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
臨近開學,教育部公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以空前嚴厲的措辭,要求各地招生不得依據(jù)任何證書和考級證明,落實就近、免試入學;小學階段不得留書面家庭作業(yè);不得以任何形式補課;減少考試且全面取消百分制等。
年年減負,年年重負。不少家長、學校和專家疑慮重重。最新一期《中國周刊》封面專題便是“小升初畸變”,導語一針見血:“權力、金錢與欲望,公開地破壞了小升初就近、免試的入學原則,幾乎使教育公平成了一句空話?!?/p>
如果社會結構使弱勢者別無選擇,力圖千方百計擠進中國最好的大學,便是萬千考生唯一的出路。高考壓力傳導下,戰(zhàn)斗毫無懸念地要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打響。以減負之名,考學生變?yōu)榭技议L,這只能更深地錯失教育的真意,更尖銳地顯露社會的兩極對壘。
但教育的真意,并非培養(yǎng)高官,也非培養(yǎng)巨富,而是使一粒粒種子在生活中開花結果。家長們沒法訂制一個個朱镕基、馬化騰、李云迪、王羲之、李白、李連杰,只能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可能,讓孩子自然生長。
是生長,不是揠苗助長,也不是強硬宰制。不能用化肥去澆灌,用模子去型塑。死記硬背,逼著孩子考五花八門的“素質(zhì)證書”,效果多是“負教育”,遏制了種子由內(nèi)往外的萌生力與成長力,待孩子長大成人,還得花費更多精力,來洗掉這些生硬與錯誤教育留下的創(chuàng)傷。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已有1.8萬個孩子選擇在家學習。順應四十多年來在歐美和臺灣地區(qū)興起的Home education(在家上學)的探索,一些家長正試圖在學校之外尋找新的教育可能?!妒澜缛藱嘈浴芬?guī)定:“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yōu)先選擇的權利?!蔽覀兙烤挂B(yǎng)育出什么樣的孩子?這必然是家長們縈繞心頭的第一大問題。
《南方周末》在2011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時,編選了一本《修身老課本》,第一課名為“人”,就是一張父母兄弟、祖父祖母的插畫。這張畫里流溢出來的,便是愛,是敬,是生命的相互依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就是最深沉的人文教育,是小兒們最親切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人心就有了著落,社會就有了一劑消除戾氣的良藥。
我們需要這種植根于孩子天性的教育。孩子自有敏銳的感知能力,教育者只需將他們領進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自有語言能力,教育者只需用詞語接龍、編故事、戲劇扮演等方式,創(chuàng)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情境,讓音、字、詞、句、篇章展示出自身的魅力,讓孩子在語言中體驗參與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
語言從生活中涌出,孩子又借語言的魔力,更深地領悟生活。通過廣博的閱讀,他們對話古今中西那些鮮活的人生,與其中一些靈魂產(chǎn)生強烈共鳴,并自然而然地思慕和反省。在此過程中,生命和自然,向他們層層敞開。
為什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通過學習,人從固化的生存中超拔,感受到新的生命顫動,新的自然奧秘,如渴而飲水,饑而進食。將學習植根于天性,愉悅必然尾隨而來。
這便是快樂成長,是各種才能逐漸擴展的過程。我們從生存入手,從對語言的使用與學習入手,從對世界最原本的體驗入手,去感知,說出,思考,動手實驗,改善周遭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方法生長,各種觀念涌出,各種思想交鋒,自然地磨礪出理性的鋒芒與實踐的能力。
這種教育不限于課堂、概念與記誦,它悠游于生活和自然的大天地。當學習與周遭世界血脈貫通,孩子們才有望帶著活潑潑的生命力,沖入文學,撞入藝術,有激情探尋物之理,有興趣鋪設路橋、搭建居所,在這個過于古舊與過于現(xiàn)代糾纏在一起的魔幻時代,建筑依然殘存詩意的生存環(huán)境,追求依然殘存詩意的日常生活?!拔镂锒晃镉谖铩?,這就是學習修得的正果,莊子的智慧在今天尤其切身。
這樣的教育,當能生長出這樣的人:他卓然立于天地之間,有自己的良知、才情和志趣,能大致處理好自己的欲望,跟他人合理地相處;他好學不已,對未知懷有深刻的好奇,決不會對詩歌、宇宙學、量子物理、商業(yè)創(chuàng)新采取封閉的態(tài)度;他大致知曉人之為人的來龍去脈,作為公民,在現(xiàn)代國家的框架里享自由,盡義務;他能領略自然的奧秘與生活的況味,通過概念思考,達到生命理念的貞定……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還問題叢生。教育部門不僅要給孩子減負,更要如履薄冰地去開放和改造教育體系,改進課本,增加經(jīng)費,讓這些寶貴的生命、寶貴的童年徹底享受基于天性的美好教育。那些冥頑不靈地制造“負教育”的人,面對上天,面對這些活生生的孩子,會不會有一分深深的負罪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