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穎
近些年,在我國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和平臺不斷提升,但是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公眾參與仍面臨著種種困境和不足??茖W認識社會發(fā)展需要、強化公眾內在參與素質、優(yōu)化外在參與環(huán)境是提高我國公眾參與水平的根本之策。
一、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時代呼喚——社會發(fā)展維度思考
隨著民主意識的全球性覺醒、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出現(xiàn)、社會法治意識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主體性意識逐漸增強,公眾對公共事務尤其是關乎自身利益的公共決策越來越渴望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穩(wěn)定社會秩序、激發(fā)社會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經(jīng)濟體制變革要求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事實上是整個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社會利益的深入、持續(xù)調整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速了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和社會階層的分化,新的社會群體和利益關系不斷出現(xiàn)。我國社會階層除原有的干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階層以外,又出現(xiàn)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中介組織、自由職業(yè)者等人群,這些不同社會群體在維護自身權益、爭取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政治權力和自身利益訴求的有效表達在利益分配中的“權威性”作用。各種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迫切希望通過自身意志的有效表達來影響政府決策和相關法律的制定。因此,在各種利益追求過程中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成為一種必然。
(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提高公眾參與水平的應然性。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通過“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享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因此,通過合法途徑參與社會治理是我國公眾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任何人都有積極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義務,公民在法律范圍內對社會治理的有序參與是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公民廣泛參與的政府決策充分考慮了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可接受程度,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公平,因而更具公信力和權威性,在貫徹實施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小。通過參與權的維護和實現(xiàn),公眾可以而且必將有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三)公眾參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都在盡最大努力轉變政府職能,向建設服務型、誠信型、學習型、責任型政府的目標邁進,但是,如果公眾參與不足,公眾知情權、話語權、監(jiān)督權在政府行政過程中未得到完全滿足,將容易造成公眾對個體利益的關注和對群體利益的疏忽,甚至對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產生潛在的威脅。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公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
二、公眾參與認知及參與能力——個人內修維度思考與建設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不是抽象地、盲目地、隨意地、不負責任地參與,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必須具備一定的參與意識、參與素質和參與水平,這是實現(xiàn)公眾理性參與,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前提。
(一)喚醒公眾參與意識,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政府決策長期被公眾認為與廣大普通群眾沒有直接關系,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比較淡漠。因此,要從觀念上克服和消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傳統(tǒng)意識以及個人歷史英雄主義觀念下的精英文化主義影響。通過加強國家宣傳機關、社區(qū)、學校、社會團體等各種社會力量的宣傳、教育工作,喚醒公眾主體性意識,使廣大普通群眾意識到參與社會治理既是國家賦予每個公民不可剝奪的神圣權利也是作為一名中國公民維護自身利益、群體利益、國家利益所義不容辭的義務。提高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要通過社會宣傳、教育等活動使公眾對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把人生的最高價值定位于社會價值。
(二)加強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公眾參與素質及參與能力。公眾參與是公民個體或者非政府組織通過合法途徑參與各種社會公共事務決策的過程,參與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既是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的前提,也是保證參與者能夠進入更高層次參與的必備條件。但是,公眾在社會治理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多是局限于自身利益瑣事,反映一些感性的、具體化的、零散的問題,不僅不能從整體上有效解決社會事務,而且也阻礙了公眾進入更高層次的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作為一個集合名詞,涵蓋了社會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社會公眾若要真正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決策之中必須通過自身努力并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條件,具備相關的知識,提升自身獲取信息和掌控信息的能力、價值判斷的能力、反映自身訴求的能力、組織結盟能力、協(xié)商溝通能力、資源籌集能力、公關營銷能力、民主治理能力等,這對于現(xiàn)階段我國公民的文化素質和水平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
(三)塑造公眾大局意識、集體主義觀念。公眾參與的目的一方面要體現(xiàn)出要保障自身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建立在維護個人利益或小團體利益基礎上的公眾參與不利于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科學化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優(yōu)化。因此,有效發(fā)揮公眾參與在社會治理中維護整體利益的作用,必須加強公眾大局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yǎng)。在黨委尤其是各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宣傳工作,在社區(qū)文化建設、媒體宣傳中,要加強對社會公眾集體主義思想的熏陶和培養(yǎng)。在廣大群眾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科學取舍理念,正確認識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科學判斷整體利益對個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長遠影響。
三、公眾參與的外在支撐——環(huán)境外塑維度思考與建設
公眾有效參與社會治理不僅需要提升公眾自身參與素質,而且需要營造融洽的外在環(huán)境,為公眾提供參與公共決策的機會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提高信息公開化程度。公民的知情權是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基礎,政府部門及時、完整、客觀地為公眾提供相關政府信息是實現(xiàn)公眾有效參與的前提。就如政治學家施密特所說“準備實現(xiàn)自我管理的人民必須獲取關于權力的信息,一個民眾支持的政府必須將所有信息透露給人民,否則它將只是一個玩偶或一個陷阱”。
(二)開辟和創(chuàng)新公眾參與渠道。當前,我國公眾參與的方式和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聽證會、信訪等。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和公眾參與意識的不斷提高,這些渠道和方式已不能完全滿足公眾的參與需求,新的參與方式和渠道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
(三)政府提高公眾參與的反饋效能。我國法律賦予了公眾一定的參與權,但缺少對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同時,法律規(guī)定了社會決策機關在進行公共決策時應當聽取廣大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但未對決策機關是否對公眾意見進行回復和反饋做出相關規(guī)定。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認為公眾參與意見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表明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沒有得到?jīng)Q策機關的重視,這是影響公眾參與積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強公眾參與的制度化保障。在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建設中,實現(xiàn)公眾參與的制度化是實現(xiàn)公眾參與經(jīng)?;?、有序化、科學化的保障,要在充分尊重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對公民參與的內容、方式、途徑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通過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公眾參與權利保障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協(xié)商制度等,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實際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參與,使公民參與做到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北區(qū)鐵山坪街道
責任編輯:胡 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