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許生
經(jīng)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從“黃牌”到“綠牌”。公園將以本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再度評估為契機,不斷促進公園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2012年8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地質公園執(zhí)行局對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檢查驗收,評估結果為“黃牌”,并提出了十項改進意見(參考本刊2013年3月封面策劃)。這一結果,于2013年1月9日在廣東韶關舉行的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年會上被公之于眾。
一時間,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被“黃牌”警告的消息引起了網(wǎng)友熱議。
拿到“黃牌”,張家界只有兩年時間進行整改,以求在兩年后的再評估中變?yōu)椤熬G牌”。否則,將從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中被除名。
面對這一現(xiàn)實,張家界高度重視,制定出臺了《關于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接受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評估局2014年再評估驗收改進升級工作的實施方案》,并成立相關領導小組。全民總動員,護住世界地質公園的金字招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國土資源局。在此次“迎檢”中,張家界市國土資源系統(tǒng)全力以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經(jīng)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從“黃牌”到“綠牌”。對照世界地質公園執(zhí)行局的10項改進意見,張家界逐一落實。
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周遠莽表示,公園將以本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再度評估為契機,不斷促進公園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科普與宣傳:讓世界更加了解張家界
“這些牌子立得好,讓我們了解了張家界地貌的演變歷史、黃龍洞水滴石長的原因、溶洞的結構,學到了以前不曉得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這還是小孩增長地理知識一個好途徑?!背5掠慰屠詈晟吲d地說。
11月8日,黃龍洞景區(qū)百塊介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宣傳牌吸引客人駐足。這些宣傳牌做工精巧、顏色合理、知識結構性強,展示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概況,張家界地質、地貌,黃龍洞景區(qū)導覽圖,游洞須知,溶洞的形成等,深受游客喜愛。
當然,不僅僅只是黃龍洞。走在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游道上,沿著園區(qū)主要游覽線路,在各個門票站、游客中心、主要游道和社區(qū)等人群集中處,園區(qū)按地質遺跡類型、地質遺跡科學啟迪等設置了地學科普解說牌120多塊,新增公園主副碑3塊、總體介紹牌9塊、景點解說牌 57塊以及科普宣傳欄18組。
“新增的地質遺跡景點解說牌簡化了文字內容,加上了示意圖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此外還對大部分原有標識系統(tǒng)進行了維護翻新,使所有標識系統(tǒng)上均有‘世界地質公園的徽標,成為張家界的一道新的風景線?!?全程參與標識牌制作的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武陵源分局副局長陳冬生說,他還有個頭銜是“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辦公室主任”。
實際上,早在2006年,武陵源在創(chuàng)建全國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qū)的時候,對景區(qū)各類標識牌就進行了全面配置。但由于常年日曬雨淋,一些標牌出現(xiàn)了損壞,指引標志和文字解說也有些模糊不清。同時,因為張家界還擁有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chǎn)等多個招牌,標牌的解說各具特色,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識,這也成為兩年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檢查時被詬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因此,去年以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投入142萬元對公園內的標識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升級。這項工作落在了武陵源國土資源部門的頭上。為了制作好這些標識牌,他們可謂煞費苦心。“我們專門請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的專家做專業(yè)指導,以避免出差錯。同時,在選材上,杜絕帶有香味的松木,怕吸引蟲子,破壞公園內的生態(tài)平衡。”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濃縮了張家界地貌的精華?!狈彩堑綇埣医缡澜绲刭|公園博物館參觀游覽過的人,都會發(fā)出如此感嘆。自今年4月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重新向全球游客免費開放以來,就一直扮演著科普宣傳教育的重要角色。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區(qū)水繞四門,1988年開館。2011年聯(lián)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測點在此掛牌。2013年新館由日豐集團耗資3500萬重新裝修投建。
