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到1966年初肆虐于印尼列島的大屠殺,其規(guī)模和殘忍程度就是在血腥的20世紀也是不多見的。最被廣泛接受的推算是50萬人在這場大屠殺中喪生。剛剛入圍2014年奧斯卡紀錄片提名的《上演謀殺》(The Act of Killing)則把這一數(shù)字估算在100萬到300萬之間。
但是,印尼大屠殺在過去的40多年里,從未引起過世界性的譴責和問責,更不乏像在紀錄片《上演謀殺》中安瓦爾們?yōu)榕皻⑿袕酱髲埰旃牡刈钥?,并幻想借助上演當年的暴行而揚名于世那樣的荒誕行為。這到底是為什么?
采訪當年的殺人者
佳舒瓦·奧本海默快絕望了:當印尼軍方了解到他在拍攝關于1965年大屠殺的影片之后,騷擾就接連不斷。他們一會兒逮捕他,一會兒沒收他的攝影器材,一會兒威脅他的采訪對象,讓他的工作根本就無法開展。就在他打算放棄的時候,他的采訪對象即大屠殺的幸存者中有人建議他去采訪當年的那些殺人者。那樣,軍方或許就不再干擾了。
讓他大為吃驚的是,這些殺人者不僅毫無遮掩當年殺人行徑的意識,而且還會積極主動地夸耀當年的殺人業(yè)績。在這之后長達5年的實景拍攝中,奧本海默采訪了數(shù)十名在1965年大屠殺中表現(xiàn)突出的干將。該片主角安瓦爾就夸口稱他親手殺害的不下千人。在與奧本海默初次接觸時,他就將其帶到他當年殺人最多的樓頂平臺,演示他如何為了避免過多流血以減少惡臭味而采用的以鐵絲勒殺受害人的手法。等看到這段錄像時,他覺得不滿意,原來自己在錄像中穿了條白褲子:“干這種事情時,我是絕對不會穿條白褲子的?!庇谑?,他們與攝制組商量,決定找來道具,擺上布景,穿上服裝,畫上血腥的面孔,大規(guī)模上演當年大屠殺的場景。在拍攝大場面時,還有印尼負責青年事務的副部長親自到場打氣。
《上演謀殺》給觀眾一個揮之不去的印象是:殘害同類對這些殺人者來說真的算不上什么,與出去看場電影,和朋友抽支煙等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照妖鏡的缺位
印尼剿共大屠殺是蘇哈托為奪取和鞏固政權而制定的國策。因為蘇哈托的頑固反共立場,他獲得了處在冷戰(zhàn)之中的美國的大力支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印尼大屠殺的制造者們根本就缺乏反省意識,反而要借助上演謀殺而名揚天下的心理也就解釋得通了。但是,沒有對大屠殺的清算意味著罪行的持續(xù)和再現(xiàn),對華人攤販的勒索和1998年再度爆發(fā)的大屠殺就是明證。既然如此,像奧本海默這樣制作《上演謀殺》就很有必要,等于在殺人者面前豎起了一面鏡子,以圖讓世人,也讓殺人者自己,認清他們的本來面目。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