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
一直信以為真的東西突然有一天被打破戳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它甚至能顛覆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你對人生的看法。所以我們社會常呼喚正能量、守誠信,要講真話、辦實事,可現(xiàn)實往往事與愿違。我們看到社會上曝出的很多“假大空”事件,令民眾大跌眼鏡。后來才知道很多都是人為策劃炒作出來的假消息,忽然感覺像吃了蒼蠅那么惡心,瞬間驚醒:原來利用網(wǎng)民的正義感和憤怒感可能已成為一種產(chǎn)業(yè)。我們有時太天真了。
還有一些地方,我原以為它很神圣,一般人不可靠近,后來發(fā)現(xiàn),我又一次太天真了。被欺騙的感覺實在不爽。
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于我心中,一直是“高大上”的神圣殿堂。當(dāng)1987年央視第一次轉(zhuǎn)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聽著解說員充滿激情的話語,臺下外國觀眾如雷的掌聲,我在想,音樂家一輩子能夠登上一次金色大廳的舞臺,也死而無憾了吧。后來我國綜合國力增強(qiáng),經(jīng)濟(jì)文化大發(fā)展,有個別的著名音樂家和演出團(tuán)體在那里成功登臺,演出報道發(fā)回,迅速占領(lǐng)各大媒體版面頭條,無數(shù)國人刮目相看,歌唱家從此好似國寶。我的崇拜愈發(fā)如滔滔江水。
直到最近,看到媒體對金色大廳的狂轟濫炸,才令我如夢方醒,原來金色大廳并不神圣,“只要有錢,誰都能唱”,金色大廳也僅是維也納眾多普通音樂廳之一。某年某月某民歌天后在金色大廳演出,臺下坐了密密麻麻的觀眾,后來才知都是靠贈票才讓場子坐滿的。只不過贈票途徑更上檔次,不是中餐廳、旅行社零星發(fā)放,而是由國內(nèi)文化部門跟很多大公司,甚至與當(dāng)?shù)卣畽C(jī)關(guān)直接打招呼,不僅有“觀眾必須爆滿”的需求,甚至連“大鼻子比例是多少”也會有個標(biāo)準(zhǔn)。
這要不是媒體公布,恐怕外人很難知曉門道。實力比較雄厚的國人,包括一些有錢的大爺大媽富商富婆,紛紛到金色大廳鍍金,這到底唱的哪一出?國人樂此不疲,原因在哪呢?我想很重要的一點(diǎn),還在于鍍上這層“土豪金”后,會有不少誘人的好處吧。但從對待藝術(shù)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種不負(fù)責(zé)任的行為;對國家來說,文化大國形象難保不受損害;從惠民角度來看,不管演出由財政還是個人埋單,皆是一種浪費(fèi)。
出現(xiàn)如此亂象,根在崇洋媚外心理與畸形文化政績觀合力作祟,直接目的是追名逐利。比如對于演出主管部門來講,下屬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自然是值得夸耀的斐然政績,可以寫進(jìn)年終總結(jié)向上級邀功請賞……長此以往,民眾自娛自樂花錢買吆喝,有關(guān)部門對文化亂象推波助瀾不及時反省,這對中國文化走向海外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原載2014年3月27日《檢察日報·明鏡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