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華南地區(qū)蚧蟲種類及研究綜述

2014-04-29 16:16:42吳福中等
熱帶作物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華南地區(qū)分子生物學園林植物

吳福中等

摘 要 蚧蟲是世界上主要危害水果和園林植物的害蟲。查詢和整理了華南地區(qū)30 a的文獻資料,結果表明:華南地區(qū)水果、苗木上發(fā)生危害的蚧蟲主要有粉蚧、盾蚧和蠟蚧,鏈蚧科、碩蚧科、珠蚧科、膠蚧科的蚧蟲較少。同時,系統(tǒng)分析了華南地區(qū)蚧蟲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蚧蟲的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華南地區(qū);蚧蟲;園林植物;種類;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Q968 文獻標識碼 A

The Species of the Insect Scale of South

China and Research Situation

WU Fuzhong1,2, HE Rirong3, HU Xuenan3, ZENG Li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2 HuiZhou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Huizhou, Guangdong 516006, China

3 Guang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ology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23, China

Abstract The scale insects(Hemiptera:Coccoidea)are a major group of pests on fruit tre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worldwide. This paper inquired and systemized about 30 years paper of insect scale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sect scale causing damage on fruit tre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were mainly Pseudococcidae, Diaspididae and Coccidae in South China, while Asterolecaniidae, Margarididae, Porphyrophora, Lacciferidae were less report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sect scale in South China were summerized and the study for insect scale in fu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 South China; Insect scale; Ornamental plant; Species; Molecular biolog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1.034

蚧蟲是水果和苗木上為害最普遍的一類有害生物,具有蟲體小、隱蔽性強,難于防控,鑒定難度大等特點,是檢驗檢疫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近幾年來,諸如濕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Ferris、松突圓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新菠蘿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和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等外來入侵種為害嚴重,已經(jīng)引起廣泛重視。蚧蟲包含多個科屬的種類,僅據(jù)《中國森林病蟲》介紹,蚧總科在中國分布的嚴重為害的種類就達10科80余種。該類群主要吸食植物汁液,危害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葉片、花芽、葉柄或幼根。受害植物長勢衰弱,生長緩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脫落。其分泌的蜜露誘發(fā)的煤污病可導致葉片脫落,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

據(jù)廣東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總站調查,2002年松突圓蚧已經(jīng)擴散蔓延至廣東省17個市、58個縣級行政區(qū),有蟲面積111.58萬hm2,危害馬尾松及其松脂產(chǎn)量,造成的松林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景觀、外貿(mào)出口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等直接經(jīng)濟損失和生態(tài)影響巨大,盡管采用引進天敵進行防治的研究,但效果并不顯著。1988年在廣東省發(fā)現(xiàn)的重大林業(yè)害蟲濕地松粉蚧,隨苗木進行傳播,在廣東已經(jīng)具有擴散之勢,寄主幾乎包括了松屬Pinus spp. 的大多數(shù)種類,有擴散至中國北方地區(qū)的風險。

隨著果蔬、苗木等植物及其產(chǎn)品貿(mào)易加快,外來蚧蟲對中國的疫情壓力越來越大,國內相關種類傳出的風險也逐步加大,引起廣泛關注。廣東、海南等地區(qū)是中國苗木和水果進出口批次量大、品種繁多的地區(qū)之一,也出現(xiàn)了很多突出的問題,如帶介質土出口苗木攜帶有害生物根粉蚧,一直是出口企業(yè)關注的問題,嚴重影響中國苗木出口。華南地區(qū)蚧蟲種類繁多,危害嚴重。因此,把握當前介殼蟲的分布和種類現(xiàn)狀,開展鑒定技術與檢疫處理研究,為進一步開展檢疫監(jiān)管,豐富該類群的分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華南地區(qū)蚧蟲種類發(fā)生概況

華南地區(qū)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海南省,屬于東亞季風區(qū),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園林植物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適宜蚧蟲爆發(fā)。筆者查閱近30 a的文獻,華南地區(qū)危害園林植物、果樹的蚧蟲主要有粉蚧科、蠟蚧科和盾蚧科蚧蟲(表1、2、3),而鏈蚧科、碩蚧科、膠蚧科和珠蚧科的蚧蟲較少(表4)。

