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王亞蘭
兩江環(huán)繞、渝中半島上,重慶市人和街小學“人和教育”的辦學經(jīng)驗和成果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央視少兒頻道、《光明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報道。它是渝中乃至重慶教育的一張名片,也是家長心中向往的好學校。
清晨,當“人之初、性本善,兩條江在身邊……”這首既富有文化韻味又貼近兒童特點的校歌唱響校園時,當人和街小學學子踏入立著篆刻“人和”?;盏男iT時,他們開始了一天的“人和”生活。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教授曾這樣評價:“重慶市人和街小學確立‘人和教育為他們的辦學理念,非常貼切。這是集文化傳統(tǒng)、地理環(huán)境、社會精神于一體的辦學理念?!?/p>
今天,文化建設無疑已成為眾多學校強大而持續(xù)發(fā)展的訴求。但是讓眾多學校困惑的是,文化是一種軟實力,看不見、摸不著,如何才能讓它真正有效地融入到學校建設中。
把時間撥回到21世紀初,細細品讀人和街小學以“人和教育”統(tǒng)領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歷程,相信一定能收獲啟示。
文化是一種尋根的認識:“和衷共濟”凝聚人心,塑造“人和為魂,和諧育人”的“人和教育”思想
2007年5月,渝中區(qū)第一實驗小學(人和街小學更名前校名)大禮堂里教職工新校名投票活動熱火朝天。雖然,2006年底學校已經(jīng)公布了備選校名,但是真到投票的那一天會場依舊炸開了鍋。最后,97%的投票選擇了“人和街小學”,原因是對老校名有感情。與此同時,學校辦學理念“人和教育:人和為魂,和諧育人”確立。
看似事情已經(jīng)有了一個結果。事實上,這只是學校打造“人和教育”的第一步。
為什么要走這一步?還得說起上世紀80年代學校構建的“和諧、活潑”教學模式。經(jīng)過多年的建設,這一模式對于提升辦學質量已取得明顯效果,師生已習慣于在這一模式下按部就班的前進。
如何破解全校教師對于這一模式的固守,學校發(fā)展的源動力又在哪里?
2004年,校長肖方明已經(jīng)在思考這一問題。他清醒地意識到:學校發(fā)展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可持續(xù)的動力,這種動力就是文化。但是文化應從何處挖掘?
在翻閱校史、走訪老一輩教師,做足了調研工作后,肖方明和他的團隊決定從恢復“人和街小學”這一老校名入手,揭開學校建設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的新篇章。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場面。
校名定下來了,如何才能讓“人和教育”這一辦學理念深入全校師生內(nèi)心呢?學校接下來開展了“尋根人和”“人和情”名師講座、學生記者團“探訪人和”等一系列活動。
語文教師楊晶是青年教師“尋根人和”團的成員,他在了解幾十年前學校師生搬運長江河壩鵝卵石建圍墻的歷史后,寫下了《一堵墻的自白書》。如今這堵墻被保存在人和教育博物館,每年開學,它都會向新生講訴“人和師生、和衷共濟”的故事。
鄧宇杰同學參加班級“探訪人和”活動后感言:“我們尋到了人和的根,尋到了人和的情,找到了團結、和諧、甘于奉獻的人和精神?!?/p>
學校第一期“人和講壇”確定主題為“人和情”,特約學校老一輩特級教師金力青和潘大任講訴人和街小學的歷史故事。
“人和為魂,和諧育人”的理念逐漸在師生中生根發(fā)芽。直到2008年,學校才正式更名為人和街小學。但“人和教育”理念的內(nèi)化并沒有停步,反而更加深入到學校教育生活每一天的方方面面。
2006年調入學校的羅偉老師對此深有體會。從初到學校遇到校名大討論到后來成長為思品學科青年教師研究班的班長,她說:“人和街小學是真民主的管理。大到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小到學科教學研究,學校領導都是與教師平等對話,尊重教師的思想獨立。”羅偉所說的正是學校創(chuàng)建的“人和教育”特色管理,它從制度上實現(xiàn)了從層級化向扁平化的轉變。
此外,學校還把“人和教育”有形化于綜合教育實踐活動中,讓“人和魂”與學生同成長。如組織開展“人和形象我設計”“人和經(jīng)典我展示”,評選“人和好班級”“人和好少年”等。確定各年段德育主題,即:一年級,懂規(guī);二年級,知禮;三年級,明責;四年級,能孝;五年級,守誠;六年級,會和。
就這樣,通過“人和教育”VI系統(tǒng)的表征、“人和教育”管理革新、“人和教育”活動化,人和師生“和衷共濟”扛起了“人和教育”的旗幟。
文化是一種資源交互:推開窗、搭建一個平臺,打造“海納百川,敞開胸懷”的“人和教育”場
