胡向華
【素材卡片①】
慢養(yǎng)孩子,靜待花開
慢養(yǎng)并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教育孩子不要太擔(dān)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dāng)下的表現(xiàn)評斷孩子,能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養(yǎng),可以讓孩子發(fā)展成最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dāng)人家的桃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荷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說不定你家的這棵不是桂花而是臘梅,明天會開得更清香動人。事實上不僅是教育孩子,世上的很多事情很多時候也需要一種慢的姿態(tài)。
[品 讀]
很多時候,我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孩子的教育上如此,在別的事情上亦如此。殊不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事物自有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我們要尊重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順事物的本來面貌而發(fā)展。而我們所要做的是:慢慢走,欣賞啊! 慢養(yǎng),慢生活,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它不是支持懶惰,也不是安逸無為,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適 用 話 題] 教育的智慧;順其自然;尊重個性、善待差異;慢生活。
【素材卡片②】
豆腐先知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豆腐先知》中這樣評價豆腐:“和鮑魚排翅同席,不以為貴;與青菜蘿卜共煮,不以為賤。在富豪的酒宴中與龍蝦同烹,不以為喜;在窮人的大鍋里與剩菜雜燴,不以為悲。與竹筍青菜做朋友,它不顯露;與紅鱘九孔結(jié)伴走,它不隱藏。”
[品 讀]
豆腐是中國傳統(tǒng)食品,平凡而普遍。當(dāng)然此處的豆腐包含了豐富的意蘊,其中蘊含著人生哲理和處事態(tài)度,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塊引導(dǎo)人生向善向美的“豆腐”。生活中,我們接人待物也要像豆腐那樣,自信、自尊、不卑不亢,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不奴顏卑膝,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不盛氣凌人,無論順境逆境都保有自己的原則,持有自己的操守。可以理解成是一塊尊重自己個性,做獨特自我的豆腐;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塊人生態(tài)度超脫、豁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豆腐。
[適 用 話 題] 做一塊清白的豆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素材卡片③】
窗外一只小雀
窗外一只小雀,它不會飛翔,也不會盤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類那樣順著氣流,直上白云蒼穹之間,做大俯瞰或大航行。它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個樓檐到另一個樓檐,生存于市井之中,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它那么小,落在枝上就是近視眼中的一個黑點,連逗號還是句號都看不清。低飛、跳躍、啄食、梳理羽毛,發(fā)出永遠幼稚的鳴叫,在季節(jié)的變化中堅忍或歡快。
它是點綴在人類生活過程當(dāng)中的活標點:落在冬季枯枝上時,是逗號;落在某一個墻頭上時,是句號;好幾只一起落在電線上時,是省略號;求偶時一對兒追逐翻飛,累了落在上下枝時,是分號。
它們被人所起的名字是麻雀。
[品 讀]
材料中的麻雀生活圖,所體現(xiàn)的無疑是市井鄉(xiāng)間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也就是所謂“草根”的象征符號。從麻雀的角度看:雖然平凡,也能坦然自適;雖然平凡,也自有其幸福;雖然平凡,也自有其價值。從人與麻雀關(guān)系的角度看:有些人或事物雖然渺小平凡,卻是我們生活中的另一道風(fēng)景。有些人或事物雖然渺小平凡,但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在生活中,即使我們平凡渺小,也要尋找到自己的位置,讓生命于靜處升華,普通亦能深刻,平凡卻顯偉大。
[適 用 話 題] 尋找自己的位置;珍惜平凡的幸福;正能量。
【素材卡片④】
賞識的力量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獵時,無意間在松林中撿到一本皺巴巴的《現(xiàn)代人》雜志。他隨手翻了幾頁,竟被一篇題名為《童年》的小說所吸引。作者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屠格涅夫卻十分欣賞,并鐘愛有加。他四處打聽作者的住處,最后得知作者兩歲喪母,七歲喪父,由姑母一手撫養(yǎng)照顧長大,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濘,剛跨出校門便去高加索部隊當(dāng)兵,屠格涅夫更是傾注了極大的同情和關(guān)注。幾經(jīng)周折,他找到了他的姑母,表達了他對作者的欣賞與肯定。姑母很快就寫信告訴自己的侄兒:“你的第一篇小說《童年》引起很大的轟動,連大名鼎鼎寫《獵人筆記》的作家屠格涅夫也逢人就稱贊你。他說:‘這位青年人如果能繼續(xù)寫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為生活的苦悶而信筆涂鴉打發(fā)心中寂寥的,并無當(dāng)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賞,竟一下子點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價值,于是一發(fā)不可收地寫了下去,最終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藝術(shù)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