1.1 華南地區(qū)蚧蟲發(fā)生種類分布

1.1.1 果樹、橡膠蚧蟲 林克明等[1]調查了廣東荔枝龍眼常見的蚧蟲有10余種,其中以墊囊綠綿蠟蚧、芒果輪盾蚧、荔枝纓單銳蚧和龍眼纓單銳蚧危害較為嚴重,王炳珠[2]研究了紅圓蚧、褐圓蚧等7種蚧蟲危害沙田柚,其中紅圓蚧、褐圓蚧還危害茶樹[3]。張益等[4]調查了廣西柑桔蚧蟲有45種,分屬于5科,23屬。彭正強等[5]調查、收集芒果上有45種蚧蟲。何衍彪等[6]研究了菠蘿粉蚧的種類和發(fā)生規(guī)律。

橡副珠蠟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又稱橡膠盔蚧、烏副盔蚧,是近年在海南、云南的橡膠上嚴重爆發(fā)的一類新發(fā)生害蟲,導致橡膠落葉、枝條干枯,甚至整株枯死。張方平等[7]調查了該蟲對海南、云南兩省橡膠均造成了嚴重損失,該蟲廣泛分布于歐、亞、非、北美、南美、中美和大洋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國內分布在海南、云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據(jù)國內外研究報道,該蟲寄主植物已超過100種,中國有30多種[8],還危害果樹柑橘以及棕櫚、駁骨丹、重陽木等園林觀賞植物[9]。

1.1.2 園林植物蚧蟲 黎曉紅等[10]調查了廣西南寧20世紀80年代初期園林蚧蟲有15種,后來新發(fā)生的蚧蟲又增加了15種,以考氏白盾蚧、珠蘭白輪盾蚧、墊囊綠綿蚧和株槿側粉蚧危害最嚴重,考氏白盾蚧危害白蘭、黃蘭、荷花玉蘭、蘇鐵、石栗、桂花、蘭花、含笑、萬年青、杜鵑、夾竹桃等40多種園林觀賞植物及芒果等果樹[11-12],樟白輪蚧嚴重危害樟樹、天竺桂等十余種園林樹種[13],棕竹石斛雪盾蚧的危害公園綠地里種植的棕竹,蟲害嚴重發(fā)生時,有蟲株率達86.7%,密度指數(shù)達93.5%,有些盆栽棕竹因蚧害嚴重而枯死,嚴重影響了棕竹的觀賞價值及綠化效果[14]。

1.2 外來入侵蚧蟲

2008年,馬駿等[15]在廣州發(fā)現(xiàn)新入侵種扶桑綿粉蚧,同年12月,深圳檢驗檢疫局從進口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山竹中首次截獲李比利氏灰粉蚧,從進口泰國蓮霧和榴蓮中首次分別截獲杰克貝爾氏粉蚧和氣生根粉蚧[16-18]。2009年美地綿粉蚧也是新入侵種,在海南三亞扶桑上發(fā)現(xiàn),可危害5科、160余種植物,給中國農(nóng)林業(yè)生產(chǎn)造成巨大威脅[19]。

深圳檢驗檢疫局在進口泰國榴蓮上截獲的氣生根粉蚧,之前被認為是入侵種,東南亞有分布,而何衍彪等2010年在廣東廉江荔枝上發(fā)現(xiàn)中國新紀錄種-榕樹粉蚧,與氣生根粉蚧實為同一種粉蚧。該蟲早在1984年菲律賓的橡皮樹氣生根上發(fā)現(xiàn),所以又叫氣生根粉蚧[20]。

到目前為止,中國檢疫性粉蚧有大洋臀紋粉蚧、南洋臀紋粉蚧、新菠蘿灰粉蚧、香蕉灰粉蚧和扶桑綿粉蚧。在中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中,盾蚧有12種,粉蚧有5種,蠟蚧有3種。

