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手機打車軟件”在各大城市興起。在用戶付小費、司機自愿接單的模式后,一些城市又興起“司機接單得優(yōu)惠補貼”。不過,對“打車軟件”的質(zhì)疑從未停止過,它造成的公平、安全兩方面的隱患更是被眾人詬病……今年“兩會”期間,交通部部長楊傳堂表示,將規(guī)范打車軟件。
造成不公,綁架消費者
@評天下2014:“打車軟件”綁架了消費者,是徹頭徹尾的不公平競爭。那些沒有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只能等在路邊干著急,然后被迫加入“打車軟件”的使用大軍。用軟件搶到客后,司機為了賺更多錢,對其他乘客拒載,更是一種不公平。
@品科技:補貼的“誘惑”只是暫時的,安全性才是市民考慮的首要問題。市民不僅擔(dān)心讓銀行卡綁定指定的支付平臺,資金和安全會存在隱患,更重要的是擔(dān)心交通安全。
@柒月涉漠:那天我打車,司機前面放了4部電話。他一心多用,一邊開車,一邊用手機軟件搶單,就像搶答一樣,只要有人下單他都要按鍵。搶到后,司機樂得手舞足蹈,極大地影響了交通安全。
出路或在真正市場化
@王小喬:在1960年代,無線電的普及最終讓紐約沖破出租車管制,形成了一個被政府承認(rèn)的“約租車”市場。在國內(nèi),打車軟件還遠(yuǎn)說不上顛覆這個行業(yè),因為無論是使用人數(shù)還是次數(shù),都只占整個出租車市場的極少數(shù)。在上海排名第一的打車軟件“嘀嘀”的日訂單不過1萬,不到1%的市場份額。
@全球最熱科技資訊:馬云將傷害老人孩子利益的板子打在軟件上,與他崇尚王林那套空盆來蛇的表演一樣,瞄偏了方向。不好打車的首要原因是車少,而不是打車軟件添亂。事實上,打車軟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車少的問題 。
@張曉東:司機“挑肥揀瘦”等挑客行為,并不是“打車軟件”出現(xiàn)后才有的新情況。出租行業(yè)已經(jīng)企業(yè)化運作,但政府的管理還是計劃經(jīng)濟的一套模式,主要是政府定價、控制規(guī)模,這就產(chǎn)生了矛盾。真正的市場化,或許才是解決矛盾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