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離
在這個社交社會,一個孤獨的人被認為是可恥的。
美國芝加哥大學約翰·卡喬波特教授發(fā)現,在以他人導向價值觀為主的社會,一個人是否擁有被更多人喜歡的能力已經成為他是否成功的標準,即便這個標準和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同樣淺薄。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孤獨的人會對孤獨的人產生負面印象,這會進一步使孤單的個體感到自己遭到孤立。此外,人們傾向于認為在自己眼中顯得孤單寂寞的異性伙伴并不合群,所以會以一種不是很友善的方式對待他們;在對待自己眼中并不孤獨的伙伴時,會表現得更友好。這種態(tài)度影響人們對孤獨的認知?!暗陋毮艽偈谷祟惖男袨榘l(fā)生變化,從而增加了遺傳基因保留下去的可能性?!笨▎滩ㄌ亟淌谡J為,“孤獨感帶來的痛苦促使我們設法恢復確保生存所需的各種聯(lián)系,增強了社會的信任度和內聚性,集體行動也隨之增多。”所以孤獨只是人類本能的保護措施而已,你不需要覺得可恥,只需要學會改變它。
在發(fā)現孤獨的本質之后,孤獨的價值也隨之被發(fā)掘。英國的艾倫·懷特教授發(fā)起了幽靜小屋活動,在英國設立了20個公共小屋,讓人們能夠從麻木的工作和生活中偶爾脫離出來,享受短暫的孤獨。艾倫·懷特發(fā)現,適當的孤獨能夠降低人體的應激水平,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所以孤獨其實并不可恥,享受孤獨也并不是普通人難以觸摸的高大上。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那種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并非凡人:盧梭的孤獨讓他寫出《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牛頓的孤獨讓他擁有了能夠改變世界的眾多發(fā)現……難怪叔本華會說走向孤獨是偉人的宿命。正是有了這種印象,身為普通人的我們自然對孤獨又敬又怕。實際上學著享受孤獨,并不需要多么強大的心靈,也并不是要思考出多么高深的理念。享受孤獨,只是給你與自己對話的一個機會,目的只是去重新認識自己。這并不高大上,而是在這個喧囂時代保持自己不迷失的必要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像梭羅一樣去享受幽居的寂靜,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可以在霓虹閃爍的欲望都市狂歡,滿足自己本能的寂寞。作為普通人,能夠從孤獨中覓到那個能讓自己在這個塵世游走于欲望、責任、自我之間最平衡的道路的坐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