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瑾
華北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咬食幼苗的地上和地下部位以及剛發(fā)芽的種子,使幼苗萎凋而死。在表土層穿行時,形成許多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離,失水干枯而死。農(nóng)民稱它為拉拉蛄、蜊蛄、土狗子。
一、華北螻蛄的分布和危害
華北螻蛄主要分布在北緯32°以北地區(qū),該蟲在 1年中的活動規(guī)律和東方螻蛄相似,即當春天氣溫達8℃時開始活動,秋季低于8℃時則停止活動,春季隨氣溫上升危害逐漸加重,地溫升至10-13℃時在地表下形成長條隧道危害幼苗;地溫升至20℃以上時則活動頻繁、進入交尾產(chǎn)卵期;地溫降至25℃以下時成、若蟲開始大量取食積累營養(yǎng)準備越冬,秋播作物受害嚴重。土壤中大量施用未腐熟的廄肥、堆肥,易導致螻蛄發(fā)生,受害較重。當深10-20cm處土溫在16-20℃、含水量22-27%時,有利于螻蛄活動;含水量小于15%時,其活動減弱;所以春、秋有兩個危害高峰,在雨后和灌溉后常使危害加重。在苗圃地常有發(fā)生。華北螻蛄終生生活在土中,是幼樹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蟲,以成蟲或幼蟲食害苗木的幼根、和靠近地面的嫩莖部,危害部位呈絲狀殘缺;也常食害剛發(fā)芽的種子;還在土壤開掘縱橫交錯的隧道,使幼苗須根與土壤脫離而枯萎,造成缺苗斷壟的現(xiàn)象。
二、華北螻蛄的形態(tài)特征
華北螻蛄成蟲體形粗壯肥大,體狹長。頭小,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長36-55毫米,黃褐或黑褐色,腹部較淺。從背面看,頭呈卵圓形。觸角絲狀,位于復眼下方。復眼橢圓形,略突出于頭部兩側(cè)。前胸背板發(fā)達,前足特化為粗短結(jié)構(gòu),基節(jié)特短寬,腿節(jié)略彎,片狀,脛節(jié)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于開掘。內(nèi)側(cè)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fā)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wǎng)區(qū)小,雌蟲產(chǎn)卵器退化。中央具有1個凹陷不明顯的暗紅色心臟形坑斑。后足脛節(jié)背側(cè)內(nèi)緣有刺1-2個或消失,腹部末端有較長尾須1對。卵,橢圓形,初產(chǎn)1.6-1.8毫米,寬1.1-1.3毫米,孵化前增長,加寬,長2-2.8毫米,寬1.5-1.7毫米。由乳白色有光澤變?yōu)辄S褐色,孵化前暗灰色。若蟲,初孵若蟲頭胸極細,腹部肥大,全體乳白色,復眼淺紅,以后變淺黃到土黃。蛻皮一次,體色加深,5-6齡以后與成蟲體色相似。初齡若蟲體長3.5-4毫米,老齡若蟲體長35-40毫米,若蟲共13齡。
1.成蟲:雌成蟲體長45-50毫米,雄成蟲體長39-50毫米。形似非洲螻蛄,但體黃褐至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心臟形紅色斑點。后足脛節(jié)背側(cè)內(nèi)緣有棘1個或消失。腹部近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尾須長約為體長之。
2.卵:橢圓形。初產(chǎn)時長1.6-1.8,寬1.1-1.3毫米,孵化前長2.4-2.8毫米,寬1.5-1.7毫米。初產(chǎn)時黃白色,后變黃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3.若蟲:形似成蟲,體較小,初孵時體乳白色,二齡以后變?yōu)辄S褐色,五六齡后基本與成蟲同色。
三、華北螻蛄的生活史
華北螻蛄一般三年完成一代,已成蟲和7齡以上若蟲在60-120厘米土中越冬,翌年3-4月份開始活動,進入表土層活動時,洞頂隆起10厘米左右墟土隧道。6月上旬到8月為產(chǎn)卵期。產(chǎn)卵在10-15厘米的橢圓形卵室內(nèi)。有2-3個卵室,平均產(chǎn)卵120-160粒,卵期20-25天。秋天達8-9齡時入土越冬,第二年從春季到秋季經(jīng)幾次蛻皮達12-13齡時,又入土越冬,第三年秋季羽化為成蟲。
四、華北螻蛄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習性
