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蕓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常見常考的基礎(chǔ)知識。
2.能力目標:篩選信息,把握小說故事情節(jié)。緊扣文本,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理解其悲劇的社會根源。
3.情感目標: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思考其悲劇的根源,領(lǐng)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二、教法與學法
問題引導法——圍繞重點,問題引領(lǐng)
對話教學法——生本對話,師生探討
誦讀體悟法——以讀代講,品味人情
自主學習法——課前自學,個性閱讀
合作探究法——課堂互動,多元解讀
三、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我們今天所說的“祝福”是什么意思?(學生七嘴八舌)確定:祝人順遂幸福。
2.出示幻燈片解說“祝福”一詞的本意——祈神賜福,逐漸成為江浙一帶流行的舊俗,我們先來追隨魯迅先生的腳步賞一賞這一風俗。請快速瀏覽一二段,找出相關(guān)內(nèi)容。
【問題】請用詞語概括這一舊俗的特點。
【預設】熱鬧、忙碌、隆重、時間久、范圍廣、封建性。
過渡:從以上兩段文字看出魯鎮(zhèn)人“祝?!钡哪康氖侵戮幢M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那么形形色色的人中,你們覺得誰最需要“祝福”?(祥林嫂——因為她最不幸。)
(二)問題:
根據(jù)預習任務,再次梳理祥林嫂有哪些不幸。
【附】祥林嫂事跡年表如下:
二十六七歲:丈夫祥林春天死去,祥林嫂冬初到魯鎮(zhèn)做工。
二十七八歲:祥林嫂被迫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歲:衛(wèi)老婆子說祥林嫂交了好運,阿毛快兩歲。
第二個丈夫賀老六傷寒復發(fā)死去。
三十一歲:春天將盡時阿毛被狼叼走。
秋季,祥林嫂再次到魯鎮(zhèn)做工。
魯鎮(zhèn)的人們咀嚼鑒賞她的悲哀。
三十一二歲: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三十二歲:祥林嫂捐了門檻,冬至祭祖時還是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歲:頭發(fā)花白,記性尤其壞。
三十三四歲:祥林嫂被趕出去,淪為乞丐。
四十歲上下:迎春之時在祝福聲中寂然地死去。
小組活動一:你們覺得最不幸的是什么?請找出相關(guān)文字加以佐證
預設:1.丈夫祥林的死,如果祥林不死,她不會被迫改嫁。
2.婆婆逼其改嫁,守寡比再嫁失節(jié)強,因其失節(jié)有了后面一系列不幸。
3.再嫁雖然失節(jié),但有過短暫的幸福,相夫教子仍可安度余生;不幸的是賀老六的病死和阿毛被狼吃,尤其是阿毛被狼吃,使其精神備受打擊。
4.捐了門檻仍不被允許準備祭品,使其徹底崩潰。
5.死前還疑惑恐懼于魂靈的有無……
小結(jié):祥林嫂幾乎所有的不幸都發(fā)生在春天,所以有人說“祥林嫂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是什么導致她人生一浪又一浪的不幸?當種種不幸降臨到她的身上時,她又是如何表現(xiàn)的?
小組活動二: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仿寫下列句式
(句式)她本想要 ,卻因 而不得。
(示例)她本想要和小丈夫過平凡人家的生活,卻因小丈夫早夭而不得;
(預設)她本想要靠自己的雙手勞動養(yǎng)活自己,卻因婆婆逼其改嫁而不得;
她本想要守護夫兒享受親情安度余生,卻因丈夫病死阿毛被吃而不得;
她本想要守著老六的房子來遮風避雨,卻因大伯收屋又趕她而不得;
她本想傾訴內(nèi)心苦楚以獲得些許安慰,卻因魯鎮(zhèn)的人們厭煩唾棄而不得;
她本想要捐條門檻來贖掉一世的“罪名”,卻因四嬸的一聲斷喝而不得;
她本想要從“我”這里消除疑惑困惑,卻因“我”的一句“說不清”而不得……
小結(jié):當種種不幸降臨到祥林嫂身上時,她頑強地追求著最起碼的做人的權(quán)利和一個普通女人應享有的幸福,僅此而已,但是種種原因把她卑微的求生欲擊打得粉碎。
小組活動三:合作探討造成不幸的原因
小結(jié):想從夫權(quán),卻守寡不得;喪夫失子,族權(quán)不容,則守家不能;忍辱贖罪,神權(quán)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節(jié),又不容許她守節(jié),還要她承擔不守節(jié)的罪名而受盡侮辱和損害。
總結(jié)出許壽棠說:“人世間的慘事,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p>
(三)至此,重新審視題目《祝福》,文中共三次提到“祝?!?,每次祝福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明確:第一次,徹夜干活,“一人擔當。”第二次,只能燒火,“不得沾手”。第三次,滿懷恐懼,寂然死去。
小結(jié):祥林嫂的人生價值體現(xiàn)在“祝?!睍r,她的尊嚴也被踐踏在“祝?!睍r,她凄然離世時正是人們歡天喜地“祝福”時,請同學們思考魯迅這樣安排的用意何在?
【參考】“祝?!迸c不幸的相互鮮明映照,更體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社會、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的絕妙諷刺,以及對這種封建禮制文化意義的無情解體,從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劇一生的社會根源和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所在!
總之,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個女人,祥林嫂無權(quán)參加“祝福”的祭拜以求幸福安康,可是她一生又都在為獲得哪怕一丁點兒的幸福而努力生活著,但奈何不了當時的社會不給她任何生存的罅隙,她最終成為人們“祝?!睍r的祭奠品。
(作者單位 山東省鄒平縣第一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