今年8月3日下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檢查的葡萄牙籍專家阿圖·薩對此贊賞不已,日本籍專家中田世津谷甚至評價其是他看過的“全球最好的地質博物館”,沒有“之一”。
對于科普與宣傳,張家界市一直都不遺余力。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辦公室主任向良群介紹說:“自2012年以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先后開展了中小學生地質科普知識搶答賽、‘4·22世界地球日活動、世界地質公園十周年慶典暨科普活動周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極好地發(fā)揮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huán)保理念的作用;2013年,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在市民族中學、索溪完全小學等學校建立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并培訓學生作為小講解員,通過介紹公園的歷史、文化、考古和生物多樣性綜合知識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知識教育。這次檢查的葡萄牙籍專家和日本籍專家都在學校留下了感言。”
如今,只要是經(jīng)過地學科普知識培訓的導游,幾乎都能將張家界地貌的形成詳細地給游客進行講解:“張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巖地貌的一種特殊類型。它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qū)內……世界上唯有張家界石英砂巖地貌最為典型,因此被命名為張家界地貌?!?/p>
一直以來,張家界市把對導游及旅游從業(yè)人員地學科普知識培訓作為常年工作內容。至2013年底,培訓導游及旅游從業(yè)人員3萬多人次,出版發(fā)行了《武陵源旅游行業(yè)培訓讀本》等書籍,連續(xù)舉辦了三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導游之星”大賽。
“我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也會有計劃地選取重點培訓對象,送到高等院校參加地學科普知識的短期培訓。”陳冬生說。
在科普宣傳資料方面,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編輯出版了科普畫冊、地質公園叢書及多語種的《張家界地質公園——張家界地貌》、《圖說張家界》等科普叢書20余部,還拍攝了多部科普電視片。
在旅游產(chǎn)品創(chuàng)新方面,張家界也是獨出機杼。砂石畫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它是利用廢棄的石英砂巖粉碎后經(jīng)過藝術處理手法粘貼成一幅幅精美的具有張家界特色的山水風情畫,既美觀,又環(huán)保,很受游客追捧。其他還有諸如張家界紀念U盤、紀念章、明信片等紀念品,也大受游客歡迎。
地質遺跡保護與建設:平均每年常規(guī)投入2億元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分為地層遺跡、地質地貌遺跡和水文地質遺跡。
其中,地層遺跡有張家界林場—毛羅鼓塔小溪組、鑼鼓塔—黃石寨中泥盆統(tǒng)云臺觀組、索溪峪隧道中—索溪峪管理處二疊系;地質地貌遺跡有張家界地貌(砂巖峰林)、巖溶洞穴等,比如張家界地貌有構造重力地貌、構造溶蝕地貌、剝蝕構造地貌和河谷侵蝕堆積地貌等;水文地質遺跡有金鞭溪和寶峰湖等。
這些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是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的根本,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美學價值,值得也必須得到保護。
以黃龍洞為例,自201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生態(tài)與科學局在評估結論中對黃龍洞景區(qū)提出石筍“褪綠”改進建議后,黃龍洞景區(qū)在溶洞保護上做了大量工作。
所謂褪綠,指洞內由于游客數(shù)量超載,二氧化碳過多,加上強光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洞內石鐘乳、石筍等景觀上長出青苔,石筍變黑,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受影響,不再晶瑩剔透。
黃龍洞以前每天接待游客最高時逾萬人,自2014年元月開始,景區(qū)開始限制游客數(shù)量。聯(lián)合國專家8月4日下午4點到訪時,洞外門票站入口電子屏幕動態(tài)顯示的游客數(shù)量是“4390人”,而每天最高限值為5000人,超過就得改到第二天來參觀。
據(jù)黃龍洞景區(qū)工作人員介紹,除了投資百萬元設立科普宣傳牌,景區(qū)更是在溶洞地質環(huán)境改善和保護上下足功夫。在委派中國地質學會委員、黃龍洞探險者毛金初赴斯洛文尼亞波斯托伊那溶洞取得保護“真經(jīng)”后,景區(qū)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將主電纜、控制箱、燈光、道路、控制門等進行徹底改造:分兩次將高溫燈光換成低色溫燈光;加寬游道,減少洞內客人的逗留時間;出口加裝密封門,實行客走關門,減少洞內空氣對流量;在黃龍洞山頂實行森林補償,減少水土流失,盡最大努力保證洞內空氣、溫度、濕度、滴水的原始狀態(tài);對變綠石筍定期進行清水清洗。
向良群介紹,在此次“迎檢”中,張家界針對地質遺跡保護的措施主要有兩個:
一是明確了公園保護區(qū)的劃分。根據(jù)景觀奇特稀有性、科學研究與美學觀賞、旅游應用三大價值,實行分區(qū)分級管理。將地質遺跡保護劃分為5類保護區(qū):生態(tài)保護區(qū)、自然景觀保護區(qū)、遺跡保護區(qū)、景觀游覽區(qū)、發(fā)展控制區(qū)。確定4級保護網(wǎng)絡: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各有側重點。
