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原中紀委委員、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紀委書記楊敏之因糖尿病、尿毒癥醫(yī)治無效離世,享年81歲。
楊敏之出身富農家庭,背負著沉重的“原罪”加入革命工作,“文革”被批斗,后歷任衡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80年代后期擔任十年湖南省紀委書記,湖南先后查處了張德元、林國悌等腐敗大案,大張旗鼓地清理紅包禮金、清理黨政干部建私房、反對公款大吃大喝,并在全國率先展開了旨在公開透明行政的“陽光行動”;期間,打響“六大戰(zhàn)役”,但“六戰(zhàn)五敗”,最終懷著“不理想”的心情退了下來。
1993年,到省紀委工作6年之際,楊敏之自己作過一番統(tǒng)計,那6年中,湖南全省平均每年查處違紀案件約9000件,處分黨員和干部約8000人。楊敏之說:“我經常陷入這樣的深思:難道我們發(fā)展黨員、培養(yǎng)干部,就是為了以后來處分他們嗎?腐敗的根源就是對權力的濫用,就是權力運行得不到有效的監(jiān)督。能不能找到一個積極的辦法,來遏止黨員干部濫用權力,預防和減少黨員違紀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呢?”
楊敏之決定在全省實施“陽光行動”:“現在我們一些領導干部的決策和施政過程,就像在黑屋子里炮制祖?zhèn)髅厮幰粯?,丸藥拿出來之前,誰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些啥。施政終究不是制秘藥,為什么不能在黑屋的墻上鑿開一個洞,讓陽光透進去,讓外面的人能看到里面的情況,以增加公開性呢?”
回首十年紀委書記生涯,楊敏之感慨萬千:“查處大案要案,結果發(fā)案率總是居高不下,而且級別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大;反對用公款大吃大喝,最后以失敗告終;清理紅包禮金,效果很不理想,現在紅包禮金已經蔓延到幾乎一切領域;推行辦事公開和制度建設,少數地方搞得好,多數地方搞得不好;加上清理黨政干部建私房和糾正行業(yè)不正之風,我任上打了六大戰(zhàn)役,都是持久戰(zhàn)、拉鋸戰(zhàn),少有殲滅戰(zhàn),甚至可以說是六戰(zhàn)五敗。我是懷著‘不理想的心情離開省紀委書記的崗位的。”
不必為尊者諱,近年先后落馬的許宗衡、陽寶華都曾是楊敏之在衡陽任職時的得力下屬,楊敏之也曾向記者表示過,無法想象許宗衡、陽寶華是如何成為貪官的。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恰好說明,為什么楊敏之晚年的反思是珍貴的。
這位在反腐敗第一線工作十年的紀委書記相信,只有改革,才能遏制腐敗。他認為現階段的腐敗現象是依附于舊的體制和制度的,不僅高發(fā)和多發(fā),而且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糾而復生、屢禁不止。這些體制問題或障礙主要包括權力過分集中、監(jiān)督缺乏獨立性、政“市”不分、民主機制不健全、公共財產“所有者缺位”等。(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