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普順
·文化戰(zhàn)士天地·
臺州地委第一張機關報
□鄭普順
所歡迎,能收到安定人心的效果。中共臺州地委根據(jù)當時的形勢需要和群眾意見,決定出版一張小報,取名《臨海電訊》。
當時,《臨海電訊》社的人員來自地委宣傳部、原臨海城東辦事處和《解放報》留下的人員等。《臨海電訊》的直接上級是浙江省第六地委宣傳部(同年11月改名為臺州地委宣傳部)?!杜R海電訊》的大樣及重要文稿,由地委委員、宣傳部長王健英作最后審定,并由他題寫《臨海電訊》刊頭?!杜R海電訊》社址設在紫陽宮(即現(xiàn)在的臨海市教育局)。那里原是國民黨臨海商會會址,雖然辦過報紙,但條件較差。報社工作人員根據(jù)當時的設備、機器狀況,作了重新調整,又從海門等地調配較新的印刷機和鉛字,浙江日報印刷廠也趕制各種規(guī)格的鉛條和花邊,分別裝成四個大木箱,由廠長陳金芳幫助裝車,支援《臨海電訊》用于發(fā)展承印業(yè)務。他們艱苦奮斗,自己動手,搬運物資。例如紙張、油墨、鉛條、花邊等從杭州運到臨海以后,工人汪日祥等自動趕來,連夜拆包,把新聞紙壓平攤放,層層堆得齊齊整整。方月琴是個任勞任怨、善于與人團結相處的女同志。她一面汗流浹背與工人一起拆搬機器,一面做解釋工作,深受工人喜愛,后被上級任命為報社總務、工廠指導員。人員漸次充實以后,在原商會會議廳后面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斗室,成立編輯 部。編輯 部負責人王粒芒,他曾在抗日根據(jù)地皖中區(qū)黨委機關報——《大江報》擔任編輯 ,有一定辦報經驗。由于工人精心操作,編校嚴肅認真,保證了《臨海電訊》的質量,工人們說:這是臺州有鉛印報以來,所見到的“印刷最為清晰,文字最為工整”的報紙。
《臨海電訊》每日出版一期,以刊登新華社電訊為主,也刊登小篇幅地方新聞,及時反映軍管會、專署文告或重要活動,宣傳當?shù)攸h委、政府和駐軍發(fā)動群眾剿匪、幫助群眾發(fā)展生產、促進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消息。例如臺州解放以后,部分地區(qū)土匪活動仍很猖獗,謠言四起,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1949年8月10日,《臨海電訊》在第一版以顯著位置報道了溫嶺澤國外圍匪特肅清、當?shù)厣鐣刃蛞掩叿€(wěn)定的消息,揭露了匪特種種謠言,以事實證明人民解放軍是戰(zhàn)斗隊、工作隊,得到當?shù)厝嗣竦膿碜o,有的抬了豬肉、豆面等來感謝。又如第三野戰(zhàn)軍某軍軍部馬車二連炊事員陳茂舉,于1949年8月7日駕車運柴,在臨海大街不慎撞倒鄉(xiāng)民周永方老先生,當即派員送往臺州公立醫(yī)院負責救治。為挽回不良影響,該部除對陳茂舉處分外,還分別在8月10日和12日《臨海電訊》的報眼上登載“道歉啟事”,以加強軍民關系。由于紙張價格昂貴,購買困難,《臨海電訊》每日只出八開兩個版。但遇有重大事件,如全國首屆政協(xié)召開,《臨海電訊》不但刊登了《共同綱領》全文,還在拆版時將原文鉛字按書本格式改排,印成單行小冊子,供干部學習和向社會發(fā)行。又如廣州解放,國民黨政府逃離大陸,電訊社收到電訊后,立即編印“號外”,在臨海大街、碼頭散發(fā)。
出刊后,《臨海電訊》社逐日從廣告、啟事、承?。ㄖ饕怯嬞~冊、稅務單據(jù)、各類發(fā)票和報表等,也有由原單位提供紙張作“來料加工”)等項業(yè)務收入中,購買紙張油墨。報紙訂費每份每月為一斗米價,每月約可收回20多石米價,但須月終收取。報社收齊報費后,連同其他收入,抓緊向職工發(fā)放工資,如有盈余,即購紙墨儲存。若不精打細算,稍有懈怠,就難以為繼。但是,如此克勤克儉,經濟困難的打擊仍接踵而來。由于當時幣值不穩(wěn),物價漲勢兇猛,加上交通不便、國外封鎖、商人惜售等因素,紙張油墨兩項不僅價格益加昂貴,而且供應日趨奇缺,竟至市上完全無貨。恰在這時,原海門《工商報》負責人曹仁賢出于友情,愿將該報一年多前被國民黨勒令??瘯r私收購儲的十數(shù)令新聞紙,按低于市價的標準相讓,支援《臨海電訊》繼續(xù)出版,才解了燃眉之急。
1950年春,臨海直達杭州公路開通,臨海—杭州兩地開始有了每日對開班車,隨著郵政業(yè)務的開展,臨海與各縣也能及時看到《浙江日報》了,《臨海電訊》于1950年1月30日???。
(編輯 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