[品 讀]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個人也應(yīng)該學(xué)會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之源,欣賞者必具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等善念;被欣賞者必自然產(chǎn)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從而激發(fā)自身的潛能,挖掘自身的寶藏。因此,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長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jié)心城,四??萁?,叢山荒蕪。”讓我們在生活中學(xué)會吧。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馨香,一種溝通與理解,一種信賴與祝福。
[適 用 話 題] 學(xué)會欣賞;喚起心中的巨人;人生需要伯樂。
【素材卡片⑤】
人生的算式
“當(dāng)你讀錯一本書的時候,不要以為你只是讀錯了一本書,因為你同時失去了讀一本好書的時間和機會!”這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告誡青年的。我們不妨將這個道理推而廣之,你錯了一次,也就同時失去了一次對的時間和機會;你失敗了一次,也就同時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時間和機會;你虛度了一天,不僅僅是浪費了一天,而是兩天……這是一種特殊的運算,永遠沒有1-1的算式,而永遠是(-1)-1=-2。人生的成與敗、功與過、理想、目標、品德、事業(yè)等都是用這個算式算出來的。endprint
[品 讀]
浪費的背后本是積聚,錯失的背后本是擁有,失敗的背后本是成功。因此,我們應(yīng)該加倍珍視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人生就像一道算式,需要用心去計算;人生就像一個市場,需要用心去經(jīng)營。會經(jīng)營的人生路才會越走越開闊。
[適 用 話 題] 珍惜所擁有的;人生需要經(jīng)營。
【素材卡片⑥】
讀書需要方法
梁啟超認為,其一,讀書要分精讀和瀏覽兩類。他說:“我們一面要養(yǎng)成讀書心細的習(xí)慣,一面要養(yǎng)成讀書眼快的習(xí)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取資料。”其二,有些書要熟讀成誦。他說過,少年求學(xué)的時候讀《史記》能背誦十之八九。他說:“我希望熟讀成誦的有兩種,一種是最有價值的文學(xué)作品,一種是有益身心的格言?!逼淙?,要做讀書筆記。天天讀書,能背誦的只是極少數(shù),要鞏固讀書效果,只能靠讀書筆記。做筆記的方法很多,可以“自立若干門類,標錄摘記做將來著述資料”。
不僅讀書如此,人立足于世間,一切都需用心,一切都需方法。
[品 讀]
讀書如同戰(zhàn)斗,不僅需要高超的戰(zhàn)術(shù),而且需要高明的戰(zhàn)略。簡而言之,就是讀書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生拼死殺。方法恰當(dāng),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生活中大多事情都是如此。
[適 用 話 題] 讀書方法;方法——人生的驅(qū)動器;做事需要用心。
【素材卡片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莫里哀的父親是位商人,他希望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yè)。但莫里哀對經(jīng)商毫無興趣,而對戲劇則異常地癡迷。古希臘、羅馬等著名劇作家的劇本成了他的精神食糧。他廢寢忘食地閱讀,并走上舞臺,演出戲劇。父親為此嚴厲地責(zé)備他,并請老師出面規(guī)勸他,但莫里哀癡心不改。他誠懇地告訴父親,他對經(jīng)商沒有興趣,他喜歡戲劇。父親見兒子這樣醉心戲劇,也就不再勉強。莫里哀后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劇本,終于成為世界著名的偉大劇作家。
[品 讀]
成功的秘訣就是興趣。健康的興趣,可以放松自己,調(diào)劑精神;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養(yǎng);可以激發(fā)潛能,成就自己。所以說,我們應(yīng)該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有些時候,我們的興趣可能會遭到外界的阻礙、打壓、否定,那個時候,我們或許更要一如往昔、堅定執(zhí)著地走自己的路,不輕言放棄。唯此,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贏得成功。
[適 用 話 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遇到挫折也不輕言放棄;尋找屬于自己的位置。
【素材卡片⑧】
生命的意義
一位屢屢失意的年輕人請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明白他的來意后,便在他的面前放了兩只裝滿了茶葉的杯子,他用溫開水沖了一杯,叫年輕人喝。年輕人細細喝了幾口,發(fā)現(xiàn)一點香味也沒有。高僧又用沸開水沖了另一杯,沒沖滿,只見茶葉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著,一會兒,一絲細微的清香便緩緩地從杯中溢出來,接著高僧又往杯里加了點沸開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葉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厲害,年輕人聞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年輕人細細地品味了一會兒,滿意地點了點頭,說一切全都明白了。
[品 讀]
