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馬與人類結緣數千年,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古代的運輸、交通、征戰(zhàn)都離不開馬。馬的優(yōu)劣又與戰(zhàn)爭成敗密切相關。漢武帝為得到汗血寶馬發(fā)動兩次遠征。唐太宗為紀念跟隨自己南征北戰(zhàn)、馳騁沙場的駿馬,令畫家閻立本描繪、工藝家閻立德雕刻寶馬于陵前,才有了今日備受關注的昭陵六駿。馬有著優(yōu)良的品質,善良,通人性,對主人不離不棄,忠誠,堅韌,有耐力,故漢語中產生了不少關于馬的寓意美好的成語,如龍馬精神、汗馬功勞、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老驥伏櫪、千金買骨等。而我國藝術家和匠人們也喜愛以馬為題材創(chuàng)造各類精美作品,歷史上也曾涌現出不少擅長畫馬的畫家,最富盛名的有唐代的韓、元代的任仁發(fā)、近現代的徐悲鴻等。我國還擁有大量的青銅類、陶瓷類、玉石類、石刻竹雕類等表現馬的藝術品,如: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俗稱馬踏飛燕)、唐三彩馬、清乾隆玉馬、昭陵六駿等,而其中最具藝術感染力的莫過于那些婀娜多姿的騎馬女俑。
一、騎馬女俑發(fā)展簡史
古代藝術品不少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市井風情的,所以騎馬人俑很早就出現了,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數秦兵馬俑。騎馬人俑自誕生起延續(xù)至今,只是不同時期的流行和興盛程度不一。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見的騎馬人俑基本都是男俑,有將軍、武士、文吏、伎樂、狩獵等形象。
筆者所知最早的騎馬女俑為隋彩繪黃釉白陶彈琵琶女俑(圖1),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女俑盤發(fā),束巾,系結于前,上穿窄袖衫,施紅彩,下著高腰長裙,雙手持琵琶作彈奏狀。女俑跨坐于馬背,馬施黃釉,四肢粗壯,直立于底板上,馬頭向下,眼圓睜。
唐代騎馬女俑數量大增,有彩色釉陶(俗稱唐三彩)、泥質、陶質等不同質地,形象著裝也各具特色,豐富多樣,反映了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社會地位,更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開放、繁榮、富強、朝氣、向上、融合的景象以及對女性的寬容都達到了空前高度?,F在海內外不少知名博物館都藏有唐代騎馬女俑,如兩岸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昭陵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新疆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
唐以后幾乎不見騎馬女俑的身影,這與社會大環(huán)境緊密相關。宋及以后,理學獨樹一幟,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女性受到種種約束。思想被禁錮,身體受摧殘,婦女纏足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雖纏足始于何時眾說不一,然宋代裹足蔚然成風,并成為習俗延續(xù)千年,既受男性追捧,又被女性認可,上升到審美和倫理高度,視不裹小腳為粗俗,以擁有三寸金蓮為最美。小腳女子平日大門不邁,二門不出,更別提騎馬,且不說離經叛道,就體能而言,根本無法駕馭馬駒。
二、唐騎馬女俑賞鑒
唐騎馬女俑主要出土于當時的政治經濟貿易發(fā)達區(qū)域,即今天的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新疆絲綢之路沿線等地。出土數量不少,尤以皇宮貴族、王侯將相墓葬中為多,如: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墓葬年代公元706年)出土各類騎馬女俑竟達79件,讓皇帝李憲墓(墓葬年代公元741年)出土騎馬女俑57件。這些騎馬女俑風姿綽約,盡顯大唐風范,現羅列出一些品相好、有代表性、有明確出土地點,尤其是紀年墓葬中出土的唐騎馬女俑與讀者共賞。
1.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圖2)
