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
克里米亞是個遙遠的名字。
但它卻從未處于長久的平靜。
這里最先被凱爾特人(今蘇格蘭、愛爾蘭人的祖先)占領(lǐng),接替他們的是中亞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希臘人隨后抵達,之后的征服者是羅馬人。在前仆后繼的占領(lǐng)者名單上,還有哥特人、匈奴人、保加爾人、可薩人、欽察人和蒙古人。18世紀后半葉,它開始了長久地歸屬于沙俄的歷史。
它不過是個小島。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里,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靠著北部一條幾公里寬的窄長地峽,它與烏克蘭大陸相連,東部則是龐大的俄羅斯版圖。
坐落在半島南部的克里木山脈將克里米亞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北部是干冷、荒涼的平原,除了幾座無人問津的斯泰基人墳墓,鮮有值得流連與參觀的文明。南部則是溫潤、繁榮的黑海之濱,不僅如此,克里木山脈的存在,還使之成為易守難攻的戰(zhàn)略高地,其高大險峻的灰白色懸崖,更為平靜的黑海之水添了些許指點江山的英雄氣概。
這也成就了克里米亞的重要價值。
對于俄羅斯而言,幾百年來,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并由此遏制與克里米亞隔海相望的土耳其,之后南下地中海、印度洋,直至位于東南歐的巴爾干地區(qū)。沙皇葉卡捷琳娜則直率地將克里米亞描述為“俄國和土耳其領(lǐng)地的鑰匙”“當它屬于土耳其時始終是危險的,當它屬于俄國時,俄國的安全就可靠而穩(wěn)固,亞速海和黑海也會處于俄國的統(tǒng)治下?!?/p>
克里米亞因此也成為俄土戰(zhàn)爭中爭奪的重點。1768年和1787年,通過兩次對土作戰(zhàn),葉卡捷琳娜先是強迫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汗國“獨立”,繼而迫使土耳其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國,奪取了自彼得一世以后,俄國統(tǒng)治者夢寐以求的黑海出??冢^而建立了陸路直通歐洲心臟、水陸直通地中海的龐大帝國。
對此,這位德國公爵的女兒曾不無驕傲地說:當初,我只身一人遠嫁俄國,兩三套連衣裙,一打襯衣,一打襪子和手絹就是我的全部嫁妝;而現(xiàn)在,波蘭、克里米亞汗國和黑海就是我送給俄國最好的嫁妝。1783年,黑海艦隊正式建立,并將基地建立在克里米亞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爾。
但即便在荒蕪的北部地區(qū),分裂與爭議仍在以另一種形式表達。
兩條相互交叉的鐵路在克里米亞北部地區(qū)十分顯眼。一條來自烏克蘭首府基輔,沿著半島的東北部由西至東通向刻赤;另一條則來自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從半島中間由北向南,縱向經(jīng)過克里米亞的首府辛菲羅波爾,直抵黑海艦隊基地——塞瓦斯托波爾。
一條代表著現(xiàn)實,另一條則寓意著歷史。
沿著從辛菲羅波爾到塞瓦斯波托爾的鐵路,一路穿越險峻的克里木山脈,似乎就在一步步經(jīng)過克里米亞數(shù)百年來的歷史,金帳汗國的王庭,沙皇的征戰(zhàn),韃靼騎兵的鐵蹄,蘇聯(lián)紅軍的浴血奮戰(zhàn),韃靼人被流放的征途……
一切都隨著鐵路穿越群山,呼嘯而逝,幾乎是一瞬間,黑海就鋪展在眼前。
似乎是有意對抗對它的命名,黑海海水清澈明凈,濕暖宜人。事實上,黑海并非是以顏色命名,而是方向。早期在克里米亞建立殖民城邦的希臘人,習慣用顏色來表達方向:黃色為東,紅色為西,黑色為北。黑海之意,實為北方之海。
塞瓦斯托波爾共有9個海灣,周圍群山環(huán)抱,避風條件優(yōu)越,航道水深94至107米,碼頭水深64至76米,經(jīng)年不凍,是難得一見的天然良港。整個塞瓦斯波托爾市依山而建,面朝大海,背靠峻嶺,堅不可摧。
即便如此,塞瓦斯波托爾也曾被兩次徹底摧毀。
第一次是19世紀中葉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作戰(zhàn)一方是俄羅斯帝國,另一方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塞瓦斯波托爾市被圍城達11個月,攻守雙方十數(shù)萬士兵死于城下,全城近乎被夷為平地,俄羅斯的海軍靈魂科爾尼洛夫與英法聯(lián)軍的兩任主帥圣阿諾德、拉格倫皆命喪于此。
第二次是在二戰(zhàn)中。德軍企圖奪取塞瓦斯托波爾,以控制整個黑海。戰(zhàn)爭最后,克里米亞大部分區(qū)都被攻克,塞瓦斯托波爾成為孤島,德蘇兩軍在此反復拉鋸,蘇軍以無比的勇氣和韌性,在這里堅持了250天。
蘇軍最終勝利了。但也永久地改變了克里米亞的人口結(jié)構(gòu)。
韃靼人曾是克里米亞的主要居民。被俄國吞并后,韃靼人雖然經(jīng)歷了幾次大遷徙,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占克里米亞總?cè)丝诘娜种?,其余人口則以俄羅斯、烏克蘭族為主。
1944年,斯大林以韃靼人“與德國占領(lǐng)軍合作”為名,宣布將所有韃靼人驅(qū)逐出克里米亞領(lǐng)土。三天之內(nèi),韃靼族人無論男女老幼,一律被塞入擁擠的悶罐車,在通往中亞流放地的過程中,饑餓與疾病奪去了這個民族近半數(shù)的人口。