2 華南地區(qū)蚧蟲研究現(xiàn)狀

2.1 蚧蟲的傳統(tǒng)研究

華南地區(qū)果樹、苗木蚧蟲傳統(tǒng)研究主要在危害調查、生物學習性、藥劑防治、天敵等方面較多。如陳芝卿等[21]初步研究了櫟覃粉蚧的寄主、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和防治等;林克明[11]、文洪波等[22]研究了考氏白盾蚧的危害、生物學習性和防治以及寄生蜂研究[23];武建芬[24]研究了松突圓蚧的形態(tài),何雪香等[25]研究松突圓蚧在不同海拔高度生長發(fā)育;盧川川等[14]研究了橡副珠蠟蚧的生物學習性、防治,張方平等[7]研究常用殺蟲劑對橡副珠蠟蚧及闊柄跳小蜂的選擇毒殺作用, 陳偉等[8]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對其發(fā)育和繁殖影響,吳忠華[26]研究橡副珠蠟蚧寄生蜂種群消長動態(tài);何國鋒等[3]研究了不同溫度對茶長本圓蚧、紅圓蚧和褐圓蚧的存活、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徐家雄等[27]研究了濕地松粉蚧發(fā)生、擴散,寄主、形態(tài)特征、生物學特性和天敵,余海濱等[28]外引寄生天敵室內繁殖;林克明等[29]對墊囊綠綿蠟蚧的生物學特性和藥劑防治進行了研究,洗繼東等[30-31]研究自然種群動態(tài)和機油乳劑對墊囊綠綿蠟蚧自然種群的控制作用;李自軍等[32]對柑桔矢尖蚧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應用進行研究;曾濤[33]對中國矢尖蚧屬(Unaspis)進行了研究;柿絨粉蚧(柿綿蚧)、番石榴粉蚧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也做過大量的研究[34-36];鄭震鋒等[13]對棕竹石斛雪盾蚧的生物學特性和防治開展了研究。

2.2 應用分子生物學對蚧蟲的研究

隨著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尤其是PCR 技術和基因測序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分子生物學方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昆蟲種類的鑒定研究中。如利用染色體和同工酶技術、微衛(wèi)星(SSR)、隨機擴增片段多態(tài)性(RAPD)、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FLP)和定性PCR 快速鑒定等技術對昆蟲種類鑒定和親緣關系分析。國內馬力等[37]對蚧蟲的DNA提取及PCR快速鑒定蚧蟲,謝映平等[38]應用微衛(wèi)星技術分析五種蚧蟲的親緣關系;徐浪等[39]應用TaqMan實時熒光PCR方法對大洋臀紋粉蚧和南洋臀紋粉蚧進行了鑒定,對新菠蘿灰粉蚧及其近似種的DNA條形碼鑒定[40]。

2.3 入侵蚧蟲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對入侵蚧蟲的研究正悄然興起,尤其是對外來有害生物扶桑綿粉蚧的研究。扶桑綿粉蚧最早于1898年在美國發(fā)現(xiàn),2005年傳入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一種極易隨人為活動遠距離快速擴散傳播的有害生物,已引起世界許多國家、地區(qū)的高度關注與警惕[15],2009年2月3日,農(nóng)業(yè)部和國家質檢總局聯(lián)合發(fā)布1147號公告,將扶桑綿粉蚧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

國內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廣東檢驗檢疫局、浙江農(nóng)科院等機構開展了對扶桑綿粉蚧的生物學習性[41-42],天敵調查和寄生蜂優(yōu)勢種[43-44],風險分析[45],在中國的潛在地理分布預測[46],化學藥劑篩選和毒力測定[47],茉莉酸甲酯誘導棉花對扶桑綿粉蚧產(chǎn)生抗性等方面的研究[48]。

3 對蚧蟲未來研究的展望

3.1 蚧蟲形態(tài)學研究

由于蚧蟲蟲體小,特征不明顯,難于分辨,鑒定蚧蟲要求蟲體具有完整的形態(tài),鑒定人員具有豐富的分類經(jīng)驗和技能。蚧蟲的鑒定一般要通過制作玻片標本進行形態(tài)鑒定,由于標本的處理與制作過程復雜,因此蚧蟲的形態(tài)鑒定十分困難,而具有豐富鑒定經(jīng)驗的老一輩蚧蟲研究者都相繼過世,目前國內從事蚧蟲形態(tài)研究者不多,這對中國蚧蟲的研究非常不利,因此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大力培養(yǎng)科研新生力量投入到蚧蟲形態(tài)學研究中去。

應該加大對蚧蟲形態(tài)研究支持力度,特別是對蚧蟲形態(tài)研究立項支持。近年來,研究人員都熱衷于昆蟲分子方面的研究,而形態(tài)研究卻很難立項甚至立項的科研經(jīng)費很少,很難開展蚧蟲的形態(tài)研究,從而導致目前蚧蟲形態(tài)研究人員極少。