這件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出土于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女俑圓臉、朱唇,頭戴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短衫,下著百褶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黃釉駿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典雅,是初唐仕女出行的寫照。
2.彩繪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圖3)
這件彩繪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出土于陜西禮泉縣昭陵陪葬墓——鄭仁泰墓,現藏陜西昭陵博物館。女俑頭戴胡帽,身著窄袖胡服,穩(wěn)坐在馬鞍上,雙腿夾緊馬腹,馬高大健壯,四肢挺立,目視前方。
3.彩繪泥塑戴帷帽騎馬女俑(圖4)
這件彩繪泥塑戴帷帽騎馬女俑1973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馬矯健有力,配飾華麗,女子豐滿勻稱,頭戴帷帽,垂網掩面,若隱若現,服飾華美,神情嫻雅端莊,握韁前行,是當時貴婦出行的裝束。
4.彩繪釉陶騎馬女俑(圖5)
這件彩繪釉陶騎馬女俑1981年出土于洛陽市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公元709年),現藏洛陽博物館。女俑梳高髻,用發(fā)簪別住,上穿翻領窄袖黃衣,下著翠綠色長裙,端坐于馬背。馬褐紅色,膘肥體壯,四肢挺立,直視前方。
5.彩繪陶騎馬女俑(圖6)
這件彩繪騎馬女俑,現藏于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女俑臉龐豐滿,體態(tài)豐腴,頭梳盛唐時期最為流行的鬟發(fā)垂髻,身穿紅色交領大袖寬袍,雙手為持韁姿勢,身體前傾,足踏馬鐙,馬奮力前行,動感十足,衣服、馬韉迎風往后,似在疾馳中。
6.彩繪陶打馬球女俑(圖7)
這組彩繪陶打馬球女俑1958年出土于陜西西安韋墓(公元706年),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打馬球女俑著裝干練,發(fā)式或梳高髻或扎胡發(fā),英姿颯爽地騎于駿馬上。馬球運動是唐代最為流行的運動,一般分兩隊,人騎馬上疾馳,以鞠杖擊球,球入門為勝。陶俑手中的木質鞠杖已朽失。
7.彩繪陶騎馬伎樂女俑(圖8-12)
這組彩繪陶騎馬伎樂女俑1991年出土于西安市東郊灞橋區(qū),現藏西安博物院。據墓志銘載,墓主金鄉(xiāng)縣主為唐高祖李淵孫女,滕王李元嬰第三女,年代為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這組騎馬伎樂女俑,灰質陶,共5件。女俑面龐豐腴,體態(tài)優(yōu)雅,頭或戴幞頭帽,或戴鸚鵡冠,或戴孔雀帽,或挽高髻。均著男裝,服飾考究華美,上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腳穿尖頭靴,服飾顏色花紋各不同,分別演奏細腰鼓、琵琶、豎箜篌、鈸、篳篥??柘碌鸟R肌腱體壯,剪鬃束尾。
三、唐騎馬女俑折射出唐代女性的風姿和地位
唐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社會開放包容。唐朝的女性保持了女子特有的天真、溫婉、愛美、率性、潑辣、自由的個性,且擁有自己的天地和施展才華的空間。正是這樣的時代,孕育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我國各地出土的唐代騎馬女俑,以實物資料的形式,從一個側面充分展現了唐代女性的曼妙、活潑、自由、奔放、勇健的風采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從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各式騎馬女俑不難看出唐代貴族女子好騎馬出行,展示富貴與奢華,追求時尚與自由。唐代繪畫作品中也能看到如此景象。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圖13)描繪了一幅楊貴妃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春日騎馬盛裝出游的情景。畫面上,無論貴氣的虢國夫人姊妹、年幼的女童,還是年輕的侍女和年邁的侍姆均騎坐在膘肥體壯的駿馬上前行,自然生動,充分反映出當時貴族女性騎行外出的社會風尚。唐詩中也描寫了唐代女性騎馬出游的奢侈、豪華、濃重與氣派,以及活潑、熱情、大氣與奔放。如杜甫的《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髞戆榜R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痹偃鐝堨锏摹都`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還有李白的《幽州胡馬客歌》:“……婦女馬上笑,顏如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
