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智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從中學會生活智慧。其實語文教科書中選了很多蘊含豐富生活知識和智慧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本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新課程改革時入選人教版九年級語文課本。這篇課文是《戰(zhàn)國策》中的經(jīng)典名篇,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和人際交往智慧,因此,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這篇課文是有難度的。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的:在學習文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評價鄒忌作為一個臣子(下級)在對國王(上級)提意見時,他的做法有哪些可取之處。這個問題很生活化,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可以總結(jié)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如,鄒忌作為一個臣子(下級)給齊王(上級)提意見時很注意方式方法,他沒有采取以往官吏常用的“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生活中的一個故事——與徐公比美時其妻、妾、客不同的回答引申到齊王可能受到的蒙蔽,讓齊王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成功地讓齊王廣開言路并“戰(zhàn)勝于朝廷”。再如,鄒忌作為臣子向齊王進諫是他的責任,可如果處理不當是有危險性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如果不小心冒犯了齊王,就會有殺身之禍,可如果一味地只想保全自己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那就是失職,如何既能盡到臣子的責任又能保全自己,鄒忌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還如,我們每個人身邊最關心、疼愛自己的人總是我們最親的親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边@些生活哲理放在今天也同樣適用,我們的學生在日常交往中常常與老師、家長或同學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如何與老師、家長或同學溝通、交流,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可以從鄒忌身上學到很多??墒聦嵣希斘覀兊膶W生與老師、家長或同學在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上發(fā)生分歧時,并不是很理智地去溝通和協(xié)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和解決問題。他們有時對待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時,能夠做到寬容和謙讓,反而在對待自己最親的親人或同學朋友時卻很專橫。這就說明我們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將課本知識的學習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割裂開來了,這也不能不說是我們老師的一個失誤。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在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應該關注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運用智慧來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學會處理和周圍人的關系,這應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應該教給學生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
近年來,學生與家長、老師之間由于交流與溝通不足引發(fā)的悲劇屢有發(fā)生,當這些鮮活的生命在我們的視野中消逝時,我們除了嘆息之外,還應該審視我們這些教育學生的人,我們在教給學生分數(shù)時還應該教給他們什么。
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學業(yè)負擔沉重,加之家長、老師、學校對他們過高的期望,使得他們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所以培養(yǎng)學生豁達的胸襟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也非常有必要。在這方面,語文課本中表現(xiàn)我國古代文人豁達、樂觀、進取、百折不撓,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堅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就是一個代表。公元826年,劉禹錫被罷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送給劉禹錫。詩中云“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眲⒂礤a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酬答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后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币环矫娓袊@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顯得十分委婉。但這種語氣對中國的文人,特別是才華橫溢的文人來說,刺激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在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時,往往采取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而劉禹錫則不然,詩的首聯(lián)以傷感低沉的情調(diào),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人事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lián)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警句。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表現(xiàn)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聯(lián)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表達了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詩人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zhuǎn),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他對生活并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這種精神不但是我們涉世未深的學生,就是我們這些有過一些苦難經(jīng)歷的成人也值得學習!
還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也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正面教材。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是扭曲。讓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樣的經(jīng)典名篇發(fā)揮它們應有的育人作用,讓學生正視自己,正視自己的親人和家庭,正視這個社會,讓他們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學會用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學會從貧賤中奮發(fā),從失敗和厄運中站起來,向命運抗爭。挖掘教材中這些發(fā)人深省的哲理,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教會學生生活,教會他們承受挫折、珍愛生命。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城關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