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宇
提起永和紅棗,山西人連伸大拇指。據史料記載,山西省永和縣任家洼、河澮里一帶的紅棗曾經作為貢品被晉獻給朝廷。新中國成立初期,永和紅棗還曾被送往中南海。
永和縣林業(yè)局局長賀福平介紹,永和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深厚的黃土母質與沙壤土結構,以及花期高溫干燥、果期晝夜溫差大的特殊環(huán)境條件,造就了永和紅棗個大、皮薄、核小、味甜等獨特的品質,備受人們青睞。
截至2013年底,永和縣紅棗栽培面積已達25萬畝,年均紅棗產量
2 250萬千克,產值9 000萬元,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yè)。
說起永和紅棗的崛起,還要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當時,永和縣委、縣政府就高瞻遠矚地把紅棗作為當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產業(yè)來抓,從政策、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使全縣紅棗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
不過,在發(fā)展初期,永和紅棗的畝產尚不足100千克,農民種再多的棗樹也賺不到多少錢,僅維持溫飽而已。那么,怎樣才能提升紅棗產量,實現富民增收的目標呢?
產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管理跟不上。有些棗農雖然種了一輩子樹,但用的還是20世紀60—70年代的老經驗、老辦法,不僅產量低、質量差,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措施,導致每年春天食蚜象甲大面積發(fā)生,頭茬棗根本保不住。
針對這些問題,永和縣委、縣政府一直在想辦法、找對策。時至2011年,永和縣出臺了旨在加強紅棗與經濟林科技管護的“綠色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林管理中心,劃撥出???,確定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劃出了南莊的賀家洼村、打石腰的河澮里村、靳家山村、閣底的陰德河村為紅棗管護重點示范村,并在3個鄉(xiāng)鎮(zhèn)的各個自然村挑選一戶管理積極性高的示范戶來管理。
如此一來,25萬畝、750萬株棗樹便有了依靠。在此基礎上,縣里決定,力爭以重點村、示范戶科學管護為突破,輻射帶動全縣的紅棗管護水平大提升。同時,要求各包鄉(xiāng)技術員下到田間地頭,對所包的重點村、示范戶棗樹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匯總,并針對每個村甚至是每一個農戶存在的問題拿出了具體解決方案。
打石腰鄉(xiāng)包鄉(xiāng)技術員經過實地查看發(fā)現,管護重點村靳家山村的棗樹主要存在栽植密度大、樹冠高,結果部位上移、外移較重的問題,于是拿出了針對這個村的管理總原則:一是將樹冠高度盡量控制在行距的80%左右,便于通風透光;二是采取回縮、更新或上堵下刻的辦法,逐步壓低結果部位。棗農們根據這些辦法對棗樹進行了修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在技術員下鄉(xiāng)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棗農不理解的情況。管理中心主任任冬明告訴記者,東征村的一戶棗農因為棗樹長在平地里,樹勢旺,造成樹木郁閉度過大,技術員想幫著他修剪一下,他卻說:“你們剪一根條子,我就少打七八千克棗,我不用你們修剪?!泵鎸@種情況,技術員就引導他參觀別人家棗樹修剪后豐產的實況,以轉變他的思想。四五天下來,這個棗農聽技術員講理論,看技術員修剪樹冠,他也心動了,主動和技術員商量,幫他修剪棗樹。
為了真正實現一個產業(yè)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標,2014年,永和縣委、縣政府和山西省農科院建立了院縣科技戰(zhàn)略合作關系,農科院把永和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院縣科技扶貧示范縣。剛過完春節(jié),山西省農科院的紅棗專家按照紅棗的物候期及生長規(guī)律,分4批到永和縣蹲點,巡回各示范園、各村委管護基地進行實地指導、培訓。
“向科技要產量,更要向科技要效益。”永和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不久的將來,遍布永和田間山野的棗樹都將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