發(fā)生規(guī)律:螻蛄生活史比較長,華北螻蛄在河南需3年完成一代,非洲螻蛄需2年。均以成、若蟲在50-70厘米深的土中越冬,翌春活動為害。5-7月份成蟲交尾產(chǎn)卵。卵集中產(chǎn)于地下10-40厘米的卵室內(nèi)。成蟲產(chǎn)卵期30-120天,每一頭雌蟲一生可產(chǎn)卵100~300粒,最多可產(chǎn)500余粒。卵期15-25天。螻蛄的活動受氣溫的影響呈現(xiàn)季節(jié)性變化,11-12月份為冬季休眠階段,3-4月為春季蘇醒階段,4月中旬-6月中旬我出窩遷移為害猖獗階段,6月下旬-8月下旬為越夏產(chǎn)卵階段,9月上旬-11月上旬是秋季再為害高峰。土壤濕度對螻蛄的活動也有影響,土壤干旱活動就差,一般10-20厘米表土濕度在18-27%時活動最盛。
習性:一般于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濕度為22-27%時,華北螻蛄為害最重。土壤干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于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螻蛄。螻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nèi)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游泳,母蟲有護卵哺幼習性。若蟲至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螻蛄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有密切關(guān)系,常棲息于平原、輕鹽堿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濕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zhì)的地區(qū)。初孵若蟲有群集性,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餅或麥麩;對馬糞等具有趨性;喜歡在潮濕的土壤中;土溫在16℃-20℃,含水量在22-27%最適宜,故春秋兩季螻蛄最為活躍,活動最頻繁,因而有兩個危害高峰。華北螻蛄多在輕鹽堿地內(nèi)的缺苗斷壟、高燥向陽、地埂畦堰附近和松軟油漬狀的土壤里產(chǎn)卵。在干旱地區(qū),多集中在水溝兩旁、過水道和雨后積水處。適宜產(chǎn)卵的pH為7-7.5,土壤濕度(10-15厘米)約為18%。產(chǎn)卵前先做一產(chǎn)卵窩,螺旋形向下,內(nèi)分3室:運動室、產(chǎn)卵室、隱蔽室。每雌蟲產(chǎn)卵120-160粒,少的40多粒,多的可達500多粒。
五、防治措施及方法
1.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春秋季深耕細耙,加之跟犁拾蟲,不僅直接殺死螻蛄,且破壞其洞穴,消滅卵及低齡幼蟲。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減少對螻蛄的引誘,以免集中為害。
2.利用黑光燈、電燈或堆火進行誘殺,特別是在悶熱天氣、雨前的夜晚效果更佳,在天氣悶熱或?qū)⒁掠甑囊雇碓O(shè)置,以晚上8-10時誘殺效果最好,但對于華北螻蛄因其飛翔力弱效果略差一些。
3.藥劑處理土壤:
3.1在螻蛄及其它地下害蟲發(fā)生量大的田塊或年份,畝用40%辛硫磷或甲基異柳磷乳油200-250克,結(jié)合澆水,施入土中,防效良好。
3.2用40%樂果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0.5公斤,加5公斤溫水稀釋,拌入50公斤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餌料(如麥麩、谷糠、秕子等)制成毒餌,傍晚均勻撒在苗床上,每畝用量約1.5至2.5公斤。注意防止畜、禽誤食。也可用50%辛硫磷或50%對硫磷或20%甲基異硫化鈉磷乳油2000倍液澆灌。此外,也可選用6%密達顆粒劑每畝用500克拌細土撒施,效果更好。
3.3在苗圃苗床的步道間,每隔20米左右挖一小坑,規(guī)格為30-40厘米×20厘米×6厘米,將馬糞或帶水的鮮草放入坑內(nèi),加上毒餌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內(nèi)集中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