3.2 蚧蟲的危害調查和分布研究

國內對蚧蟲的危害調查和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直到現(xiàn)在已過去二三十年,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氣候、寄主及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每個地方發(fā)生的蚧蟲種類已發(fā)生很大變化,包括入侵種,蚧蟲的寄主植物多,以扶桑綿粉蚧為例,其寄主可達100多種,包括如棉花、扶桑、向日葵、南瓜、番茄、人參果等大量經(jīng)濟作物[15]。另一方面,介殼蟲是一種極易隨人為活動遠距離快速擴散傳播的有害生物,已引起世界許多國家、地區(qū)的高度關注與警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中包含多種檢疫性介殼蟲。因此需要整合力量對中國各地發(fā)生、危害的蚧蟲重新系統(tǒng)調查,明確現(xiàn)有的種類及其危害寄主、傳播擴散規(guī)律等,這對蚧蟲的系統(tǒng)分類研究、有效監(jiān)測和封鎖相關種類的擴散、檢疫鑒定、及時滅除新出現(xiàn)的疫情和減少中國農(nóng)林業(yè)損失具有重要的意義。

3.3 蚧蟲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近年來利用分子手段對蚧蟲進行研究,包括蚧蟲的系統(tǒng)發(fā)育、不同地理種群的遺傳分化以及蚧蟲DNA 條形碼技術的研究等,尤其是DNA條形碼技術(DNA barcoding)是依據(jù)一條DNA短片段的序列差異作為物種鑒定標準的分子鑒定方法[49-50]。自2003年起提出利用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1號基因(COⅠ)的特定區(qū)段作為DNA條形碼以來,該基因片段已經(jīng)在包括昆蟲綱的多個動物類群中證明了其物種鑒定的有效性。當形態(tài)學特征不明顯或形態(tài)鑒定特征只適用于生物體某一特定生命時期的鑒定以及非分類專業(yè)人員進行物種鑒定的情況下,DNA條形碼在物種鑒定方面能夠發(fā)揮重大的作用。尤其在蚧蟲種類的鑒定上,相對于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方法,DNA條形碼具有對昆蟲各生命階段(非成蟲態(tài)和成蟲態(tài))和形態(tài)結構保存不完整的昆蟲標本進行準確的物種鑒定這一明顯優(yōu)勢[51]。諸棟等[52]運用mtCOI序列分析扶桑綿粉蚧復合種存在隱存譜系。這些研究結果表明,COI基因序列作為DNA條形碼在動物、昆蟲鑒定方面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3.4 蚧蟲的檢疫除害研究

由于蚧蟲主要危害苗木、花卉、水果,因此蚧蟲的檢疫除害主要利用熏蒸、輻照以及低溫等處理技術。

3.4.1 蚧蟲熏蒸處理 熏蒸處理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檢疫除害處理方法,具有適用面廣、高效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木材、糧食、水果、種子、苗木、花卉、藥材、土壤、文物、資料、標本上的各類害蟲、真菌、線蟲、螨類及軟體動物的除害處理。熏蒸處理使用到的藥劑有溴甲烷和磷化氫,溴甲烷、磷化氫具有使用方便、對貨物的穿透力強,作用對象廣泛等特點,是當前各種植物及其產(chǎn)品熏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熏蒸劑。但鑒于藥殘和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發(fā)溴甲烷、磷化氫的替代品,達到對食品安全、對環(huán)境無害。

3.4.2 蚧蟲輻照處理 輻照檢疫處理是利用γ射線或電子加速器產(chǎn)生的高能電子或X射線直接照射被處理貨物,使其攜帶的害蟲不能完成發(fā)育周期或病原菌完全死亡,達到防止這些危險性有害生物在一個新的地方定殖、傳播或蔓延的目的。目前輻照處理主要用在儲糧害蟲防治和口岸有害生物消殺,如輻照處理新菠蘿灰粉蚧[53],隨著輻照劑量的增加,新菠蘿灰粉蚧各蟲態(tài)發(fā)育比例降低,阻止新菠蘿灰粉蚧的繼續(xù)繁殖。輻照是蚧蟲檢疫處理較好的方式之一。

