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魚腥味的花朵
1711年的一天,意大利學者路易吉·費爾南多充滿期待。他的小冊子《海洋自然觀察》不久前剛由一家威尼斯出版商在意大利出版。這位醉心于科學的軍人在書中簡述了自己海洋研究的狀況,并將此書題獻與富有的克里斯汀諾·馬蒂尼利,以期得到他的經(jīng)濟資助。這是因為,他夢想著繼續(xù)進行研究,并將成果以五卷本的形式發(fā)表。他確實有著許多新見解。除了對海底地形和海洋活動的新奇論述,他還有一項驚人發(fā)現(xiàn):他看到幾世紀以來被認為是礦物的珊瑚綻開了。他是觀察到紅珊瑚“花”的第一人。他在書中描述了所進行的試驗:只需將紅珊瑚的枝丫浸在裝滿海水的容器里,它就會開出有八片花瓣的白花!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珊瑚就像海里的鐘乳石,只是一般的巖石而已。而現(xiàn)在,路易吉·費爾南多陡然改變了科學界的看法:證據(jù)顯示,珊瑚是一種植物!
路易吉·費爾南多甚至還不知道,此時他的一名學生安德烈·佩索奈爾則堅持認為珊瑚與??愃剖且环N生物,后者也是有著花朵形態(tài)的?!笆聦嵣?,被我們當作珊瑚花的東西是一種類似于小蕁麻的昆蟲,它在水中開放,在空氣中閉合?!卑驳铝摇づ逅髂螤栍?726年這樣寫道。他的努力徒勞無益:皇家科學院的貝農(nóng)并不信服這一說法,并拒絕科學院發(fā)布此消息。直到1742年,佩索奈爾的結(jié)論才得到貝爾納·德西厄的支持,之后則是整個科學界的肯定。1749年,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總結(jié)說:“這種海洋生物起先被劃入礦物之列,然后被歸入植物,最終,它將永遠隸屬于動物界。”
路易吉·費爾南多于1725年出版了《海洋物理史》,由于未能像預想那樣籌集到資金,因此原計劃出的五卷本只出了一卷,這部重要著作使他成為現(xiàn)代海洋學之父。即便在書中他還是把紅珊瑚歸為植物,但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位先驅(qū)者以好奇心與疑問撼動了科學界對這種奇特海洋生物的成見,功不可沒。
眼花繚亂的珊瑚
軟珊瑚、貴珊瑚、火珊瑚……珊瑚是礦物、植物,抑或動物?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隨著科學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于這些奇特 “開花石”的性質(zhì)、繁殖模式及生長特性的了解日益全面。今天,珊瑚被歸入動物界,屬刺胞動物門。它們像水母一樣,口器周圍的觸手長有能蜇人的刺細胞。
然而,珊瑚依舊令人捉摸不透,因為它們并不構成一個單一的科學分類。它們有的安于獨處,有的偏好群居,既常見于溫暖的礁湖,也出現(xiàn)在寒冷的海岸;這個非表層海水不居,那個寧可藏身陰暗的深海;有些有硬質(zhì)的骨骼,有些則柔軟無骨;有些形態(tài)多枝,有些則像一摞疊起的盤子,還有些簡直就是水桶腰的大塊頭!
的確,雖然珊瑚都被歸入珊瑚綱,但其下的亞綱分類卻足以令人頭暈眼花。有些珊瑚和??粯訉儆谟|手數(shù)量為6或6的倍數(shù),如熱帶海域著名的熱帶珊瑚,以及生活在深水的冷水珊瑚,在科學家看來,它們才是“真正的珊瑚”,是巖礁的建造者,因此又稱它們“石珊瑚”。但還有一些軟珊瑚和貴珊瑚(其中包括路易吉·費爾南多研究的紅珊瑚)與海筆同有8只觸手,而火珊瑚——實際是種偽珊瑚,則屬水螅綱……分子生物學很可能會在未來,根據(jù)骨骼形態(tài)將珊瑚這一綱目的許多品種重新歸類!
