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摘要: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魯棉一號選育推廣回顧,闡述了歷經雜交組合配制、鈷原輻射和選育推廣過程的關鍵細節(jié),旨在了解那一代棉花育種人艱苦探索、科研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共同攻關的科研精神以及對主攻育種目標全面性和敏銳性的把握。
關鍵詞:魯棉一號;選育推廣;追憶
中圖分類號:S562.03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2095-3143(2014)05-0044-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4.05.011
Recollecting the Breeding and Extension
of Cotton Variety Lumian1
Wang Lihua
(Cotton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details of the hybridized combination, the cobalt (Co) radiation, and the breeding and extension process of cotton variety “Lumian 1” was recollected in the paper. The objective is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pirit of breeders in hard explor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collective collaboration,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penetrating grasp of the breeding target of cotton variety.
Keywords:Lumian 1;Breeding and extension; Recollecting
0引言
魯棉一號系山東省棉花研究所(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的前身)歷經18年于1978年育成的棉花優(yōu)良品種,共有15名科技人員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選育工作,其中最長的參與了10年,最短的0.5年。先后在全國累計推廣 8000000 hm2以上,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57億元以上。魯棉一號在國內主要棉區(qū)的迅速和大范圍種植,使棉花單產上了一個新臺階,1981年5月榮獲國家發(fā)明一等獎;但由于纖維品質的缺陷在20世紀80年代末迅速被其他優(yōu)質品種替代。但它與雜交水稻一樣為我國吃飯穿衣資源緊張局面的緩解做出了貢獻。
1 選育與推廣歷程
魯棉一號1961年選配雜交組合,1971年進行鈷原輻射,1974、1975年進行品系比較和鑒定試驗,1976年定名魯棉一號,并參加山東省區(qū)域試驗,1977、1978年參加山東省區(qū)域試驗和黃河流域區(qū)域試驗。1975年開始在山東省的西舊縣基地繁殖99系原種0.067 hm2,1976年繁殖原種2.667 hm2,1977年繁育原種80 hm2,1978年繁育原種3333.33 hm2,1979年山東全省推廣魯棉一號80000 hm2,1980年在山東省推廣566700 hm2,全國推廣713300 hm2,先后在全國累計推廣 8000000 hm2以上。
2 選育與推廣的關鍵細節(jié)
2.1 配制雜交組合
1961年7月5~27日,選擇1195為父本,分別與高密993、中棉2號、徐州209等進行雜交。1195為高衣分、鈴大、纖維品質等綜合性狀較好的優(yōu)良品系,而作為母本的中棉2號則結鈴性強,早熟性好,由于這兩個親本選配得當,為魯棉一號的育成奠定了種質基礎。當年1195與中棉2號的雜交數量結果見表1,可見當時是采用了量多精選策略。
1964年株行比較試驗表明,中棉2號×1195第3代株行(行號為1063~1255)表現最好,尤以1229行最為突出。1966年品系比較試驗,中棉2號×1195的選系材料共計44個(行號為69~113),包括來自上年選種圃的1229、1198系,結果決選出256、1198兩系。1966年品系鑒定試驗,評選出最好的5個品系為1526、2557、302、284、256,其中302、284、256為中棉2號×1195的第5代選系,本擬推薦256(中棉2號×1195第5代選系)、1526、2557等品系參加1967年山東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但由于文革干擾,當年山東棉花研究所沒有品系參加省區(qū)試。
表1 1961年雜交試驗記錄選要
配組 授粉花數
(個) 成鈴數
(個) 成鈴率
(%)
中棉2號×1195 2000 1008 50.4
2.2 鈷原輻射處理及選種圃試驗