3.4.3 蚧蟲的低溫處理 苗木、花卉、水果上蚧蟲發(fā)生危害較多,成為農(nóng)產(chǎn)品出口貿(mào)易的壁壘。目前低溫處理被廣泛應用到苗木、花卉、水果的檢疫除害處理,尤其是對水果蚧蟲的低溫處理,是較為理想的檢疫除害處理,而且低溫處理可以在運輸途中進行,不受固定場地、時間的限制。

華南地區(qū)進出境苗木、花卉和水果上攜帶的介殼蟲較多,潛在威脅較大,通過調查種類分布、危害情況,研究蚧蟲的形態(tài)鑒定與分子快速鑒定技術,以及檢疫除害與防治技術,達到有效防范該類群有害生物傳入、傳出,以及阻斷該類害蟲隨苗木和水果遠距離傳播的風險,保護中國農(nóng)林生產(chǎn)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林克明, 周聲震. 廣東荔枝龍眼常見蚧蟲種類[J]. 仲愷農(nóng)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1994, 7(02): 47-52.

[2] 王炳珠. 沙田柚紅圓蚧生活史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J]. 病蟲測報, 1991, (04): 50-52.

[3] 何國鋒, 崔炳玉, 包為民, 等. 溫度對三種盾蚧存活、 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昆蟲天敵, 1991, 13(02): 58-60.

[4] 張 益, 杜元澄. 廣西柑桔類害蟲及其寄生天敵名錄[J].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1988, (06): 41-45.

[5]彭正強, 金啟安, 符悅冠. 芒果園蚧名錄[J]. 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 2000, 6(03): 72-79.

[6] 何衍彪, 詹儒林, 劉映紅, 等. 菠蘿粉蚧種類調查及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 2013, 34(06): 1 161-1 165.

[7] 張方平, 朱俊洪, 李 聰, 等. 常用殺蟲劑對橡副珠蠟蚧及副珠蠟蚧闊柄跳小蜂的選擇毒殺作用[J]. 熱帶作物學報, 2010, 31(01): 116-121.

[8] 陳 偉, 張方平, 劉 奎, 等. 不同寄主植物對橡副珠蠟蚧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 2009, (01): 74-78.

[9] 盧川川, 伍慧雄. 烏副盜蚧的生物學及其防治研究[J]. 昆蟲天敵1991, 13(03): 101-105.

[10] 黎曉紅, 雷惠芳, 彭春英. 南寧市園林蚧蟲發(fā)生動態(tài)及其防治方法[J]. 中國園林, 1997, 1(14): 51-52.

[11] 吳加烘. 考氏白盾蚧發(fā)生為害規(guī)律與防治初報[J]. 廣東園林, 1988, (02): 40-42.

[12] 林克明, 簡翠馨, 凌遠方. 園林害蟲考氏白盾蚧的初步研究[J]. 仲愷農(nóng)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1988, 01(01): 26-32.

[13] 鄧振華, 李應民. 樟白輪蚧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J].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1980, (12): 38-40.

[14] 鄭震鋒, 張秀云, 姚普遠. 棕竹石斛雪盾蚧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技術[J]. 廣西農(nóng)學報, 2010, 25(04): 63-64-68.

[15]馬 駿, 胡學難, 劉海軍, 等. 廣州扶桑上發(fā)現(xiàn)扶桑綿粉蚧[J]. 植物檢疫, 2009, (02): 40-41, 70.

[16] 焦 懿, 余道堅, 陳志粦, 等. 從進口泰國、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山竹上截獲重要害蟲李比利氏灰粉蚧[J]. 植物檢疫, 2011, (02): 65-67.

[17] 焦 懿, 余道堅, 徐 浪, 等. 從進口泰國榴蓮上截獲重要害蟲氣生根粉蚧[J]. 植物檢疫, 2011, (03): 68-70.

[18] 焦 懿, 余道堅, 徐 浪, 等. 從進口泰國蓮霧上截獲重要害蟲杰克貝爾氏粉蚧[J]. 植物檢疫, 2011, (04): 69-71.

[19] 武三安, 南 楠, 呂 淵. 中國大陸一新入侵種--美地綿粉蚧[J]. 昆蟲分類學報, 2010, S1: 13-17.

[20] 何衍彪, 詹儒林, 李偉才, 等. 我國荔枝上的一種新害蟲[J].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1, 33(01): 126-127.