2050年,珊瑚礁可能消失
警報已經(jīng)拉響: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50年,珊瑚礁將可能完全消失。過度捕撈、氣候變曖……美國著名環(huán)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于2011年2月23日發(fā)布的一份報告證實了這一預測。雖然有些科學家認為它所依據(jù)的計算過于簡單,而且這種災變說會打擊一切希望采取挽救珊瑚行動的意愿,但這一結(jié)論本身無懈可擊,珊瑚的確岌岌可危。2008年,國際珊瑚礁倡議就已在一份更折中的文件中,對珊瑚礁的生態(tài)狀況做出了較為嚴峻的評判。96個國家的372位專家參與了該報告的撰寫。根據(jù)這份《世界珊瑚礁現(xiàn)況》,1950年所記錄的珊瑚礁197個處于危急之中,面臨著在10~20年內(nèi)消失的危險,20個遭受嚴重威脅,可能在20~50年內(nèi)不復存在。只剩下46個處于良好狀態(tài),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其中,新喀里多尼亞的珊瑚礁繼1981年澳大利亞大堡礁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之后,在2008年也進入了這一名錄。
科研人員表示,百慕大地區(qū)的珊瑚礁普遍發(fā)生白化現(xiàn)象,原因是全球變暖引發(fā)的海水溫度上升;而在有些海域,導致珊瑚礁面積縮減的罪魁禍首或是水草長勢太快,或是人類船舶的螺旋槳造成的破壞。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顯示,過度捕撈、海岸城市化、污染是珊瑚礁所面臨的最緊迫、最直接的威脅。不過在正常情況下,珊瑚能進行自我防御。受損的珊瑚礁經(jīng)過15年左右能自我恢復。從某種角度來說,偶然的侵害有利于珊瑚的更新?lián)Q代和基因篩選,使珊瑚礁更加強壯。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威脅的規(guī)模變了,侵襲也更加頻繁,石珊瑚再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健康。棘冠海星是一種巨型海星,成年后直徑可達25~35厘米。上世紀70年代以來,它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而這種動物嗜食珊瑚蟲,每年能吞噬5~6平方米珊瑚!颶風和海嘯的強度似乎隨著氣候變暖而大大增加,它們會擊碎珊瑚,或帶來污泥、產(chǎn)生沉積,使珊瑚陷入其中窒息而死。此外,珊瑚礁還面臨著兩種并非局部、而是全球性的新災難。一是海洋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出現(xiàn)“白化”;二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引起的海洋酸化,珊瑚礁的生長因之減慢。
我們知道,珊瑚是動物(珊瑚蟲)與植物(單細胞共生藻類)之間微妙平衡產(chǎn)出的礦物。外界一丁點應激(溫度或鹽度變化、污染……)就能打破這一平衡:由于一種我們并不了解的原因,蟲黃藻會被其宿主逐出,后者因而失去色彩,變得像它的石灰質(zhì)基質(zhì)那樣蒼白——“白化”這一詞正是由此得來。二者分離后,珊瑚蟲只能存活幾周。如果它無法從周圍環(huán)境獲取其他單細胞藻類,就將死亡。
人們較不熟悉的是海洋酸化對海洋動物的影響,這也令人擔憂。事實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碳酸形式溶解在海水中,造成海水PH值下降。而碳酸的轉(zhuǎn)化過程破壞了珊瑚礁生態(tài)礦化進程所需的碳酸鹽。結(jié)果,在海水呈自然酸性的區(qū)域,珊瑚數(shù)量急劇減少。根據(jù)珊瑚礁全球監(jiān)測網(wǎng)絡的數(shù)據(jù),1998年“厄爾尼諾”現(xiàn)象導致的海洋暖流造成全球167個珊瑚礁白化,迄今只有64個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