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在古代詩人的眼中,月亮是和地球一樣美好的世界,亭臺樓閣,雕欄畫棟,天上人間。這些渴望和向往,讓人類沖破艱難險阻,飛向太空,直到有一天,人類親自踏上月球。
當?shù)谝粋€登月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輕輕地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他沒有遇到西方傳說中美麗的月神阿爾忒彌斯,大大小小數(shù)不清的隕石坑便是月球上的風景。沒有山川河流、四季變換,幾萬年,幾億年,這里悄無聲息,不時從天而降的隕石便是拜訪月球的唯一“客人”。
人類首次登陸這顆地外星球看到的實景雖然與想象有著巨大差異,但我們并不覺得失望—想象雖然美妙,但科學的真相更加重要。俄羅斯“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他們不斷地爭取著生存世界和空間,起初是小心翼翼地飛出大氣層,然后便是征服整個太陽系。”
飛出地球,回看地球,我們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是浩瀚的太陽系中生機勃勃的一葉方舟,會更加珍愛我們的地球家園;飛向太空,走出地球,在不堪重負的地球之外開疆拓土,建設新的家園,我們將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生活。
這些愿望和渴求激勵著人類克服重重困難,以極大的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向未知的外太空進發(fā),不斷取得豐收碩果。
令人振奮的是,中國也是探索外太空大軍中的重要成員: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fā)射,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飛天,“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順利交會對接,“嫦娥一號”成功繞月;“嫦娥二號”在離地球700萬千米處與“戰(zhàn)神”號小行星交會,當今“嫦娥二號”已經飛離地球1
億千米,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小天體;“嫦娥三號”的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成功
登陸月球,開展科學探測……
將來,我們的航天員還要登上月球,在那里建設自己的月球基地。到那時,我們普通人也許都有機會踏上月球,感知月球,遙望地球。并且人類將再造一個地球,通過幾個世紀的卓越努力,將火星這顆貧瘠的行星改造成一個擁有蔚藍色天空、綠色平原、藍色湖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的新世界,地球-火星將成為人類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姐妹共同體。
夢想雖然遙遠,但一代代航天人用汗水和智慧修建起人類飛天探夢之路。
親愛的小讀者們,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讓中國人的航天夢飛得更高更遠,讓中國人的航天夢早日實現(xiàn)!
(作者簡介:歐陽自遠,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家協(xié)會榮譽會長,被譽為“嫦娥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