[21] 陳芝卿等, 林尤洞. 櫟覃粉蚧的初步研究[J]. 熱帶林業(yè)科技, 1984, (01): 22-25.

[22] 文洪波, 吳愛民. 白蘭考氏白盾蚧藥劑防治試驗[J]. 廣西植保, 1997, (03): 41-42.

[23] 任 輝, 歐陽群請, 鄭志穎, 等. 考氏白盾蚧天敵寄生蜂的研究初報[J]. 廣東園林, 1994, (03): 26-28-23.

[24] 武建芬. 松突圓蚧形態(tài)[J]. 廣東林業(yè)科技, 1990, (06): 3-5.

[25] 何雪香, 劉清浪. 不同海拔高度松突圓蚧生長發(fā)育的研究[J]. 廣東林業(yè)科技, 1991, (02): 15-20.

[26] 吳忠華, 阿紅昌, 肖春云. 橡膠盜蚧寄生蜂種群消長動態(tài)研究及可利用分析[J]. 環(huán)境昆蟲學保.2011, 33(01): 81-85.

[27] 徐家雄, 丁克軍, 司徒榮貴. 濕地松粉蚧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 廣東林業(yè)科技, 1992, (04): 25-28.

[28] 余海濱, 徐家雄, 方天松, 等. 濕地松粉蚧外引寄生天敵室內繁殖試驗[J]. 廣東林業(yè)科技, 2009, (04): 20-23.

[29] 林克明, 姚振威, 李劍書, 等. 墊囊綠綿蠟蚧生物學特性及藥劑防治[J]. 仲愷農(nóng)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1992, (05): 8-11.

[30] 洗繼東, 梁廣文, 曾 玲, 等. 荔枝上墊囊綠綿蠟蚧自然種群動態(tài)的研究[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6, 27(03): 39-41.

[31] 洗繼東, 梁廣文, 曾 玲, 等. 機油乳.劑對墊囊綠綿蚧自然種群的控制作用[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6, 27(04): 115-116.

[32] 李自軍, 李頌恩. 柑桔矢尖蚧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其應用研究[J].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1993, (03): 130-132.

[33] 曾 濤, 中國矢尖蚧屬(Unaspis)研究(同翅目: 盾蚧科)[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0, 21(01): 52-53.

[34] 蔣樹軍, 張建梅. 柿綿蚧發(fā)生規(guī)律及藥劑防治研究[J]. 廣西農(nóng)學報, 2000, (01): 14-17.

[35] 蒙勇華, 羅 標, 文克蓮, 等. 柿絨蚧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 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 2003, (02): 48-49.

[36] 鄧根明 , 羅 標, 卿 澈, 等. 柿絨粉蚧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J]. 昆蟲知識, 2007, 44(05): 726-730.

[37] 馬 力, 謝映平, 薛皎亮. 蚧蟲DNA的提取及PCR法蟲種快速鑒定技術[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07, (05): 54-56.

[38] 謝映平, 馬 力, 薛皎亮. 應用微衛(wèi)星技術分析五種蚧蟲的親緣關系[J].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7, (04): 70-74.

[39] 徐 浪, 余道堅, 焦 懿. 大洋臀紋粉蚧和南洋臀紋粉蚧TaqMan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J]. 植物檢疫, 2010, (02): 30-34.

[40] 徐 浪, 余道堅, 焦 懿. 新菠蘿灰粉蚧及其近似種的DNA條形碼鑒定[J]. 植物檢疫, 2013, (03): 66-69.

[41] 孫 峰, 陸永躍. 新入侵害蟲扶桑綿粉蚧嚴重危害棉花[J]. 中國棉花, 2011, (02): 20-21.

[42] 朱藝勇, 黃 芳, 呂要斌. 扶桑綿粉蚧生物學特性研究[J]. 昆蟲學報, 2011, (02): 132-138.

[43] 陳華燕, 何嫏芬, 鄭春紅, 等. 廣東和海南扶桑綿粉蚧的天敵調查[J].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1, (02): 133-136.

[44] 陳華燕, 曹潤欣, 許再福. 扶桑綿粉蚧寄生蜂優(yōu)勢種Aenasiusbam bawalei Hayat記述[J].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0, (02): 138-140.

