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舟
我不婚不是為了逃避家庭義務和丈夫的責任,而是覺得真正合適的異性少到難以遇見。我看到的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的婚姻都是以湊合和忍耐的狀態(tài)存在。從進程上看,先透支二三年的美好恣意,再度過二三十年的忍耐直至麻木,才換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晚年陪伴。更遺憾的是,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只經歷煎熬,卻無緣云淡風輕的和諧年份。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享受養(yǎng)老金的年紀一樣。交不交金?婚與不婚?細細想來,也算是當代社會生活重要困擾的一部分。對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我而言,為了美妙的兩三年和夕陽無限的老來伴,搭進最有價值、最有把握的三十年,是不合算的也不合適的。
不婚,連帶著不戀。男女之間,合適與否,同樣直接影響到戀愛中的舒適度。情侶關系不同于朋友,是一種需要相對長時守護、陪伴、付出的人際關系。此過程中彼此間的要求和束縛也大大高于友情。若不能長期處于自發(fā)一致的節(jié)奏,施加不計得失的給予,戀人的相處會疲憊不堪,同樣會制造許多麻煩。僅憑著某些閃光點造成一時的吸引是不夠的,若不合適,相戀不如懷念。因此,我既不婚也不戀。
這種看似壓抑人性的態(tài)度,仿佛是我故作姿態(tài)、標新立異的展示。有必要重復一下,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婚戀這樁事,更不是性意識缺失。因為良性的婚戀僅存在少數(shù)人之中。理論上,人人都適合婚戀。但適合某個具體個體的配偶卻是以極少的存世量處于世界的少數(shù)角落,這種小概率的相逢并不容易,可以希望,但不宜指望。抱定用婚姻改變現(xiàn)狀和期待一段幸福姻緣而在長期等待中度日,懷情不遇,容易降低生活的幸福感,自怨自憐,傷心傷身,得不償失。基于對此種概率的審慎,我開始本著不婚不戀的態(tài)度生活,早做準備,提高獨身生活能力,成為一個自以為不機械不教條的不婚主義者。
2008年開始,我投入在自己愛好的領域里,自然、生態(tài)、博物,由此通過網絡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說來也巧,在由此結識的群體中,約一小半都是獨身主義者。究其原因,估計是,用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安排生活,容易形成趨同的結果吧。這其中,一個是40多歲自由職業(yè)的中年男性,一個是30多的男性編導,一個35歲左右的女醫(yī)生,一個40來歲的女農主,還有一個在35歲時結束單身的獨身主義女博士,連同我一道,平均學歷約在碩士,精神正常,家境基本良好,既不仇視社會,也不拒絕良性的婚姻。
合適的婚姻應該是滿足1+1≥2這樣一個式子。也就是說,兩個人結合后,在得失總和上不遜于各自獨身時的狀況的相加。具體說來:彼此身體基本健康,性格基本相似略有差異(大而同,小而異),價值觀念趨同,生活節(jié)奏及習慣相似,最好有一些相近的愛好。如果滿足上述條件,就可以基本按照婚前的節(jié)奏、習慣來生活,不用持續(xù)硬性做出改變;對方的需求,在你身上與生就有,不用特別費力給予;閑暇時間,還能聊上幾句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不需太多的委屈逢迎??傊瑧具_到活著不累,教子有余。另種種好處,不設上限。
2011年末,我在網絡上遇到一個看起來1+1≈2的人。剛認識3個多月,我去女友的城市,因保密不周,不慎撞到家長。時逢春節(jié),七姑八姨一擁而上,非要我立地證明不是騙子不可。當時她也在被長輩們催促去相親的風口浪尖。他們覺得,一個上海男找一個小城女,必是在當?shù)鼗觳幌氯ィ瑹o人接盤的貨,非騙即缺,斷欲將我們分開。
我和女友在網上認識,純粹是無心插柳的事。每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人,遠不如網絡資源來得多。概率使然,這個時代,以網為媒的戀情和婚姻已不足為奇。但上了年紀又不愛探知的網盲姑姨們,會覺得這樣的世界充滿危險。因未知而恐懼,戒心過剩,全盤否定,難以理性對待。
我們秘密相處兩年,大家基本可以做到1+1>2,且有稍許生活樂趣,想來結婚基本可為??紤]到畢竟穴中鼴鼠姿態(tài)不應該是生活的主旋律,2014年,我想拿出一點愿賭服輸?shù)臎Q心,但我能戰(zhàn)勝那些守舊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