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運渠
泰和通寶當十錢,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幣。直徑4.4厘米,重28克。幣文為柳體楷書,對讀。
女真族祖先在夏商時代就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史稱肅慎,北朝時稱為勿吉,隸屬渤海。十世紀初,遼滅渤海,改稱女真。公元1113年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1115年稱帝,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國號金。然后用十年時間滅遼,公元1127年攻占開封,滅掉北宋,占領(lǐng)中原,歷時兩年。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在公元1234年滅蒙古。金轄地五京十九路,即中都大興府、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十九路包括女真舊地、遼國舊地以及宋朝的整個北方與中原地區(qū)。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金朝的農(nóng)業(yè)及冶煉、紡織、造紙、印刷等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與商品貿(mào)易頻繁。金章宗完顏瓊繼位后,加強官制改革,完善禮儀制度,并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二月,制定法律,徹底解除奴隸制度,實現(xiàn)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并進一步采用漢族服飾禮儀,提倡女真族與漢族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金代進入鼎盛時期。在推行漢文化上,金章宗不遺余力。在即位前,金章宗就熟讀了儒家的《詩經(jīng)》、《尚書》、《孟子》等經(jīng)典與道家經(jīng)典著作。在即位后,即下令封孔子的嫡系后代孔元措為衍圣公,并下特令修繕孔廟,興辦教育,完善科舉制度。設(shè)弘文館,翻譯儒家經(jīng)典,曾詔令35歲以下女真族親軍必須熟讀《孝經(jīng)》、《論語》。在金章宗的大力推行下,漢語逐漸成為女真族的通用語言。北宋所藏歷代名家書畫,多被金人所獲。金章宗設(shè)立書畫院,令王庭筠與秘書郎張汝方鑒定金朝所藏書畫550卷,并分別定出等級,金章宗親自為之題跋。金章宗所作的這一切,對民族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金代的皇帝中,金章宗的漢文化修養(yǎng)是最高的,亦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才能。據(jù)傳其母為宋徽宗的某個公主之女,受其母影響,金章宗酷愛金石書畫,曾下功夫抄寫佛經(jīng),臨摹宋徽宗所創(chuàng)的瘦金書與花鳥墨竹,往往形神畢肖。他在晉代顧愷之《女史箴圖卷》上的題跋,用的就是瘦金書。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評其書曰:“承平舊物霓裳譜,寶氣輝煌千古”,雖言過其實,但亦可知金章宗筆墨功力并不淺。泰和年間鑄幣銅質(zhì)之精良、工藝之高超、幣文之雋秀,與金章宗的個人喜好是分不開的,此所謂“上有所好,天下翕從”。
泰和通寶折十大錢,幣文為柳體楷書。在歷史上,柳公權(quán)與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柳書一直是后世學書者臨摹的典范之一。柳書字型端正,結(jié)體用筆法度嚴謹且富有變化。取歐體的緊密,取顏體的縱勢,遒媚勁健,貌顯清剛,以骨力勝,人謂“顏筋柳骨”。柳書用筆中鋒,逆起回收,方圓并用,提按分明。長橫舒展,起筆方斬,短橫粗壯,形態(tài)多樣,這在泰和通寶幣文的“泰”、“通”橫畫可見這些特征。豎鉤在重頓之后,右側(cè)多呈半橢圓形時再回筆踢出,為柳書典型筆法,如“和”字的“禾”部;折筆如“和”字的"口"部,從短橫末端提筆向右下頓成肩形,按得稍重,折出的豎筆略粗于橫;“口”部呈倒梯形,左豎筆下伸出腳,這也是柳體“口”部不同于他體的常見形狀;撇輕捺重,平捺尖長,如“泰”,“通”之捺。幣文具有鮮明的柳體特征,風神峻朗與柳公權(quán)《玄秘塔》、《神策軍》同。在歷史上,“唐人集王,金人集柳”,是時風所尚,唐人集王如懷仁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金人集柳如立于皇統(tǒng)四年(公元1144年)的《沂州府普照寺碑》,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六十二字,為仲汝尚撰文、集柳公權(quán)字而成,故余以為泰和通寶幣文乃金人集柳字而成。
金之女真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所鑄錢幣全用漢字,這一點在歷史上與西夏、契丹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鑄幣不同。金代鑄幣多仿北宋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形制,不惜工本,力求精整,要求甚嚴,《金史食貨志》載,在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初鑄錢,因質(zhì)量低劣,監(jiān)鑄官被杖責革職。金章宗所鑄泰和通寶,有平錢、折二、折三、折十共四種。除折十錢為柳體楷書外,其它三種幣文皆仿瘦金書,已比較罕見。泰和通寶折十錢更為罕見,傳世僅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