[45] 王艷平, 武三安, 張潤志. 入侵害蟲扶桑綿粉蚧在中國的風險分析[J]. 昆蟲知識, 2009, 01: 105-110.

[46] 馬 駿, 胡學難, 彭正強, 等. 基于CLIMEX模型的扶桑綿粉蚧在中國潛在地理分布預測[J]. 植物檢疫, 2011, (01): 11-14.

[47] 胡學難, 馬 駿, 周健勇, 等. 6種化學農(nóng)藥及其復配對扶桑綿粉蚧的室內毒力測定[J]. 植物檢疫, 2010, (03): 32-34.

[48] 黃 芳, 張蓬軍, 章金明, 等. 三種寄主植物對扶桑綿粉蚧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植物保護, 2011, (04): 64-68, 77.

[49] Hebert P D N, Cywinska A, Ball S L, DeWaard J R.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2003, 270: 313-321.

[50] Hebert, P D N.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c oxidasesubunit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Proceedings[J]. Biological Sciences, 2003, 270: 96-99.

[51] Sinclair C S, Gresens S E.Discrimination of Cricotopusspecies(Diptera: Chironomidae)by DNA barcoding[J].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08, 98: 555-563.

[52] 褚 棟, 劉國霞, 付海濱, 等. 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序列分析揭示扶桑綿粉蚧復合種存在隱存譜系[J]. 昆蟲學報, 2009, (11): 89-93.

[53] 康芬芬, 魏亞東, 程 瑜, 等. 新菠蘿灰粉蚧輻照檢疫處理研究初報[J]. 植物檢疫, 2011, (05): 33-35.

[54] 王子清. 常見介殼蟲鑒定手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0: 252.

[55] 楊平瀾. 中國蚧蟲分類概要[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2: 425.

[56] 羅永明, 陳澤坦, 蔡世民, 等. 華南地區(qū)芒果害蟲[J]. 熱帶作物學報, 1990, 11(1): 115-127.

[57] 陳方潔. 中國雪盾蚧族[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3: 174.

[58] 王娌莉, 覃冬冬, 黃應忠. 番石榴粉蚧的藥劑防治試驗[J]. 廣西園藝, 2008, 19(2): 21-22.

[59] 邱柱石, 鄧光宙, 麥適秋. 陽朔金柑上的一種新害蟲[J]. 廣西園藝, 2007, 18(6): 24-25.

[60] 賢振華, 孫 晉, 潘保平, 等. 隆安縣栗鏈蚧發(fā)生特點及防治建議[J]. 廣西植保, 2009, 22(3): 37-38.

[61] 王遠湖, 周志波. 草履蚧生物學特性探討[J]. 中國柑桔, 1990, 03: 44.

[62] 王緝健. 博白發(fā)現(xiàn)松樹新害蟲-臺松副長蠣蚧[J]. 廣西林業(yè), 1989, 04: 35.

[63] 徐公天.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原色圖譜[M]. 北京: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03: 160-220.

[64] 王子清.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22卷)同翅目[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662-770.

[65] 武三安, 王艷平. 警惕木梳綿粉蚧入侵我國[J].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1, 33(1): 122-125.

[66] 黃光斗. 熱帶作物昆蟲學[M]. 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96: 89-92.

責任編輯:葉慶亮

猜你喜歡
華南地區(qū)分子生物學園林植物
華南地區(qū)最大農(nóng)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華南地區(qū)最大農(nóng)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園林植物配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探究
華南地區(qū)LNG價格大幅上漲
園林植物配置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園林植物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淺談園林植物配置
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教學改革初探
華南地區(qū)醋酸市場行情動態(tài)
ABO亞型Bel06的分子生物學鑒定
广西| 巴塘县| 涞水县| 乾安县| 新平| 浪卡子县| 麻江县| 霞浦县| 墨脱县| 鸡西市| 毕节市| 东城区| 稷山县| 蒙山县| 镇安县| 应用必备| 莆田市| 中方县| 田东县| 乐至县| 富宁县| 甘洛县| 德昌县| 华阴市| 安塞县| 惠州市| 钟祥市| 洪泽县| 石柱| 武宣县| 四平市| 兴山县| 潞城市| 乡城县| 赞皇县| 和平县| 葵青区| 辽阳县| 林口县| 汤阴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