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家訓源遠流長,學界一般認為,《尚書》中的有些篇章實際就屬于家訓性質。但是,先秦到秦漢的家訓是零散而不完整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顏氏家訓》,被史學界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家訓著作。
古代家訓在國家管理尤其是社會管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國一直家國并稱,而且學界也認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組織的典型特征就是家國同構。因此,古往今來,人們十分看重家庭的社會作用和政治作用。兩周時期,社會組織由上到下的層級是王、諸侯、卿大夫、士、國人。王所治區(qū)域為天下,諸侯所治區(qū)域為國,卿大夫所治區(qū)域為家。家本來就是政治體系的一個層級,是小一號的國。家國并稱,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戰(zhàn)國以后,除了王室以外的家庭脫離了政治體系而變?yōu)樯鐣毎?,但其政治功能卻被延續(xù)了下來。尤其是儒家,對家庭的功能特別重視。有人曾經問孔子:“子奚不為政?”孔子引用《尚書·君陳》之語回答道:“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說明孔子在創(chuàng)立儒家時,就認為治家和治國的基本原理與價值準則是相同的。孟子則進一步闡明國與家的邏輯關系,稱:“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ā峨x婁上》)把治家和修身擺在更為本原的位置。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家教的源頭之一。孟子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他從孔子的君子理想出發(fā),確立了儒家的個體修養(yǎng)準則,以個人→家族→國家→天下的行為順序,構思出中國古代的圣賢理論。而這一理論同柏拉圖的“哲學王”理論極為相似??梢哉f,儒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把個人修養(yǎng)、家庭(家族)運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邏輯上整合到一起。由此,《四書》之一的《大學》概括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要(后人稱為“八條目”),而且直截了當地指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奔矣栆虼硕邆淞斯芾斫炭茣男再|。
家訓是長輩對晚輩在家庭(家族)內部的訓示和告誡,其直接目的是范家而不是范世?!额伿霞矣枴返淖髡哳佒凭蛷娬{其著作的為家性質,即“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然而,由于傳統(tǒng)中國的家國同構,規(guī)范家庭自然會擴展為規(guī)范社會,管理子弟自然會擴展到管理國家,所以,即便是管理社會的文獻,也會被后人冠以家訓的名號。特別是在更早的時候,由于三代的部族國家性質,治國就是管家,所以,《尚書》中的《康誥》《酒誥》《梓材》《無逸》,無疑屬于家訓,其內容卻都屬于治國。在顏之推的時代,由于社會動蕩,顏氏有意避禍,刻意把家訓限定在家門之內,才同政治拉開了一點距離。到了社會安定之時,家訓與社會管理、國家政治的關系,又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一起。顏氏之后的家訓,則往往是治家與范世重合,但都以顏氏為楷模。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稱:“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泵鞔浴锻s錄》稱:“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彼?,論及古代家訓,顏氏之作可為范本。
顏氏是名門望族,祖籍山東瑯琊臨沂。晉室南渡時,瑯琊顏氏也算從龍之臣,其后代一直在東晉南朝為官。顏之推出生于江陵,字介。他天資聰穎,少年得志,“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江陵)所稱。”十九歲就在梁朝為官?!昂蔑嬀疲嗳慰v,不修邊幅”(《北齊書·文苑傳》),一副翩翩公子不拘小節(jié)的瀟灑氣派。然而卻生不逢時,碰上了侯景之亂,在夏口時曾被侯景叛軍俘虜,差一點被推上刑場,后被囚于建康。侯景敗死后,顏之推回到江陵,在梁元帝手下?lián)紊ⅡT侍郎。沒過多久,西魏出兵攻占江陵,殺了梁元帝,顏之推和大哥顏之儀又被俘虜。幸運的是西魏大將李穆欣賞顏之推的文才,在向關中押送途中把他推薦給鎮(zhèn)守弘農郡的兄長李遠。顏之推趁黃河水漲,乘船穿越三門峽逃往北齊。本來他是想繞道北齊回南梁,但由于陳霸先改朝換代,滅了梁朝,絕了顏之推南歸之路。此后,他在鄴城生活二十多年,先后擔任北齊的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主要從事文字工作,“處事勤敏,號為稱職”。北齊的幾位皇帝都不爭氣,不是暴虐肆殺,就是吃喝玩樂。一批官員要對皇帝進諫,顏之推看到勢頭不好而臨時告假,以避免在奏章上署名,結果連署的同僚都被殺頭,他則因沒有署名而得以免罪。如此政治,使北齊國勢日衰,終被北周所滅。此后,顏之推又在北周擔任過御史上士。隋朝建立后,他還擔任過太子楊勇的學士。顏之推一生的亂世經歷,對其思想影響巨大,他自稱“三為亡國之人”,其幸存經驗是盡量避開權力斗爭漩渦,其著述處處滲透了謹小慎微的風格。但家訓面對的是家人,所以并不因為謹慎而有所保留,而是言無不盡,給后輩留下關于人生和社會的真知灼見,其文淺易直白,力圖把自己一生的為人處世感受傳給后人。
