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這部短篇小說集,是在一種漢語文學整體拙劣寒酸的氣氛下,出現的優(yōu)秀作品。這部小說集內含十四篇小說,幾乎都是作者趙志明十年前的創(chuàng)作,其出版亦算是讀者“辨認”出來的結果—此前作者的兩本電子書在豆瓣上架,均得到了高人氣高分的對待,其中《還錢的故事》在豆瓣閱讀虛構類排行榜長期占據首位。
小說集中的故事均是圍繞鄉(xiāng)間的凡庸生活展開,趙志明寫肉身的死,也寫你我隨時可以感知到的那些悲劇,在一輪又一輪的生活輪回面前,在那些精致而又顯得發(fā)散的魔幻情節(jié)面前,在瑣碎的血緣關系和自身生理疼痛面前,那些生生死死的人間往事有一種擺脫塵世歷史束縛的灑脫感。
《我們都是長痔瘡的人》中父親的死,成了兄弟三人日后患有痔瘡的某種前兆,在痔瘡對人類折磨的同時,也看到了一種基于個人生活的所謂合法性,即,自由選擇生存環(huán)境并非真的如想象的那般美好。大哥、二哥相繼離開,家中只剩下“我”和母親,唯獨沒有離開的是每個人肛門幽深之處的那個隨時可能爆發(fā)一下的痔瘡患疾。哥嫂以及嫂子與母親的片段生活場景展示,也成了人類生活中的一種幽深卻時常會顯露出來的那個痔瘡,它要疼痛你的神經,它要控制你的排泄功能,它要干涉你的生活節(jié)奏,是的,痔瘡就如同你的一個具有神圣使命的器官,甚至切割都無濟于事。
這樣一篇小說,它的杰出并非建立在魔幻地再現了一種病癥與生活之間的交叉及并行的軌跡關系,也非超出前人描寫的肉體病痛與人倫親情之間媾和出來的荒誕感呈現,而是它不動聲色又顯得自然而然地將一種詩意,用你我可感知的故事鋪張了出來。此時稱小說家趙志明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詩人也非常恰當,他在敘事的途中總是可以不加思量就對詩意之物垂手可得。
《釣魚》講述了一個委婉得可以讓人閱讀時產生愛情、美食、奇景等等美好幻念的故事,在釣魚的行為中,讀者看到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種子真正意義上在中國長出果實后的模樣,而不是早先那種拙劣的抄襲和致敬般地咬上三口,然后嘴一抹說自己剛才根本沒吃過這塊肥肉。趙志明無需動搖和隱瞞魔幻現實主義對自己小說的影響,那應該是一個全體人類意義上的珍寶和資源,誰有本事誰拿來使用。但不是你用了你就可以說擁有了,更非拙劣地用了還要試圖更拙劣地掩飾,乃至發(fā)明更多的五迷三道的詞來形容自己和達到撇清的目的。
《我親愛的精神病患者》作為一部短篇小說集,無需所謂名家說上兩句不著四六的話,它已經足夠精致和絕佳,這一點勢必會在以后越來越顯現出來。十四篇中短篇小說,歸納起來可以說它有一個關于“死”的主題,但作者不是聲嘶力竭地寫死的悲壯或者傷痛,而是更多地描寫死后活人的情景或與死相伴時的故事。這是一種對現實忍無可忍的寫作,但卻剔除了多余的憤怒和不安,帶著一種氣定神閑地與之互視、互玩的類似心態(tài),平靜而又離奇魔幻地將這塊土地上的一種常態(tài)極端逼真地寫了出來。
作為評論者,我不能避諱自己是趙志明多年朋友的這一身份,但這不是我非要寫這篇評論的理由。在目前這種世道下,最不缺少的就是肉麻和諂媚的互相抬轎行為,甚至拉來幾個所謂重量級師兄文友為自己的新書新片站臺吆喝,也越來越成了順理成章的宣傳學要領??墒?,時間會驗證諸多事物的真?zhèn)魏蛢?yōu)劣,大多只能充當一種吵鬧聲音的東西,勢必會被人遺忘和唾棄。甚至我為趙志明的小說喊好,也不是基于這個被埋沒多年的小說家終于有一部什么處女作問世之類的俗事高興,而僅僅因為這部小說集本身的好。
我甚至都覺得即便這么一部重要的小說集問世了,對于閑散自然且日常里猶如兒童一般的趙志明來說,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不是他多么豁達和寬大,而是他根本沒把這些諸如出版、好評、論斷等等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