同樣的茶葉,兩種不同溫度的水就致使一杯索然無味,一杯卻香氣四溢??磥?,環(huán)境不同,人生也就不一樣。人生猶如一片茶葉,只有在艱難險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礪,才能真真實實地體味到生活的原味和魅力。在一次次的沉浮與磨礪中,生命便變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睿智的高僧,聰明的小伙,高僧的做法無異于無聲處給小伙子醍醐灌頂?shù)母惺?,足見引?dǎo)的智慧。
[適 用 話 題] 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人生;磨難是一筆財富;教育的智慧。
【素材卡片⑨】
快樂的真諦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里?”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群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出了一條獨木船。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劃槳,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品 讀]
快樂到底是什么?有的人擁有巨額財富,有的人擁有極高的榮譽,有的人贏得了蕓蕓眾生的仰慕,可是他們無法擁有那長久的快樂。原因不言自明,因為那些都只是身外之物,它們無法了結(jié)心靈的煩惱,更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nèi)心的滿足。能不能得到這種快樂,并不是由外在的環(huán)境決定的,而是完全由自己的心態(tài)來決定。不斷地完成自己所需要的事情,即是快樂之源??鞓肥且环N幽雅的心態(tài),是任何其他的東西都無法取代的感覺。
[適 用 話 題] 快樂的真諦;行動是快樂的源泉;知足常樂。
【素材卡片⑩】
有用與無用
莊子帶領(lǐng)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見伐木工人正在伐樹。弟子問:為什么那棵長得很歪的樹不伐?答:伐了無用。至暮,投宿一老友處,友人欲殺鵝相待,家仆問殺哪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
[品 讀]
樹有用而被伐,無用而被保全性命,鵝因不成器而被殺,成器而得以延留。倘若伐木工要專尋特型樹呢?那么直樹反而不中意。鵝主人若是喜靜而怕噪呢?當(dāng)下砧板伺候的,只怕是會報警的鵝了。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見??傊?,環(huán)境不同,條件不同,結(jié)局也就不同。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特點,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面前,都自有它的長處和作用。
[適 用 話 題] 有用與無用之間;多角度地看問題;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素材卡片11】
烏鴉模仿老鷹的故事
一只老鷹從高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lǐng)該多好?。∮谑菫貘f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xí)。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jié)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焙⒆用鵀貘f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endprint
[品 讀]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腳踏實地,不能盲目效仿他人、亦步亦趨。缺乏自知,盲目模仿,只能使自己陷于困境。當(dāng)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烏鴉的勇敢與挑戰(zhàn)困難的精神值得肯定。烏鴉身上有一種拼命追求的精神,它能向強者學(xué)習(xí),敢于嘗試。有些時候,“東施效顰”未嘗不可,因為效仿、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
[適 用 話 題] 自知之明;勇于嘗試;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
【素材卡片12】
心無外物
印度的三藏法師自詡神通,他來到慧忠禪師面前,與他驗證。
慧忠謙抑地問:“久聞您能夠了人心跡,不知是否屬實?”
三藏法師答道:“只是些小伎倆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xiàn)在身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zhuǎn),又問:“請看老僧現(xiàn)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作了一番考察,笑著說:“禪師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許之色,稱贊過后,隨即將風(fēng)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觀內(nèi)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世界相、無動靜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過處,只見晴空無云、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禪師心跡,一時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緩緩出定,含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處,極好!極好!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三藏滿臉迷惑。
慧忠禪師笑著說:“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如何探察?”
