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上面這三張圖都是視覺波動的例子。當眼睛做自然運動時,明暗交替區(qū)域的圖案映在視網膜的不同部位,引起“閃爍”感。常常用于視覺藝術的這種效果與在某些絲織品上所看到的波紋圖案很相似。如果把圖稍微轉動一下,這一效果就更突出了。
如果盯著上圖,你會覺得圖的印刷顯得不特別清晰,許多小白塊內好像有針尖大小的“灰塵”。正如赫爾曼方格一樣,如果將目光轉移,只注視某一個白方塊,那么所有的白方塊則變得“潔白無瑕”了。
眼睛里有一個通過光線的小孔—瞳孔。視網膜位于眼球后壁,眼球的這一部分接收光波,重要的是請記住它的表面不是平的。也就是說,視網膜的不同部位與瞳孔保持不同的距離,這一點在我們看東西時起著重要作用。
左圖看起來像是大小相等的黑白方塊。在右圖中,只有最中間的黑白部分像方塊。然而,如果將右圖放在離眼睛大約3厘米的地方用一只眼睛來看它,圖就會像一個球狀體那樣朝你這邊鼓出來。相反,離大約3厘米遠的地方再看,黑白區(qū)形狀則顯得規(guī)則多了,并且比遠距離看更扁平。
這種視覺形狀的改變是源于視網膜是曲體。我們在觀察遠處的物體時,通常只用到一部分視網膜,而且,我們往往將物像聚在視野正中,而不是邊緣。當僅處于3厘米遠的圖形進入視野中時,整個視網膜幾乎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
其實每個人的雙眼都有一個“盲點”,那兒是視神經離開眼睛進入大腦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沒有光感受細胞,所以不能產生視覺。也就是說“看不到”。小讀者們是不是覺得好神奇?
想找自己的盲點,先閉上左眼,右眼盯住上圖中左邊的圓圈。然后,將雜志前后移動,移至某一位置時,由于從右邊汽車反射來的光落在盲點上,你就會發(fā)現汽車從視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