1967~1970年,經過對中棉2號×1195選系的多年鑒定認為,各選系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優(yōu)點多、缺點少,性狀表現基本穩(wěn)定一致,但一直未決選出可供生產推廣的定型品種,而淘汰又覺得十分可惜。另據1970年品系鑒定結果,供試材料中中棉2號×1195的第9代選系293、61和286表現優(yōu)良,產量分居第1、2、4位。故1971年初為探索改進這一優(yōu)良組合性狀的途徑,研究決定同其他材料一起進行大劑量鈷原輻射,以達到鞏固優(yōu)點改造缺點的目的,但是對輻射的預期效果未能肯定。由于大膽采用了高劑量強輻射,動搖了中棉2號×1195高代雜交材料中某些不利性狀的遺傳頑固性,為育成魯棉一號提供了豐富的優(yōu)良變異材料。輻射處理原始記錄見表2。
表2 幾個品系鈷原輻射處理劑量等原始記錄
品系名稱 輻射劑量
(r) 輻射焦距
(cm) 劑量率
(r/h)
609、293、70F2 40000 10 11052
609、70F2 45000 10 11052
無記載 50000 20 2758.5
無記載 60000 20 2758.5
注:輻射日期:1971年3月25日;r為倫琴。
1973年選種圃試驗,供試株行241行,其中包括輻射第3代株行68行。當選的32個株行包括13個輻射第3代株行材料(含99系)。由于當年氣候條件有利于棉花生長,99系(魯棉一號前身)抗逆性強的優(yōu)點未能充分表現,因此在株行比較試驗中表現不是最突出的,如果漏選就無從育成魯棉一號。
2.4 品系比較與區(qū)試試驗
1974年的品系比較試驗,在12個供試品系中,176系比對照岱字15號(原種)皮棉增產30%以上,居第1位,而99系僅增產29%,居第2位,但在當年不利的環(huán)境條件下,育種者還是初步肯定了99系的豐產早熟、抗逆性強等主要優(yōu)點,這是育成魯棉一號的重要一步。
1975年的品系鑒定試驗,在26個供試品系中當選了7個優(yōu)系,其中99系居首位,決定推薦99系參加第2年山東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這是育成魯棉一號的決定性步驟。
這個重要決定還基于一個歷史的選育經驗,1966年棉花品系1526在試驗中比對照中棉所3號增產,但沒有考慮霜前產量,后在生產中終因晚熟而沒有推廣開來。在1975年的品系鑒定試驗中,收花過程發(fā)現99系9月份收花量較大,10月份收花量則越來越少,而176系則正好相反,這更充分證明了99系的早熟性這一優(yōu)良性狀。
1976年在山東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14個試點中,99系的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49.5%,居首位,同年定名為魯棉一號。1977年在山東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13個試點中,魯棉一號的平均產量較對照增產61.7%,同時在參加黃河流域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20個試點中,平均產量較對照增產39.3%,均居首位。1978年在黃河流域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16個試點中,平均較對照增產23.5%,產量仍具首位。
3 繁育推廣
1975年在魯棉一號被建議推薦參加1976年山東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同時,開始在山東省棉花研究所的西舊縣基地繁殖99系原種0.067 hm2,1976年決定加速繁殖原種2.667 hm2,1977年以臨清縣基地為主,繁育原種80 hm2,1978年以聊城基地為主,繁育原種3333.33 hm2。1979年山東全省繁殖與推廣魯棉一號80000 hm2,其中聊城53300 hm2。1980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全省普及,當年全省推廣魯棉一號566700 hm2,全國推廣713300 hm2,先后在全國累計推廣 8000000 hm2以上,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57億元以上。
4 小結與討論
魯棉一號在歷經18年的選育與推廣歷程中,雜交組合的恰當配制為魯棉一號提供了種質基礎,鈷原輻射為優(yōu)化其性狀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對主攻目標全面性和敏銳性的把握見證了育種人扎實的選育功夫,加速繁育的前瞻性為魯棉一號在全國的迅速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細節(jié)的追憶展現了那個時代農業(yè)科技人員為解決棉花生產中實際問題的責任意識和歷經18年的不懈努力。當前,在激勵農業(yè)科技人員要“頂天立地”的科研形勢下,深思當年人民日報發(fā)表的社論《雜交水稻和魯棉一號的成功說明了什么》中的一句話,“一項農業(yè)或者農業(yè)方面的科學技術成果,不管水平有多高,如果不能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就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因此,當代科研人應該躬下身來,深入農業(yè)生產實際,抓住當前和未來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運用高科技手段,創(chuàng)造出能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