騎馬女俑呈現出的各式頭飾、服飾是時代潮流的縮影,是女性對新、奇、美的追求,更是唐代女性擺脫傳統束縛、贏得自由開放的寫照。帽式有帷帽、帷帽上加笠帽、胡帽、男式幞頭帽,更有時尚的鸚鵡冠、孔雀帽等。不戴帽、露發(fā)的式樣亦多,有單髻、雙髻、鬟發(fā)垂髻、胡發(fā)等。唐代女性騎馬出行從初唐著離,到戴帷帽,再到露發(fā),最后到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隨心而變化,可靚裝露臉展現各種發(fā)式和精美發(fā)飾,可戴胡帽、可戴帷帽、可戴男式幞頭帽,亦可戴各式時尚帽式。這個發(fā)展過程是伴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由度的擴大,社會對女性的寬容度增大而逐步完成的,與史料的記載也基本吻合。《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武德貞觀之時(公元618-649年),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離?!彪x是婦女出門用來罩頭及身體的紗,也稱“帷”。此時的女性需將自己裹嚴實方上馬?!坝阑眨ü?50-655年)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頸,漸為淺露?!瓌t天之后(公元684-704年),帷帽大行,離漸息。中宗即位(公元705年)寬弛,公私婦人,無復離之制?!薄伴_元初(公元713年),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p>
騎馬女俑的服飾有襦裙服、胡服和男裝,色彩濃艷絢麗。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飾,襦服領口多樣,有圓領、斜領、方領等,有的領口低至露乳溝,裙帶束得高,在腰之上,顯得身材修長,如唐詩所描繪“慢束羅裙半露胸”。唐代貴族女性愛胡服,窄袖束腰開叉袍,便于騎射。元稹詩中也提到胡風的盛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碧瞥忧笮缕妫┠醒b,在封建社會里也只有開放包容的唐代才允許女性違背男女不可通衣的古訓。騎馬女俑穿男裝奏胡樂,真實地反應了史書的記載。《新唐書·五行志》中記載了太平公主女扮男裝在唐高宗和武后面前獻歌舞。《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寶中(公元742-756年),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p>
打馬球女俑更是將唐代女性沖擊傳統、追求自由、愛好時尚和向往平等的特質展露無余(圖14)。她們穿著便于運動的胡服,騎在馬上,英姿勃發(fā),揮杖擊球,馳騁球場,享受著男性熱衷的競技活動。打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傳入我國后,盛行于軍中,是在非戰(zhàn)時訓練騎兵、保持戰(zhàn)斗力的一種練兵方式,這項競爭激烈、場面緊張熱鬧的運動也得到宮廷貴族的鐘愛,長盛不衰。唐朝皇帝大部分是馬球愛好者,如唐玄宗就是個打球高手,曾完勝吐蕃球隊,為唐爭光;登基后亦球癮不減當年,《題明皇打球圖詩》中說:“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碧凭醋诎V迷于馬球,常不理朝政。唐僖宗更勝,絕對一流高手,稱若有打馬球進士,他必得之。他擊球時:“每持鞠仗乘勢奔躍,運鞠于空中,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雷電……”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民間也流行打馬球,不僅男子熱衷打球,女子也喜此項競技?;ㄈ锓蛉嗽凇秾m詞》一詩中生動描繪了女子擊球的矯健身姿:“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眲δ瞎?jié)度使郭英家里養(yǎng)有一支女子馬球隊,為了觀賞她們打球作樂,每天得花費數萬錢。唐朝女子有“佳人拾翠春相問”的婉約,又不失縱馬揮桿的豪情,她們英姿颯爽、風姿綽約、非同一般、無與倫比,可以說我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的女子能與唐代女子相媲美。唐騎馬女俑所折射出的唐代女性的風姿和地位就是一個實證。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