《顏氏家訓》的署名官銜為“北齊黃門侍郎”,所以后代一般把它看作北齊時著作。但因為書中有不少隋代術語和避諱,開篇第一句把“忠孝”寫為“誠孝”,就是按照隋代習慣避文帝父楊忠之諱,而且書中記錄有隋代開皇年間的史實,所以有的古籍專家(如余嘉錫、王利器)判定其為隋代著作。其中多數篇章,帶有明確的寫于北齊的印記。大體上,該書初作于北齊,到隋代定稿。
唐宋以后學者,多數對《顏氏家訓》評價很高。宋本之序(作者佚名)稱該書“破疑遣惑,在《廣雅》之右;鏡賢燭愚,在《世說》之左”。宋代沈揆所撰跋云:“此書雖辭質義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處朋友鄉(xiāng)黨之間,其歸要不悖六經,而旁貫百氏?!标斯洹犊S讀書志》曰:《顏氏家訓》“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明刻本序稱:“北齊顏黃門《家訓》,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蓋序致至終篇,罔不折衷今古,會理道焉,是可范矣?!巳魰畟鳎匝|身,以范俗,為今代人文風化之助,則不獨顏氏一家之訓乎爾?!鼻宕蹉X《讀書叢殘》也說:“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當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标懣鼊住队柤液阏Z序》則高度贊揚道:“家訓流傳者,莫善于北齊之顏氏……是皆修德于己,居家則為孝子,許國則為忠臣?!?/p>
顏之推的后代,似乎也在驗證著家訓的社會效果。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名叫顏思魯(表達對故鄉(xiāng)山東的思念)、顏愍楚(表達對江陵梁朝的憐憫)、顏游秦(表達在北周長安的生存)。唐初的儒學名家顏師古就是顏思魯之子,以忠義和書法聞名天下的顏真卿則是顏思魯的玄孫。顏氏后人視家訓為“吾家舊物”,“世世寶之”,多次刻印??滴跷迨?,顏氏后裔顏星記錄了其家訓代代相傳的情形,稱其先人告誡子侄輩云:“兒輩當以圣賢自命,黃門祖《家訓》,所以適于圣賢之路也。世間無操行人,口誦經史,舉足便差,總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個身子,都無交涉,猖狂齷齪,慚負天地,斷送形骸,可為寒心哉。黃門祖家訓僅二十篇,該括百行,貫穿六藝,寓意極精微,稱說又極質樸。蓋祖宗切切婆心,諄諄誥誡,迄今千余年,只如當面說話,訂頑起懦,最為便捷。兒輩于六經子史,豈不當留心?但‘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黃門祖于《家訓》篇首,曾揭是說,以引誘兒孫矣。今日親聽祖宗說話,便要思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無憾于祖宗;悚敬操持,不徒作語言文字觀,則六經子史,皆家訓注腳也。念之,念之!”(《重刊顏氏家訓小引》)
顏氏后裔重刻家訓時把六經子史都說成家訓注腳,顯然拔得太高,極易引起誤解。到三刻時,則對這種說法進行了適當調整,重新闡述了家訓與六經的關系,稱:“六經之文,非不本末兼該,大小具備;而詞旨深遠,義理蘊奧,必文人學士,日親師友之講論,始能通之。若公之為訓,則自鄉(xiāng)黨以及朝廷,輿夫日用行習之地,莫不有至正之規(guī),至中之矩;雖野人女子,走卒兒童,皆能誦其詞而知其義也。是深之可為格致誠正之功者,此訓也;淺之可為動靜語默之范者,此訓也;誰不奉為暮鼓晨鐘也哉?”(《三刻黃門家訓小引》)
按照顏氏后人的見解,儒學六經固然能夠修身養(yǎng)性,然而需要專門學習。《顏氏家訓》則直白淺顯,可以把六經之義付諸實踐。尤其是這種結合日常生活的熏陶,可以收到與學校教育不一樣的效果。清代雍正年間黃叔琳在節(jié)抄《顏氏家訓》時,認同顏氏后人的說法,曰:“余觀《顏氏家訓》廿篇,可謂度越數賢者矣。其誼正,其意備。其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自比于傅裨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頑秀并遵,賢愚共曉。宜其孫曾數傳,節(jié)義文章,武功吏治,繩繩繼起,而無負斯訓也。”乾隆年間盧文弨也說:“若夫六經尚矣,而委曲近情,纖悉周備,立身之要,處世之宜,為學之方,蓋莫善于是書,人有意于訓俗型家者,又何庸舍是而疊床架屋為哉?”但是,學者與顏氏后人不同的是,他們往往還要批評《顏氏家訓》的不足。歸納起來,學者的批評多集中于兩點:其一是顏之推在推崇儒學的同時宣揚佛教;其二是在家訓之中夾雜有書證音韻等小學內容。批評最狠的當屬紀昀,他在黃叔琳節(jié)抄本上的手批毫不客氣,認為顏之推虛偽庸俗,以利害關系嵌套圣賢道理,家訓云云,多為老于世故之言。這些批評,提供了觀察《顏氏家訓》的另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