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都以為魚兒天生離不開水,魚兒只能在水里游,可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世上有一種魚,不但能在水里游,還能在空中飛,它就是飛魚。近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jié)》的熱播,臺灣蘭嶼的飛魚作為當?shù)剡_悟族人的傳統(tǒng)食物,在紀錄片中風光了一把,頗具歷史文化色彩,吸引了大家對它們的關(guān)注。
其實不單是《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jié)》里有飛魚的身影,在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里也有飛魚躍出海面的壯觀景象。那么飛魚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神奇生物呢?億萬年前它是什么樣的?它為什么會飛出海面,又是如何飛翔的呢?
從最古老的飛魚化石說起
2012年10月,英國《皇家學會學報》刊登報告說,中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fā)現(xiàn)了一種飛魚化石,它的時間可追溯到約2.4億年前,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
經(jīng)中國科學院等機構(gòu)研究人員的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的這種飛魚化石的生理結(jié)構(gòu)與今天的飛魚十分相近,它在胸部兩側(cè)也有寬闊的胸鰭作為“主翼”,此外在腹部還有一對較小的鰭可作為滑行時的“輔翼”。另外,化石的尾鰭不對稱的特點也佐證了這些化石就是飛魚化石:一般而言,魚的兩片尾鰭大小差不多,呈對稱分布,但飛魚的兩片尾鰭并不對稱,下面的要大得多,這樣才能幫助它們在躍出海面時獲得更大的助推力。研究人員說,這種飛魚體長為153毫米,它們躍出水面后可以像今天的飛魚一樣在空中“飛”數(shù)十米。
經(jīng)化石的測年結(jié)果顯示,這些飛魚生活在距今約2.4億年前,屬于三疊紀(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于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xù)了約5000萬年,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時期)的中期。它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古代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有重要意義。據(jù)悉約在2.5億年前,地球曾經(jīng)歷過一次嚴重的生物大滅絕,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滅亡了,化石的發(fā)現(xiàn)讓研究人員推斷,隨后出現(xiàn)的這種飛魚預示著后來海洋里的物種又日漸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從這次大滅絕中恢復的速度比研究人員預計得要快。
現(xiàn)今的飛魚長什么樣
經(jīng)過億萬年的進化,飛魚生存到了今天,它們能躍出海面,展開寬闊的胸鰭,像滑翔機一樣在海面上空飛行。
飛魚是個大家族,在動物分類學上稱為飛魚科,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溫暖水域。飛魚長相奇特,身體近于圓筒形,稍稍側(cè)扁,體型較小,大飛魚可達45厘米左右,嘴巴短小,眼睛大。它們有非常發(fā)達的胸鰭,長度相當于身體的2/3,最長可達體長的3/4,并向后伸展到尾部。腹鰭也比較大,可以作為輔助滑翔用。尾鰭的下葉比上葉大且長。
飛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見到它們飛翔的身姿。我國及臨近海域記錄的飛魚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經(jīng)常在海水表面活動,破浪前進的情景十分壯觀,是南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我國,飛魚的故鄉(xiāng)在蘭嶼。蘭嶼是臺灣東部一座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島上世代居住的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達悟人。每年4~6月是蘭嶼盛產(chǎn)飛魚的旺季,“飛魚祭”是達悟人每年一度集體出海捕魚的傳統(tǒng)習俗,也是最莊嚴隆重的祭祀。捕捉飛魚通常在晚上進行,達悟人在漁船中點著火把,將掛網(wǎng)放入海中,飛魚看到亮光就會自海面飛起躍入網(wǎng)中。整個飛魚季節(jié),漁民可捕獲百萬斤的飛魚,把這些飛魚曬成干,可供一年食用。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去到蘭嶼,品嘗著魚干,看著眼前波光粼粼的海面,也許就能更真切地體會到《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jié)》里的那句旁白:“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p>
飛魚“飛行”的秘密
世界上著名的“飛魚島國”位于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國巴巴多斯,這里的飛魚種類近100種,有的小飛魚只有手掌大小,大的有2米多長。根據(jù)當?shù)貍髡f,大飛魚能躍出水面約400米高,最遠可以在空中一口氣滑翔3 000多米。
小小的飛魚真的能飛這么高、這么遠嗎?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原來飛魚并不是在“飛行”,只是滑翔而已,運用它的“飛行器”尾鰭奮力撥開海水實現(xiàn)起飛,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以為是靠振動它那對又長又寬的胸鰭來飛行。
飛魚在起飛前,先在水面下調(diào)整角度快速游動,接近水面時,將胸鰭和腹鰭緊貼在身體兩側(cè),這時飛魚就像一艘潛水艇,然后用強而有力的尾鰭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鋸齒形的曲折水痕,從而產(chǎn)生強大的沖力,促使身體像箭一樣破水而出,難以想象的是,飛魚起飛的速度竟超過18米/秒。
沖出水面后,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鰭,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滑翔飛行。憑借適當?shù)暮oL條件,飛魚能在距離水面四五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這已經(jīng)算是飛魚很好的飛行成績了。不過也有人曾在大西洋測得飛魚最佳的飛翔記錄:飛行時間90秒,飛行高度10.97米,飛行距離1 109.5米。所以,前文說飛魚能飛3 000多米顯然是夸張的說法。
飛魚可做連續(xù)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鰭又把身體推起來,繼續(xù)短暫的滑翔飛行。躍出水面以后,飛魚依然會像在水中那樣擺動尾部,因此飛魚在空中飛行的軌跡是呈“S”形的。
飛魚為何飛出海面
我們已經(jīng)知道鯨魚是生活在海里的大型哺乳動物,用肺部呼吸,因此它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那么,飛魚飛出海面也是為了呼吸嗎?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躍出海面,大多數(shù)時候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于船只靠近,飛魚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的刺激時才會飛躍。海洋魚類的大家庭并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金槍魚、劍魚等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在這種生存競爭中,飛魚就進化出這種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從而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
然而,悲催的是,飛魚這種“自衛(wèi)”的方法并不是絕對安全的,盡管它能成功逃脫海中天敵的襲擊,卻有時難逃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的侵襲,沒辦法,它又得重新鉆回海中。飛魚就是這樣,一會兒躍出水面,一會兒鉆入海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