[品 讀]
故事說明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間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質(zhì)。也說明了一個人無論心跡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別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心無外物是至高境界。當(dāng)然,我們從故事中也感受到這個至理: 唯有真正走入他人心魂深處,心魂對話,才能真正“知他人一切去處”。
[適 用 話 題] 心無外物,才是至高境界;心魂對話。
【素材卡片13】
一位青年作家的新銳長篇問世,引起文壇不小的轟動,甚至還使沉寂多時的評論界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旋風(fēng)。眾評論家各顯身手,在報刊電臺撰文評述作家的作品。一時見仁見智,各不相讓,甚至還有一位評論家據(jù)此出了一本觀點新穎的書。書中從歐美建筑風(fēng)格評價巨著結(jié)構(gòu)的不凡,從肖邦的音樂論述巨著的語言,從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詮釋巨著的深邃思想內(nèi)涵……并稱只有將這部書和作家的巨著一起來讀,才能真正讀懂一個人從無名作者到成熟作家的心路歷程。
評論家的書出版后,別的評論家也不甘示弱,紛紛出書以搶先機。一家文化報的記者將搜羅到的所有評論文字帶給作家,想對作家做一個專訪,讓作家談?wù)勛约旱淖髌贰W骷译S便翻翻記者帶來的這些文章,沉思了片刻,只說了一句話:“如果寫作時像評論家想的那么多,我想,我不會寫出這件成功的作品?!?/p>
[品 讀]
無論是一部書的問世,還是一個科研成果的誕生,都是一個人埋頭苦干、勇往直前的結(jié)果,在這條路上,他不會考慮太多的瑣碎細節(jié),只是堅定一個信念:我要做好這件事!成功有時就這么簡單。
[適 用 話 題] 簡單就是美;用心專一。
【素材卡片14】
爬樓人生
有一對兄弟,一天出去爬山,然后一起回家。他們的家在八十層樓,當(dāng)他們各背著一大包的行囊到電梯口時,卻發(fā)現(xiàn)大樓停電了。哥哥說:“弟弟,我們一起爬樓梯上去吧?!庇谑撬麄兙鸵黄鹜吓?。到了二十樓的時候,哥哥又告訴弟弟:“包太重了,我們把它放在二十樓,我們爬上去,明天再下來拿?!钡艿苷f: “好?!庇谑撬麄兙桶寻畔拢^續(xù)往上爬。到了四十樓,弟弟開始抱怨,還跟哥哥吵起來了。他們邊吵邊爬,爬到了六十樓,哥哥就對弟弟說:“只剩二十層樓了,我們不要吵了,默默地爬完它吧!”于是他們就各走各的,終于到了家門口。哥哥擺出了很帥的姿勢:“弟弟開門?!钡艿軇t對哥哥說: “別鬧了,鑰匙不是在你那兒?!痹瓉恚麄儼谚€匙留在二十樓的包里了。
[品 讀]
很多人在二十歲以前活在家人的期望和老師的期許之下, 背負著很多的壓力;在二十歲之后離開了眾人的壓力, 滿腔熱血, 開始有很多夢想要完成;可是工作了二十年后, 開始發(fā)覺并不如意……于是就在抱怨中又度過了二十年。然后告訴自己,六十歲了,沒什么好抱怨的了,就默默地走完之后的二十年吧。到了八十歲快要死掉的前夕,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還沒完成……原來,是二十歲的夢想還沒有完成。
可見,人生目標要清晰明確,且為了目標,能斗志昂揚、激情滿懷、全力以赴。不空談理想,不左顧右盼。把握現(xiàn)在,活在當(dāng)下。這樣,成功才會在不遠處等著你。還有,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要活出最適宜的自己。年輕時,生如夏花之絢爛,年老時,生如秋葉之靜美?!啊?,四十不惑……”,人生要有節(jié)奏。
[適 用 話 題] 活在當(dāng)下;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人生的節(jié)奏。
【素材卡片15】
人生是一種過程
一個農(nóng)夫和一個水手在交談。
農(nóng)夫問:“你父親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魚,遇到了風(fēng)暴,死在海上了?!薄澳悄阕娓改??”“也死在海上了?!薄澳悄銥槭裁催€要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嗎?”水手沉默片刻,他反問農(nóng)夫:“你的父親死在哪里?”“死在床上?!薄澳愕淖娓改兀俊薄耙菜涝诖采?。”“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嗎?”
水手孤傲而冷峻的反問,好像一聲晴天霹靂,讓許許多多的生命遽然受驚。
[品 讀]
人生如登山,登山的所有意義不限于登上山頂,還在于登山中的努力,甚至是登山的疲勞,這些都是只有身經(jīng)者才能感受到的獨特快樂。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有時我們叩問生命的意義實屬多情,活著就是活著。
[適 用 話 題] 享受過程;活在當(dāng)下;生命的價值。
【素材卡片16】
適時休息
一位教師在課堂上順手拿出一盒粉筆問學(xué)生:“誰知道這盒粉筆有多重?”有的學(xué)生說200克,有的學(xué)生說270克,還有的學(xué)生說350克……
教師說:“其實,這盒粉筆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鐘,你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的話,可能得叫救護車。實際上,這盒粉筆的重量是不變的,但是,你拿的越久,就越覺得沉重。這就像我們身上背負的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一直把它放在身上,到最后,就會覺得東西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受。正確的做法是適時地放下,休息一下,再拿起來,如此,才能拿得更久。”
[品 讀]
適時地休息一下是維護平衡的一顆養(yǎng)心丸,就如天上的細雨滋潤干涸的田地。它是通向成功路上的一個個驛站,是為了補充營養(yǎng),積蓄能量,增加抵御挫折的能力。放下才能夠更好地拿起,生活中,適時停駐、收放自如,能讓自己更好地前行,這是生活的藝術(shù)。
[適 用 話 題] 適度;停駐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生活的藝術(sh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