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霞
很多個傍晚,我家對門的鄰居家就傳出孩子哭、大人叫的聲音。原因不用問就知道,肯定是鄰居家的女兒考試沒得優(yōu),或是作文不會寫,或是漢字聽寫錯了,或是數學題做錯了。媽媽不是罰女兒把錯字錯題抄寫千遍,就是打女兒手心,打女兒屁股。
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還不知道把心思往學習上放,整天就是和同學們打鬧貪玩,上課不注意聽講,放學不寫作業(yè)。期中考試我只考了40分,聽說老師要親自到家中家訪,我心里害怕極了。也是一個放學后的傍晚,我回家放下書包,連招呼都沒打一聲,就溜出了家門,在外面和小伙伴玩了個昏天暗地。估摸著已經過了老師家訪的時間,我才一頭汗水地回到家里,若無其事地坐在飯桌旁吃飯。飯桌一角放著那份不及格的試卷,我偷偷瞅瞅父親,再瞅瞅母親,心想這回可麻煩了。
父親笑呵呵地坐下,把一盤煎好的小籠包放在我面前,調侃道:“怪不得放了學就往外跑,原來是考試不及格呀!”我不答話,悶頭扒飯,也不敢吃盤子里的小籠包。父親又說:“這是獎勵給你的,你最愛吃的小籠包!”我疑惑地望著父親,明明是我考試不及格,怎么還得到一盤小籠包的獎勵?
接著,父親講起他小時候的故事。兒時的父親不會寫“烏龜”兩個字,就畫了一只王八代替聽寫的生字。老師上門家訪,對爺爺說他腦瓜好使,就是太難調教了。在一旁聽故事的我早已樂得前仰后合,原來父親和我一樣,小時候也很調皮,考試也不及格。
從那以后,上課的時候,我不再像一只得了多動癥的小猴子,也不再違反課堂紀律。放學后,我總是先寫完作業(yè)、溫習完第二天的功課,再跑出去找小伙伴玩。每當我不由自主想偷懶時,父親那天的笑容便會浮現在我的眼前。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每次考試我都排在鄉(xiāng)里前三名,不但有獎狀,還能拿到獎學金。父親仔細地把我的獎狀一張張貼在墻壁上,女兒的成績就是父親的榮耀。
一位朋友講起自己的童年,她是在母親的家庭暴力中長大的。自她懂事起,她一犯錯,母親對她非打即罵。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自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母親的影響下,朋友的性格暴躁,敏感多疑。從小到大,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偶有犯錯,母親總是隨手抄起手底下的家什揍得她皮開肉綻。直到她讀了高中,長成了大姑娘,母親才有所收斂。高考后,她為了逃離那個家,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城市讀大學,選學校選專業(yè),包括后來找工作、找對象,都和母親的意愿相悖。逆反心理在她成年后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一個已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而言,父母和老師作出懲罰之前,都應該問問自己:懲罰真的是對孩子有好處嗎?要知道,很多時候,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更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