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民
中國古代稱名片為“名刺”。
它的前身可以溯源到秦漢時期,當(dāng)時稱作“謁”。《釋名·釋書契》云:“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詣?wù)咭??!薄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載,酈食其求見正駐軍于陳留的劉邦,讓使者拿著他的“謁”進(jìn)去通報。劉邦認(rèn)為他是儒生,拒絕接見。酈食其聽使者轉(zhuǎn)達(dá)劉邦這么個意思,大怒:“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fù)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fù)入報曰:‘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因驚恐而把手中的“謁”掉落地上,可見這不是我們現(xiàn)在想象的小紙卡片式名片,事實上,當(dāng)時紙張尚未發(fā)明,人們用簡牘書寫文字,“謁”正是一塊長木牘或竹簡。
簡牘均須刮削,東漢后期便又稱“謁”為“刺”。明代張萱在《疑耀·拜帖不古》中說:“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木竹為之,所謂刺也?!薄逗鬂h書·王符傳》有東漢后期開始稱“刺”的記述:“度遼將軍皇甫規(guī)解官歸安定,鄉(xiāng)人有以貨得雁門太守者,亦去職還家,書刺謁規(guī)。”而《太平御覽》卷六〇六引晉人魚豢《三國典略》載這件事,文中還有“既坐……以其刺刮髀”的描述,則可知當(dāng)時所稱“刺”,仍以竹木為之,故可用以刮蹭大腿?!短接[》又引《郭林宗別傳》說,郭泰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陽,路人紛紛投刺示好,常?!拜d刺盈車”。如果“刺”不是簡牘,人們是無法往車?yán)锿兜?。而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時期古井出土簡牘中,猶有名刺,其中一簡寫道:“弟子黃朝再拜:問起居。長沙益陽字符寶?!边@與《釋名·釋書契》中說的“書姓字于奏上曰書刺,作再拜起居”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知道直到三國時期,簡牘名刺仍在流行。長沙出土的這枚名刺尺寸是長24.2厘米、寬3.2厘米。這就是那時的“刺”。因為漢末三國時“刺”上主要書寫個人的官職、籍貫,所以又稱它為“爵里刺”。《釋名·釋書契》云:“爵里刺,書其官爵郡縣鄉(xiāng)里也?!毕暮顦s幼時聰慧,有過目不忘本領(lǐng)。魏文帝曾拿一百余名賓客的“爵里刺”,上面“悉書其鄉(xiāng)邑姓名”,“示之一過,而使之遍談,不謬一人。文帝奇之”。事見《太平御覽》卷六〇六引《夏侯榮傳》。
“名刺”一稱,約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锻ㄨb紀(jì)事本末·蕭道成篡宋》載:“許公輿詐稱桂陵王在新亭,士民惶惑,詣蕭道成壘投刺者以千數(shù)。道成得皆焚之,登北城謂曰:‘劉休范父子昨已就戮,尸在南岡下。身是蕭平南,諸君諦視之,名刺皆已焚,勿憂懼也。”《梁書·江淹傳》亦云:“永元中,崔惠景舉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稱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見?!边@兩則故事都是說在發(fā)生兵變的危急時刻,許多人便拿自己的名刺投向勢力更強(qiáng)的一方,表示愿意效命的態(tài)度。說明名刺在當(dāng)時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自我介紹,還是一種個人支持誰、反對誰的標(biāo)志。
