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又萍
在重慶的記憶中,有這樣一位異鄉(xiāng)人應該被銘記。一百年前,在中國由古老邁向近代的關鍵里程上,他是維新運動的一個火炬手;而重慶,是他維新、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重要舞臺。他,就是宋育仁。
早期改良主義者
甲午曾創(chuàng)驚人之舉
宋育仁(1857-1931),字蕓子,四川富順人。幼年不幸,5歲喪母,11歲喪父。后隨伯父到四川廣漢讀書,17歲考取秀才。1875年,進入當時四川新式的最高學府尊經(jīng)書院學習,為該校的高材生。1885年,宋育仁寫出《周禮十種》,為“托古改制”提供了藍圖,康有為的《新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受到其影響。1886年,宋育仁進京會試中進士,留京在翰林院任職。但當時權勢很盛的翰林院掌控在慈禧太后的黨羽手中,他這個革新思想極重的“狂才”自然不會受到重用,因此郁郁不得志。
中法戰(zhàn)爭中,洋務派新政破產(chǎn),宋育仁對他們所謂的“求強求富”道路產(chǎn)生懷疑并批判,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改良主義政治主張。188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代表作《時務論》,闡述變革主張,倡言向西方學習,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注目。
1894年,宋育仁出任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著意考察西方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積極策劃維新大計。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時,在獲悉清軍平壤潰敗、黃海海戰(zhàn)失利后,宋育仁情急之下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設想,希望能出奇兵反敗為勝。當時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宋育仁暫時代其職務。他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購買英國賣與阿根廷、智利的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托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從菲律賓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謀定后,宋育仁等一面報請朝廷批準,一面又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lián)系,以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時,宋育仁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夾甫士、英國康敵克特銀行經(jīng)理格林密爾等商定:由中國與康敵克特銀行立約借款兩百萬英磅、另戰(zhàn)款一百萬英磅,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jīng)過一系列的努力,其所購艦只備齊了槍彈武器,各級戰(zhàn)斗人員也已經(jīng)募集妥善,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準備交由前北洋水師英籍提督瑯威里率領。
但此時,返職的公使龔照瑗聞知此事,以妄為生事電告清廷。清廷這時已打定了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等人的做法。慈禧也認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在回國途中,宋育仁寫成《借籌記》,詳詳細細地記錄了這件事的經(jīng)過,以表壯志未酬之情。
戰(zhàn)后,清廷打算對宋育仁作進一步處理,但宋育仁這一驚人之舉牽連、涉及的人物太多,有朝廷重臣,還有外國人士,知曉此事的人對他的遭遇更是深表同情,所以,清廷也有所顧慮,沒再深究,只是收繳了他出使時賞賜的二品頂戴,降回四品,回翰林院供職。1895年3月,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國人群情激憤。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推動并組成中國第一個維新改良政治團體“強學會”,宋育仁毅然參加,并任都講,主講“中國自強之學”。
奉旨回川興商辦學
1896年春,宋育仁《呈清理財政折》由翰林院代奏,提出理財四事:開礦、鑄幣、設行、行票,闡述其經(jīng)濟思想與主張。國子監(jiān)祭酒張百熙以宋育仁熟悉外洋工商之學,舉薦他回川辦理商務、礦務。
當年3月,宋育仁奉旨回川,到重慶辦理礦務、商務,積極推動四川的維新運動。抵渝后,他廣泛聯(lián)絡志士,鼓動當局設立商務局,并允許老百姓投資,先后興辦了洋燭、煤油、煤礦、玻璃、白蠟、卷煙、藥材等公司。宋育仁提出興辦公司的目的,就是“保地產(chǎn)、占碼頭、抵制洋貨、挽回利權”;所辦企業(yè)的原則是“不招洋股,不借洋款,不動官款”,“官歸官本,商歸商本,分設官廠商廠,彼此各不相涉”,“官商股分開,各公司自主,商務局不過問”。這些舉措,使四川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有了優(yōu)沃的土壤,一時間,重慶、成都、瀘州等地的民族資本實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梢哉f,重慶城市近代化的形成,宋育仁功不可沒。
宋育仁興辦實業(yè)的同時,還著手創(chuàng)辦宣傳變法維新的報刊。1897年10月,他聯(lián)絡楊道南等在重慶創(chuàng)辦四川第一家報刊《渝報》(旬刊),成為四川報業(yè)第一人?!队鍒蟆烽_宗明義地把“開風氣”載入辦報章程,著力介紹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形勢,披露中國危局,提出改革主張和方案,為國家富強與四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吶喊,成為四川維新運動的重要宣傳工具?!队鍒蟆放c上?!稌r務報》、長沙《湘學報》遙相呼應,還代售滬、湘、澳門等地的維新報刊。
《渝報》是一家民營刊物,宋育仁任總理(即社長),楊道南為協(xié)理,潘清蔭、梅際郇分別為正、副主筆,還有翻譯一人及編纂、繕校、司帳、排字職工若干人??偫硪韵掠行浇o。在初開辦時,即建立了報館規(guī)模。
館址先設渝中區(qū)白象街,后遷來龍巷。該報以士大夫為主要讀者對象,不設專職記者,而在各府州縣委托一人采訪消息,并代為售報。同時,向社會征稿,并轉(zhuǎn)載其他報刊的文章和消息。
《渝報》的特色在于發(fā)表時論文章和譯文,疾呼救亡圖存,鼓吹維新變法,開闊了巴渝人士的視野?!队鍒蟆穭?chuàng)辦欄目五個:首為“諭旨恭錄”及“折奏摘要”,次為“譯文擇錄”,三為“報局新論時務”,四為“中外近聞分錄”,五為“川省、渝城物價表”。
《渝報》的發(fā)行,除報館零售外,在省內(nèi)還設立成都、嘉定、夔州、順慶、資州、綿州、雅州、遂寧、瀘州、酉陽、忠州、涪州、萬縣、梁山等22個代派處,省外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26個代派處,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1898年4月第15期后,《渝報》因宋育仁應聘至成都尊經(jīng)書院而???。但宋育仁賡即在成都創(chuàng)辦的《蜀學報》,實為《渝報》的繼續(xù)。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害,宋育仁也遭罷黜,從四川解職后返回北京,此后便蟄居京城。
辛亥革命后,宋育仁任國史館修纂,后為代館長。1914年,袁世凱鼓吹復辟帝制,宋育仁站在清朝遺老的立場上反袁稱帝,被拘于京師步兵營數(shù)月。在袁氏篡權“勸進”丑劇中,宋育仁“佯狂”斥袁,堅不就范,被押解回籍。
此后十余年,飽經(jīng)滄桑的宋育仁在成都東郊由當局贈與的丘陵坡地(今三圣鄉(xiāng)幸福梅林)建起“東山草堂”與果園、蓮池,自嘲:“憑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山種樹書?!逼鋵?,宋育仁半年居鄉(xiāng),半年居城,進行著文化薪火的執(zhí)著傳遞,他主修的清嘉慶以后惟一一部《四川通志》及家鄉(xiāng)的《富順縣志》,皆為不朽之作。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辭世,葬于東山。
宋育仁的重慶之行,成為了這座城市永遠的記憶。
(作者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楊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