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劼
教社會心理研究的屈老師是我很欽佩的學者之一,他講授的關于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課程更是讓我記憶猶新。課上,屈老師講到中國人的臉面觀和人際關系研究專題時談到,中國人重面子,也重關系。在酒桌上喝多了算是給面子,給了面子自然關系就有了。他還說,酒桌上的人情兼有情感性和工具性,如果你身在酒桌上,你永遠無法知道別人請你吃飯是交流感情,還是為了以后辦事的方便。當時我們真是感慨良多。
說來有些悲觀,中國人很討厭酒桌上的文化,但是深陷泥沼之中,無法自拔。剛懂事那會兒,很討厭喝酒,老爸每次一喝醉,老媽就在耳邊嘀咕,顯得格外刺耳。那時候覺得,我以后肯定不喝酒。中學在寄宿制學校,曾偷偷買過啤酒,完全只是想嘗試一下酒的味道。第一次喝啤酒,感覺味道很差,還不如喝白開水。一個人煩惱之時喜歡喝雪碧,那效果比啤酒要好得多,至少味道要好。但是后來在吃飯的時候,始終無法拒絕酒,不喝會被罵不是爺們兒,男人嘛,最怕的就是這一句了。
跟一群哥們兒聚在一起的時候,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各自的酒量心知肚明,誰喝醉了誰沒有喝醉不用看都知道。那時候一群人在小酒館,點著下酒菜,大家喝完酒了各自吐各自的苦水,在路邊草叢里一躺或者在湖邊踱著,聊聊最近的心事。最后一群人晃晃悠悠地回宿舍。這對大家的友情有很大的益處,那一段時光自然也是我最想念的。
或許是因為青澀吧!一群哥們兒現在就我一個人還呆在學校里繼續(xù)讀書,其他的都工作了。因為都在南京,我們隔三岔五聚在一起,和大學時候一樣,煙和酒很容易撩起心事,但是聊天的內容卻變成生活。在生活面前我們多么無力呀!酒能消愁嗎?但愿如此。關于這一群哥們兒,有一件事情我得感謝,是他們教我很多酒桌禮儀。敬酒時候把酒杯放低,按照順序敬等等。中國人就是這樣,干什么都不能壞了規(guī)矩,古人說得好,不學禮,無以立。
猶記得喝得最慘烈的一次,是因為一個追求女同學的哥們兒誤以為我跟她有曖昧,結果可想而知,醉成一攤爛泥。酒醒之后,跟那個哥們兒澄清了之后便一笑泯恩仇,酒桌上有仇那也得放在心里?,F在想來,喝成那樣還翻墻回宿舍,真是一陣后怕。說到這,還有些更加讓人害怕的消息猶在耳畔。我們縣有一群人喝酒,結果喝到酒精中毒死了,一桌人只要是敬過酒的,無一不受到處分交了罰款。
前一段時間,國家把酒駕列入違法之列,酒駕導致的交通事故數量得到很好的遏制,受到了很大的好評,但是喝酒仍然得不到遏制,中國的文化就是如此。再嚴厲的法律也可以鉆到空子,因為法律是人制定,也是人執(zhí)行的。不讓喝酒開車,我喝酒了請別人開車,或者打車總行了吧。在與人打交道上,很多人如魚得水。中國人重關系,而在陌生人之間最快建立關系的就是煙和酒。這就像吸毒,一旦上了癮那就無法回頭了。當然中國人重關系重到過了頭,他們一旦進入關系網便丟失了自由。那些熟人請你吃飯,沒有個像樣的借口,哪能不去呀。哪個熟人給你敬酒你能不喝啊。
要說酒文化,那就并不單單是說酒的問題,重點在于人。人與酒在一塊兒就形成了文化,但顯然,煙酒文化給我們留下的也是好壞參半,“酒鬼”“酒瘋子”“酒徒”“酒肉朋友”等詞語顯然不是什么好詞。當然,文學要感謝酒,酒是一種剝離現實的工具,李白的《將進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等,無一不是與酒相關的文學瑰寶。
酒文化并不只是存在于人與人的交往中,甚至滲透到科層制結構里。聽人說,一次縣里鄉(xiāng)鎮(zhèn)派出所所長換屆,公安局的領導說了,酒量一斤的在鎮(zhèn)上,半斤左右的去鄉(xiāng)下。聽者無一不感受到一句流行語: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
在中國就是這樣,一些事情總要掰開看,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壞。辯證倒是像我們的傳統(tǒng),當然適度更像是我們的發(fā)明,而不是馬克思。說到酒,誰都會說,喝酒要適度,中庸之道嘛??墒蔷谱郎虾榷嗌倌蔷筒皇亲约赫f了算的,誰讓酒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玩意兒呢?
責任編輯 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