因紙質(zhì)名刺取代了簡牘名刺,便又有了“名紙”“名帖”等與紙相關(guān)的稱呼。宋人的《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引《群書要語》說:“古者未有紙,削竹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以紙書,故謂之名紙。”可笑的是,梁朝何思澄總好到處串門,巴結(jié)名流,《續(xù)世說》中描寫他:“每宿夕,作名紙一束,曉便命駕,朝賢無不悉狎,所在命食?!庇妹垞Q取他人的看重,也算是何思澄的一大收獲。
唐代考上狀元的人,按例都要到主考官府上去拜見。五代王定?!短妻浴贩Q:“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入門并敘……主司揖,狀元已下與主司對拜。”這是門生持名帖登門拜師的意思。而拜謁貴族高官的大宅,并非總像拜謁師門那樣順暢。通常要通過守門人將名紙傳進(jìn)去,有時遇上守門者伸手要賄賂而不得時從中作梗,進(jìn)謁者即使與要見的尊長熟悉,也照樣無法見到了。唐人劉魯風(fēng)的一首詩《江西投謁所知為典客所阻因賦》,便說明了這種情形:“萬卷書生劉魯風(fēng),煙波萬里謁文翁。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毛生不肯通。”這種陋習(xí)在后代依然如此。甚至不只是守門人貪賄,更有被拜訪的主人借名刺瘋狂斂財?shù)默F(xiàn)象。清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七記載,明代嚴(yán)嵩專權(quán)時,凡上門有求于嚴(yán)府者,須交“程儀”(見面禮)三千兩銀子,可換得嚴(yán)府一張“大可五寸紙”的名帖,上有“嵩拜”字樣。“蓋得此一帖,即可免外侮之患?!币簿褪钦f,持有嚴(yán)嵩給予的名帖,就相當(dāng)于嚴(yán)嵩的死黨,誰還敢惹他?
盡管名紙已盛行,而漢魏時的簡牘名刺在后世并未完全絕跡。宋代一些對名刺較講究的人,仍或采用這種簡牘形式。元代陸友《墨史》卷下載宋代事:“舒泰之、翁彥卿皆嘗供御造墨……劉葉之徒專尚油煙,油煙宜簡版,不宜紙也?!彼^“簡版”,明代楊慎《丹鉛續(xù)錄·簡牘》解釋道:“古人與朋儕往來者,以漆版代書帖。又苦其露泄,遂作二版相合,以片紙封其際,故日簡版,或云赤牘。”明確說了“簡版”即“書帖”,也就是名刺。明人張萱認(rèn)為,“簡札用紙,其來已久矣”,宋世猶有“以金漆版代書帖,特取一時之便,仿古制而為之,決非古制至此時猶存也”(《疑耀·拜帖不古》)??芍啺嬷皇巧贁?shù)人偶爾為之,未必很流行。
由于名刺常在人們登門拜訪時作自我介紹之用,唐宋時期,它又有了“門狀”“門啟”“投名狀”等別稱。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刺或云‘狀?!睂O光憲《北夢瑣言·李涪尚書改切韻》載唐大中年間薛保遜事:“方作門狀,洎后仍以所懷列于啟事,隨啟詣公相門,號為‘門狀‘門啟,雖繁于名紙,各便于時也?!闭f明這時的門狀上不只是列姓名職位而已,有時還把拜謁人的目的也提示于上。由此而使“門狀”出現(xiàn)了大狀、小狀之別。大狀顯然更便于書寫較多的文字。南宋周密《癸辛雜識·送刺》載:“昔日投門狀,有大狀、小狀。大狀則全紙,小狀則半紙。今時之刺大不盈掌,足見禮之薄矣?!庇蛇@段記述可知,門狀上另添寫別的事務(wù)的情形并未沿襲下來,門狀終究還是回到了其作為個人介紹的名片的功能上。
唐宋以后印刷術(shù)已發(fā)展起來,名刺卻一直是使用者親手書寫,并不借助于印刷。因此,宋以后又稱之為“手刺”“手簡”?!独蠈W(xué)庵筆記》卷三:“元豐后,又盛行手刺。前不具銜,止云‘某謹(jǐn)上。謁某官。某月日,結(jié)銜姓名……手書,蘇、黃、晁、張諸公皆然?!笔执坛叽绱笾聻殚L一尺、寬四五寸(宋代一尺約為30.72厘米)?!兑梢ぐ萏还拧份d:“至淳熙之世,朝士乃以小紙高四五寸、闊尺余相往來,謂之手簡?!?/p>