二是建立了更加嚴格的生態(tài)保護制度。投入資金780萬元建立了園區(qū)環(huán)境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多次采樣、多點監(jiān)測的辦法,采取全天候如實反映公園內的空氣、水體質量情況。組織開展了公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整治,拆除有礙地質遺跡保護的構(建)筑物2862平方米,大型廣告牌65塊。在景區(qū)內推廣使用環(huán)保材料,杜絕了景區(qū)內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現(xiàn)象。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評估綜合工作報告》顯示:近4年來,張家界共投入各項保護與建設投資8億多元,平均每年2億元。其中,市、區(qū)兩級政府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爭取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項目工程投入1700萬元;爭取中央財政項目扶持投資131個項目,累計爭取資金近4億元;招商引資項目36個,建設資金達到3億多元。
“從上面的數(shù)字可以看出,外界流傳說我們花2億元‘迎檢是不準確的,并不是針對‘迎檢的投入,而是對整個景區(qū)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常規(guī)性質的。因為人流量太大,對景區(qū)各方面的破壞比較嚴重,每年都需要維護,這塊成本是非常高的。”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周遠莽否認了一些傳言。
對外交流與合作:明確了“張家界地貌”的學術定義
針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生態(tài)與地球科學局《關于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2012年評估決定》中“鼓勵區(qū)域內相關機構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以促進區(qū)域發(fā)展……進一步加強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成員的項目合作,更加積極地參加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和亞太地質公園網(wǎng)絡的活動以及世界地質公園會議和能力建設專題研討會……”這些意見,張家界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加大了力度。
張家界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可分為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
在國際方面,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先后與希臘普西羅芮特、奧地利坎普谷、意大利馬東尼、英國阿伯雷與英爾文山、羅馬尼亞哈采格,德國等13個世界地質公園建立了友好關系,并在有關公園的展覽館設立宣傳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信息傳遞平臺;2008年、2012年分別參加了在德國和日本舉行的第三屆和五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并參加了亞太地質公園網(wǎng)絡組織的各項聯(lián)誼活動;2013年,參加了在意大利奇?zhèn)愅惺澜绲刭|公園舉行的12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推動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黃龍洞和愛爾蘭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質公園友好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2013年,參加了在韓國舉行的亞洲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并和韓國濟州島世界地質公園就建立友好合作關系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并達成意向。
國內方面,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與廣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克什克騰和阿拉善等世界地質公園建立了友好關系,經(jīng)常性開展互訪交流。
同時,張家界還先后派出工作人員赴韓國、意大利、河南、內蒙古、貴州等地學習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并定期選送旅游從業(yè)骨干人員到武漢、長沙等地高等院校參加地學科普知識短期培訓班。
除了“走出去”,還要“引進來”。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常組織專家學者前來調研。如2010年11月9日—13日,張家界召開砂巖地貌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國際地貌學家協(xié)會主席邁克爾·克羅澤、前主席安得·高迪,副主席彼得·米根以及來自新西蘭、英國、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和日本等7個國家的16位國外地貌學權威,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劉嘉麒等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質地貌學專家參加了會議。
此次會議的意義在于,首次在全球明確提出了“張家界地貌”的學術定義,即“是砂巖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qū)內,由產(chǎn)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系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峰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墻、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p>
于是,次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管委會聯(lián)合建立了“張家界地貌聯(lián)合研究中心”,同時成立了學術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