直到1989年,葉利欽簽署的一項法令,承認斯大林驅(qū)逐韃靼人到特殊定居點的行為構(gòu)成了種族滅絕,韃靼人終于獲準得返家園。但克里米亞的面貌已被徹底改變了。如今,克里米亞島的俄羅斯族人是主要人口,占60%,烏克蘭族占25%,韃靼人只占12%。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軍事功能,克里米亞人已經(jīng)習慣了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半島上。
很長一段時間,外國人不被允許在半島上隨便活動,即便是克里米亞人,也必須獲得特殊的通行證,才能進入塞瓦斯托波爾。直至1996年,塞瓦斯托托爾才允許外國人進入,但仍需特別簽注。在旅游旺季的夜晚,克里米亞南部海岸線隨時可見邊境衛(wèi)隊的身影。
1954年,赫魯曉夫?qū)⒖死锩讈喗桓罱o了烏克蘭,蘇聯(lián)解體后,烏克蘭恢復了克里米亞的自治狀態(tài),并于1996年宣布克里米亞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仍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作為俄國反對西方與土耳其的堡壘,已成為克里米亞人根深蒂固的意識。
2007年的一項民意調(diào)查顯示,76.9%的克里米亞人認為,北約是侵略性的軍事集團,只有4.7%的人認為它是防務聯(lián)盟;74.6%的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支持者只有5.9%。
2006年5月,美國與烏克蘭準備在克里米亞舉行聯(lián)合軍演,遭到當?shù)孛癖妵?,美軍被迫撤離;2008年7月,北約擬與烏克蘭在克里米亞舉行軍演,約有300人用石塊對抗在半島西岸登陸參演的北約海軍陸戰(zhàn)隊,軍演再次流產(chǎn)。
克里米亞民眾對于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態(tài)度也在曖昧之中。
1992年5月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當時克里米亞有80%的民眾主張脫離烏克蘭,實行自治;而要求實行烏、俄雙重國籍的也有82%;克里米亞幾乎有一半的居民從事軍工造船行業(yè),一半以上的配套產(chǎn)品來自俄聯(lián)邦國家;與此相對應,每當戰(zhàn)爭紀念日,常有身著蘇軍軍裝與烏克蘭軍裝的軍人,并肩站在一起,向各自的軍旗致敬。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過去20年間,克里米亞名義上屬于烏克蘭,俄羅斯實際上控制著克里米亞所有值得控制的一切。屬于烏克蘭的是從刻赤經(jīng)尚克伊至克拉送波瑞克的北部一線,南部的一切都是俄羅斯的:俄語、俄羅斯人,俄羅斯節(jié)日,以及俄羅斯的軍艦和士兵。
慘烈的二戰(zhàn)之后,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特授予一些城市“英雄城”的最高榮譽稱號,在13個“英雄城”中,有4個在黑海流域,克里米亞占了兩個,一個是塞瓦斯托波爾,另一個是半島最東側(cè)的刻赤。
刻赤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對面即是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qū)。如果說塞瓦斯波托爾是歷次戰(zhàn)爭的前沿,刻赤便是塞瓦斯波托爾的戰(zhàn)略后方。塞瓦斯波托爾的兩次陷落,都是沒有保住刻赤。
登上刻赤沿海的石崖,向海面俯瞰,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亞速海與黑海。亞速海如青玉般流亮,相比之下,黑海果真如墨玉般深邃。這是因為,亞速海有頓河、庫班河等大量淡水河流注入,含鹽量很低,另一方面,亞速海最深處只約14米,最淺處甚至不到1米,平均深度8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
在刻赤與塞瓦斯托波爾之間,就是克里米亞半島上最為出名的城市雅爾塔。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雅爾塔都是整個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異類:它沒有塞瓦斯托波爾、刻赤的悲壯戰(zhàn)爭史,也沒有辛菲羅波爾的政治意味,它是一座完全休閑、正常的城市。它唯一被載入史冊的記錄來自二戰(zhàn)后期的雅爾塔會議。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戰(zhàn)火,這就是克里米亞人數(shù)百年來面對的主要生活內(nèi)容。
克里米亞居民的英語并不流利,這里的游客大多來自俄羅斯。中國人行走在街道上,很容易引來好奇的目光。不同于排外的莫斯科,大多數(shù)居民對中國人還是頗有好感。
但如果真正進入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交談,便能隱約感受到安詳平和下的一絲莫名的張力。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或韃靼人,他們的父輩都曾卷入戰(zhàn)爭的這一方或那一方,他們不談論戰(zhàn)爭,卻仍有不經(jīng)意的敵意與疏遠、防范與區(qū)隔,在伏特加的刺激下,兇猛地迸發(f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