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強
中國的駐校詩人制度是進入21世紀才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2004年首都師范大學開此先河,詩人江非成為首位駐校詩人。從此,駐校詩人制度在我國逐漸為人所知,并發(fā)展壯大。截至目前,已經(jīng)有多所高校開展了駐校詩人項目。
10年歷程回顧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是國內(nèi)首個推出駐校詩人制度的學術機構。人選從詩刊雜志社評選的上一年度“華文青年詩人獎”獲獎詩人中遴選而出。其運作模式大致如下:駐校時間為期一年,與大學的學年同步;駐校期間學校提供住宿,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詩人入校時舉行入駐儀式和詩歌作品朗誦會,離校時舉辦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駐校期間有數(shù)次與學生的講座、交流,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料等資源,可以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駐校期間無硬性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任務。
首師大所遴選的駐校詩人均為45歲以下的青年詩人。至今的10位駐校詩人分別是江非、路也、李小洛、李輕松、邰筐、阿毛、王夫剛、徐俊國、宋曉杰、楊方,他們均為目前活躍在詩壇的60后或70后詩人,駐校時的平均年齡為38.4歲。這一特點與它和“華文青年詩人獎”的綁定有關,也與其扶持青年詩人成長、為青年詩人服務的定位有關。
駐校詩人與所駐高校之間是一種雙贏的關系。駐校詩人項目及詩人在高校的活動能夠擴大高校的影響、提升高校的文化形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駐校詩人可以通過課堂、講座、座談等方式,為學生帶來切身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藝術心得,甚至提供創(chuàng)作上的具體指導。而從駐校詩人本身的成長來看,這些詩人平時大多在外地工作、生活,該項目為其提供一年在北京生活、創(chuàng)作、交流的機會,可謂難得。由于這些詩人還比較年輕,創(chuàng)作上正處于爬坡階段,這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機會。從成效來看,近些年他們一直在詩歌寫作的現(xiàn)場,有著持續(xù)、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成活率很高”。
兩種模式互為補充
中國人民大學自2010年秋開始實行駐校詩人制度,到2014年春分別有多多、藍藍、顧彬、陳黎四位詩人駐校。北京大學在2011年和2012年聘請詩人葉維廉和余光中駐校,北京師范大學也在不久前迎來了首位駐校詩人:歐陽江河。
與首師大駐校詩人側重“青年”不同,這幾所高校所遴選的駐校詩人均成名已久,側重“著名”,駐校時的平均年齡為63.7歲。這些駐校詩人還有“國際化”特征,其中有德國詩人、漢學家顧彬,有美籍華人葉維廉,而中國臺灣地區(qū)詩人余光中、陳黎,中國大陸詩人多多、歐陽江河、藍藍也都已進入了“世界詩歌”的范疇。這種國際化趨向,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強、視野的開放等不無關系,也是使駐校詩人制度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的有益探索。
從駐校期間知識的輸入與輸出來看,首師大的駐校詩人制度是雙向的,既有輸入也有輸出,而人大、北大、北師大的駐校詩人制度則以輸出為主;從講座的深度和對校園文化可能的影響來看,后者更好;從駐校經(jīng)歷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來看,前者要更大;從“駐校詩人”這一稱號的性質來看,前者對駐校詩人而言有一定實質性意義,兼有榮譽性,后者則以榮譽性為主。
兩種駐校詩人模式各有優(yōu)長。首師大的模式著重于扶持青年詩人,為以后的詩歌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與儲備可能的人才,人大等高校的模式目的是讓當前一些具有標桿意義的詩人走進校園,發(fā)出詩歌的聲音,展示當代詩歌所達到的水準。
存在的問題與未來展望
如果以冷靜、審視的眼光對當前的駐校詩人項目實施狀況進行觀察,可以看到其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關于首師大駐校詩人的人選,來自北方的詩人多,南方的少,70年代后期及80后詩人尚未有入選者,詩歌美學、風格上似乎過于強調某種一致性,而忽視了多元、活力、新銳。其他幾所高校的駐校詩人項目,實行的時間較短,其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有待觀察。比如,人民大學四位駐校詩人之間間隔的時間分別為半年、一年、兩年。其制度設計究竟是怎樣的,有沒有清晰的整體設計保障其有序運行?再如,北京大學前兩位駐校詩人的聘期已滿,之后并未有其他的詩人入駐,該項目是終止還是暫停了?這表明,駐校詩人在建章立制、規(guī)劃設計,保障其規(guī)范性、連續(xù)性運行,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等方面,還有不少空間。
中國駐校詩人在未來的平穩(wěn)發(fā)展,甚或擴大陣容是可以期待的。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公眾的文明素質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詩歌作為一種最難以被功利化、物質化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的駐校詩人項目實踐已經(jīng)證明了其生命力與有效性,也必將可以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發(fā)揮更好的效應。
駐校詩人制度的實質是拉近詩歌與高校的距離,讓詩歌走進大學校園、走近大學學生,讓大學校園充盈更為豐饒的詩情、詩意。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曾指出:“在日益世俗化的當代中國,最有可能熱戀詩歌、愿意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追求心靈的平靜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實的,無疑是大學生。因此,大學天然地成為創(chuàng)作、闡釋、傳播詩歌的沃土?!薄俺匾恼n程外,我們可以借助駐校詩人制度、詩歌寫作坊、詩社以及詩歌節(jié)等,讓大學校園里洋溢著詩歌的芬香,借此養(yǎng)成一代人的精神與趣味。”大學,應該是最為純粹、最具理想主義、高揚精神價值、拒絕世俗羈絆的地方,而這正與詩歌內(nèi)在的自由品質相契合。大學應該擁有詩歌,詩歌也應該走進大學。駐校詩人制度正是這樣一種建設性舉措,其對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水準的提高、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對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