宋以后還常在名刺的中間貼一長條形紅箋紙,上書姓名,稱作“拜帖”。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中,就有“風(fēng)流名紙寫紅牋”之句,其中的“牋”字同“箋”。明清時則直接用紅紙作拜帖,故又稱“紅帖”。《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只見看門人拿著紅帖,飛跑進(jìn)來說道:‘新任街道廳魏老爺上門請二位老爺?shù)陌??!睆摹都t樓夢》第六十三回中,還可以看到紅帖上書寫的有關(guān)拜訪者的介紹內(nèi)容:“晴雯忙啟硯拿了出來,卻是一張字帖兒,遞給寶玉看時,原來是一張粉紅箋紙,上面寫著:‘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寶玉)說著便將拜帖取給岫煙看?!?/p>
名刺在明清時期也常用于拜年。文徵明《拜年》詩:“不求見面惟道謁,名紙朝來滿敝廬。”當(dāng)時人們圖省事,一般關(guān)系的人并不見面拜年,而是投遞名帖賀年。因此家家戶戶都會收到一堆拜年名帖。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五更記錄了這種拜年方式中存在的弊端:“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過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yīng)門,則皆卻而不受?!碑?dāng)時人們不親往拜年,只用名帖亂投,有些大戶守門人干脆拒收不相識者的名帖,也理所當(dāng)然。而且,此風(fēng)不僅大都市盛行,在地方小縣城也如此。乾隆四年刊刻的(《祥符縣志》記元旦風(fēng)俗云:“是日也,士庶冠服修潔,姻友則投刺互拜,曰‘拜年。”乾隆十二年刊刻的《滎陽縣志》載同一風(fēng)俗,“投刺互拜”寫作“投箋互拜”。
近代以來,紙片形式的名帖又被俗稱作“片子”。晚清小說《文明小史》第十八回描述了見面遞送“片子”的情形:“姚老夫子恭恭敬敬的從懷里掏出一張片子,交代了茶房,叫他進(jìn)去通報。這學(xué)堂里有位監(jiān)督,姓孔……片子投進(jìn),等了一會,孔監(jiān)督出來,茶房說了一聲:‘請!”
其后“片子”漸有了一個正式的稱呼——“名片”。晚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有《名片》一詩,描述新年投遞名片習(xí)俗:“新正投刺古移風(fēng),小楷端書樣若窮。羨慕翰林名字大,也將紅紙印來工。”隨著“名片”一稱流行,其他的舊稱漸少行用;并且名片的形式也演化為尺寸固定的小卡片式,與清以前大小不一的紙張名帖有別,這大約是因西風(fēng)東漸帶來的變遷。魏猛克《大師》一文,言及國人到海外使用名片:“要做‘大師也并非容易的事,單靠吹擂還不夠的,至少要持了名片遍訪過外國的名流,自己帶著照相機(jī)與外國的名流同拍過照。”1936年2月出版的《海燕》雜志載宗人《太原紀(jì)事》,亦有名片放在小黑皮包中的記述:“你如果碰到那腋下永遠(yuǎn)夾著個黑皮包的人,他也會遞給你一張名片?!笨芍駠鴷r期的名片已與我們今天使用的名片沒有多少差別?!懊币环Q也沿用下來,而古時的“名刺”“名帖”“門狀”之類,則已鮮為人知了。
小小名片,追溯其發(fā)展源流,可以看到其名稱之繁雜,如謁、刺、名刺、爵里刺、簡版、赤牘、名紙、名帖、帖子、手刺、手簡、門啟、門狀、投門狀、紅帖、拜帖、片子……而名稱繁復(fù),又折射出其外在形式的多種多樣,諸如曾有竹簡、木牘、紙?zhí)龋粡钠涔δ芸?,主要用于個人介紹,在見面相識、賀年拜壽、拉近關(guān)系、表明立場方面,讓對方知道自己到來或來過。從中不難看出,自古至今,名片一直是社交場合使用頻繁的物件。它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也是十分豐富而饒有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