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
發(fā)達國家在激勵科學家積極從事科普工作上有許多有效方法,比如他們的科技社團十分熱衷于幫助科學家樹立對納稅人負責的意識??茖W家從事科研的經費來自納稅人,科學家需要通過科普等方式對納稅人加以回報,否則很難持續(xù)得到社會公眾的支持。這迫使科學家組織、科學基金會、科研機構、大學的科學家們參與科普活動。
英、美等國的科技社團通過發(fā)布報告等形式,幫助科學家進一步確立科普社會責任意識。如英國皇家學會1985年發(fā)布《公眾理解科學》報告,要求“全體科學家都必須認識到自己肩負著向外行公眾傳播科學的嚴肅責任”。因為“納稅人通過公共財政對科學訓練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支持,科學家要對納稅人負責,要接受納稅人的問效”。并發(fā)出提醒“如果科學家不向納稅人解說科學研究是怎么回事,那么納稅人對科學的支持水平勢必會下降”。所以,“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每一位科學家職業(yè)責任的一部分”。
再比如,一些發(fā)達國家在國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設立科普資助機制。
英國科研理事會及其8個學科理事會對資助的項目提出了從事“公眾理解科學”的要求。1999年“公眾理解科學”的資金占英國5個學科理事會總資金的比例約為0.2%。
英國粒子物理和天文研究理事會鼓勵課題負責人拿出1%的經費從事科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設有“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項目”。該項目資助的范圍包括:開發(fā)和實施旨在提升全體公眾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興趣以及參與和理解的非正規(guī)學習經驗;促進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的知識和實踐。項目經費約占NSF總經費的1.1%,并且會對課題申請?zhí)岢觥皟r值評估”,涉及項目對正規(guī)科學教育和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的價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要求所有獲得資助的項目,提取0.5%至1%從事面向公眾科普的“社會服務和教育”活動。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下設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部,“公眾理解科學”經費占JST總支出的6.7%。歐盟科技發(fā)展框架計劃中專門設有“科學與社會行動計劃”,旨在促進科學家與公眾的對話交流,促進公眾理解科學。
此外,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織、科研機構、大學等建立了幫助科學家參與科普活動的常設項目和長效機制。英國皇家學會要求所有科學家都必須學會如何有效地向公眾傳播科學,要求所有的科學家通過培訓,學會如何把專業(yè)術語和知識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語言,如何應用類比和比喻解釋復雜的科學概念。英國科學促進會設有培訓科學家如何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的“視點”項目。首先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科學家,對選中的科學家進行科普方式方法、交流溝通技巧方法的培訓,之后會將他們的科普作品在促進會舉辦的科學節(jié)上展出,讓科學家在現場與觀眾進行解說和交流。歐盟國家相關組織編寫并免費發(fā)放科學家科普實用手冊,供科學家通過自學在實踐中提升科普能力。
與此同時,發(fā)達國家也開發(fā)出了一些如科學商店、共識會議等新型的科普形式來進行科普活動。
科學商店是一種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溝通科學家與公眾雙向交流互動的機制,具體方式為:科學商店號召公眾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接著將這些問題轉化為課題,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尋找合適的大學生或科技人員完成它們,然后科學商店將這些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公眾。
科學商店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荷蘭,之后向很多國家擴散。2001年,歐盟將支持發(fā)展科學商店納入歐盟框架計劃;2003 年歐盟撥款40萬歐元,資助建立科學商店網站;2005年資助科學商店培訓和指導項目。
“共識會議”是一種公眾與科學家就某些有爭議的科技問題進行對話交流而形成共識的新型科普形式。20世紀80年代,丹麥首次舉辦了以轉基因技術為主題的共識會議。共識會議后來擴展到歐洲各國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國際上圍繞著轉基因、納米技術等具有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新興科學技術舉行了大量的共識會議,成為公眾理解科學、參與科學的一種新模式。
我國可以從以上這些經驗和做法中學到什么呢?
第一,國家科技計劃可設立配套科普經費。在發(fā)達國家,國家科技計劃和國家科學基金是科普經費的重要渠道。而在我國,無論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863”計劃、“973”計劃、重大基金研究項目,均沒有相應的科普經費。
為增強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鼓勵把科研與科普結合起來,建議從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科技計劃經費增量中每年劃撥1%,設立“國家科普基金”。倡導科技社團、科研機構等通過多種途徑增強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和科普活動中對納稅人負責的意識。
第二,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等依托其科研設施和科技人員創(chuàng)新科普形式。在繼續(xù)做好科研機構、大學公眾開放日等傳統(tǒng)科普形式的同時,探索面向社區(qū)和公眾需求的科普商店。對已經建立和運行的科普商店,相關部門要及時總結經驗,通過評選先進并給予獎勵等方式樹立典型,使其能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對有意建立科普商店的,地方相關部門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待時機成熟時,建立國家級的科普商店,為更廣大的社區(qū)和公眾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科普服務。
第三,鼓勵和支持科學家通過網絡等新型途徑與公眾進行互動。如支持有關科普網站建立面向公眾科普需求的渠道,動員廣大科學博客就公眾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傳道授業(yè)解惑,并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打造面向公眾需求的、即時互動的網絡科普平臺。鼓勵科技人員利用網絡視頻系統(tǒng)舉辦互動性的科普講座。
第四,可多途徑、多層次舉辦面對面科普交流活動。對有爭議的、公眾反映強烈的科技問題,如轉基因作物、核電站等,舉辦科學家、政府官員、企業(yè)與媒體、公眾面對面對話交流的平臺,為公眾提供有序和諧參與科技的渠道,爭取多方利益相關者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