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是見不得陽光的行當,民間叫“挖祖墳”,不只犯法,還悖人倫。所以,盜墓者在行盜時都有自己的一套聯(lián)絡(luò)暗語,亦即人們所說的黑話。
“支鍋”“倒斗”“翻肉粽” 在盜墓這個地下行業(yè)內(nèi),或許大家認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是——“盜墓”,實際上圈內(nèi)從來不說。
過去。在陜西、山西等盜墓者中,最喜歡用“支鍋”來代表盜墓。支鍋本意是支砌灶臺,早年人們外出謀生,做飯都是臨時砌個三角形的臺子,把鍋放上,然后生火做飯,故謂“支鍋”。后來“支鍋”演變?yōu)槌杉疫^日子的開始,盜墓者借用為搭伙盜墓,倒是十分形象的。相對應(yīng)的是,如果“鍋支不起來”,則是盜墓不成,空手而返,也叫“走空”。
在河南、蘇北等地,盜墓者喜歡把盜墓叫“挖(刨)紅薯”;南方盜墓者則把盜墓說成“翻肉粽”。與此語境差不多的是“翻咸魚”,此黑話為過去北方盜墓者常用。為何把盜墓叫“翻肉粽”、“翻咸魚”呢。這又與盜墓圈中對尸體的隱稱有關(guān)。
“倒斗”,是目前好多讀者都知道的一句盜墓黑話,不少盜墓小說中的盜墓主角嘴上常掛這句話,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在過去,只有北京周邊及東北才會這樣說。所謂“斗”,即棺材。倒斗就是把棺材里的東西取出來,自然就是盜墓。
“挖蘑菇”“大翻膛” 民國年間,北京一帶兵匪出身的盜墓者,常把盜墓說成“炸墳”。這個詞匯的出現(xiàn),與盜墓手段的創(chuàng)新,有直接關(guān)系。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便是“炸墳”。
古代北京周邊盜墓圈內(nèi)的黑話特別多,“炸墳”僅是民國午間北京盜墓周內(nèi)的代表性語言之一,像“挖蘑菇”、“翻膛”、“掃倉”、“濾坑”才是北京及河北一帶盜墓者常說的?!胺拧笔侵冈谀寡▋?nèi)挖掘,如果是“大翻膛”則是采用現(xiàn)代考古中常用的“大揭頂”手法,直接從墳頂挖開,一挖到底;“濾坑”則指普通盜墓者盜掘被人盜過的墓坑時,所說的黑話。
“刨古董”“刨栝蔞” 在過去河南洛陽一帶,盜墓的黑話叫“刨古董”,從中透露出的便是這種心態(tài)。
“刨古董”出現(xiàn)于清代后期,到民國時更為流行。筆者近年在當?shù)卣{(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圈內(nèi)至今仍在使用。這句黑話是這樣來的:民國時人們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筑連接洛陽和開封的洛汴鐵路(今隴海鐵路一部分)通過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毀,隨葬品扔得到處都是。起初也沒有人要這些古董,民間認為不吉利,后來有古董商上門收購。能賣錢了,當?shù)厝艘幌伦有盐蜻^來,紛紛帶著工具上邙山刨古董賣。地面上刨不到了便開始挖墳,漸漸地,“刨古董”成了當?shù)乇I墓的代名詞。另有說法,“刨古董”一說源于當?shù)厝说摹芭勹槭V”行為。
弄死同伙叫“活種” 盜墓的最主要動機是獲取隨葬寶物,向死人“借錢花”,對這些被盜出的東西,圈內(nèi)同樣有說法。由于盜墓者與文物販子接觸較多,許多隱語和古玩行的行話相通。如將金子說成“地鼠”、銀子說成“地龍”、銅錢說成“地蛇”,等等。
盜出來的隨葬品都是贓物,古代古玩行里稱之為“老鼠貨”。盜墓者當然不會這么說,一般稱為“水頭”。民國時北平盜墓者稱之為“出土貨”,琉璃廠古玩行老板一聽來人這么說,便心領(lǐng)神會,知道這是從墓里剛盜出來的。這樣的貨,又稱“生坑貨”。
十個盜墓賊十個貪財,所以私匿贓物的現(xiàn)象在盜墓圈屢見不鮮,圈內(nèi)黑話管這一行為叫“吃私”。吃私與土匪圈內(nèi)“吃黑”是一回事,是嚴厲制裁和禁止的。古代盜墓圈內(nèi)有很多可怕的行規(guī),處理吃私者便令人恐懼。吃私若被同伙發(fā)現(xiàn)了,下場都會很慘,通常是被弄死。
民國時,北平盜墓圈內(nèi)處理吃私的辦法,是讓他“成地仙”,這也是圈內(nèi)黑話,意思是活埋。如果想獨吞寶物,而把同伙弄死在盜洞內(nèi)或墓穴里,黑話則叫“活種”。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