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接地氣、行得通、真管用”的法律,離不開扎實深入的調查研究。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加強立法調研擺在了突出位置。記者深入采訪,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立法背后的故事。
旅游法立法暗訪 去年4月19日至21日,春暖花開,正是江南最美的季節(jié)。在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上饒市熙來攘往的游客中,“潛伏”著幾位全國人大“來客”。他們無暇留戀山水,而是抓緊時間和旅行社管理人員、導游、司機交朋友,與旅客、當地群眾、餐飲服務員拉家常。短短三天,他們不僅了解到旅游從業(yè)人員的工資收入、旅行社盈利模式,還摸清了“返點”“回扣”等旅游業(yè)的“潛規(guī)則”。
他們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帶隊的旅游法立法調研組。號準脈才能開良方。正是因為調研組摸準了情況,使立法有的放矢。經三次審議通過的旅游法,對治理“零負團費”問題作了明確、嚴格的規(guī)定。
修改行政訴訟法立法蹲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衛(wèi)東告訴記者,行政訴訟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它的修改備受社會關注。為了找到癥結,行政法室決定派骨干到法院蹲點,搞清“民告官”到底難在哪里。
深度調研為立法人員近距離觀察和深入思考立案難、審理難兩個突出問題提供了重要基礎。立案難,很多案件進不到行政訴訟,背后有行政機關干預和信訪制度下的法院“自?!眱纱笠蛩?。所以既要將行政機關干預降到最低,又要改革信訪制度,打消法院的自保心理。蹲點結果為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針對立案難作出的相關規(guī)定提供了可靠依據。
審理難,除了受行政干預之外,案件本身審理難度增強也是重要原因。新型案件層出不窮,專業(yè)性越來越強,還有些領域,主要適用政策性文件。不少案件表面是行政爭議,根源是民事爭議,兩者交織在一起,審理難度增大。這些新情況都是1989年制定現行行政訴訟法時不可預見的。
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見面會” 將于今年“3·15”施行的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調研故事。
為提高法律的可執(zhí)行性、可操作性,法工委民法室曾在多個省份調研。去年10月,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之前,法工委又專程到江蘇,針對網絡購物等熱點問題進行調研,為這部法律修正案的出臺作進一步論證。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名稱上雖然是保護消費者權益,但并不意味著就不維護商業(yè)經營者的利益。法律修正案通過前,法工委專門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見面——
整整一個下午,法工委的工作人員單獨接待了某電商企業(yè)的兩位負責人。據其中一位負責人回憶,是他們主動向全國人大提出見面要求的。當時沒有把握,真沒想到最高立法機關很快就回復并安排面談,詳細聽取他們作為企業(yè)經營者的意見和建議。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