2013年11月20~21日,人和街小學承辦了全國第二屆和美教育論壇。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清華附小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做了主題發(fā)言。人和街小學在會上交流了《在“人和”文化視野下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聆聽了大會其他發(fā)言,學校教研處主任王蕾意識到未來課程發(fā)展趨勢將是綜合化、彈性化。不斷反思,這就是一名人和教師典型的成長狀態(tài)。
教育者要不斷吸納新思想重構已有的知識體系,以開放的姿態(tài)教書育人,與學生共同拔節(jié)成長。這是“人和教育”打造“海納百川、敞開胸懷”教育場的目的。
這個場里既推崇思想的交流與開放,也提供了如“人和講壇”“人和拜師會”“國際交流”具體途徑。
“人和講壇”于2008年創(chuàng)設,至今已開辦79期。中科院院士徐文耀、《中國教育報》知名記者陶繼新、著名作家曹文軒、楊紅纓等各行各業(yè)的杰出人士都應邀來到講壇分享他們的思想。大家的報告讓人和師生不僅觸摸到學術研究的前沿,也零距離受到謙虛、求真、執(zhí)著等為學品質的熏陶。
學校一年一度的“人和拜師會”于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舉辦,旨在為新教師與骨干教師搭建學習成長的橋梁。
對外漢語專業(yè)畢業(yè)的研究生蔣金綿老師是2011年“人和拜師會”與陳靜老師結對的?;貞浧鹑昵暗哪菆鰞x式,她說讓她對所從事的職業(yè)產(chǎn)生了一種敬畏感。當被問及與師傅陳靜之間的故事時,她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說起她如何從有些怕師傅到依賴師傅,再到自我獨立的過程。她說:“印象最深的是當我極度依賴師傅而上砸了課時,師傅一句‘這節(jié)課你把孩子害了最終敲醒了我?!?
從2009年舉辦“人和拜師會”時寥寥可數(shù)的二三十對,到今天已累計上百對。“人和拜師會”像一臺造血機,把“人和”文化輸出,培養(yǎng)出實施“人和教育”一代代的接班人。
而學校的國際交流則把“海納百川、敞開胸懷”教育場拓展到“以世界為課本”。
學校確立了“人和教育”的辦學理念后,學校的國際交流從校際交往上升到校際合作,并形成制度、步入常態(tài)。交流重點也進入到課堂教學觀摩、教材教法探討、中外文化比較?!叭撕徒逃庇纱肆⒆阌陂_拓教師的國際視野,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少年。
在“人和教育”的境界里,文化的影響演繹成一種資源的交互場,正以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方式迸發(fā)出巨大的力量。
文化是一種課程建設:育“人和特質”的學生,實現(xiàn)“和而不同”的“人和教育”追求
2013級(5)班的一個孩子因患腸粘連做第七次手術,病危時老師和全體同學自發(fā)地去看他并且每人寫了一封信給他,鼓勵他戰(zhàn)勝病魔。晚上,因病痛無法入睡的孩子,不斷要求媽媽念每一個同學的信,小伙伴們的鼓勵給了他巨大的安慰,最終這個孩子竟然奇跡般的痊愈出院了。家長在給學校的感謝信中,飽含深情地寫道:“是師生合力筑成的愛,啟動了他的心臟……”
2010年春節(jié),人和街小學學生陳光潤把在小區(qū)路上拾到的1萬元錢如數(shù)交給保安。如不是失主的“曝光”,這件事沒人知道。陳光潤覺得這只是做了件該做的事。
“人和教育”絕不只見分數(shù)不見人。它培育的學生首先應當有愛心、責任感,正直,知禮節(jié),會交往,這是為人之根本。
但是如何才能將“人和育人”的追求有形化、有效化,學校找到了課程這一載體。
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過程中,學校構建了“人人參與、尊重差異、尋求共識”的“和聲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獲得和諧的、可持續(xù)的健康發(fā)展。在校本課程體系中構建“人和六質”特色課程:即和德:人和六典(懂規(guī)——少先隊儀式,有禮——禮儀隊會,明責——責任心評比,能孝——十歲集體生日,守信——誠信誓師會,會“和”——小學畢業(yè)典禮);和雅:探源二課(人和文化、兩江文化);和?。哼\動四項(游泳、田徑、籃球、舞龍);和美:藝術四技(形體、書法、陶藝、電子琴);此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目的是從音樂、美術的角度,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為未來成為熱愛生活和藝術的人奠定基礎;和融:六大社團(藝術團、運動俱樂部、文學社、英語沙龍、棋牌社、科學研究院)、校園四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和生:五類體驗(生活實踐、校助管理、志愿者活動、職業(yè)體驗、游學交流)。
重慶市十佳少年故事大王汪愛奇說:“人和教育”讓我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生活在人和校園我是幸??鞓返模~出人和校園我是充實自信的。
學校冬泳成員馮彥愷這樣自我評價:自由泳游25米只要13秒。我還會自己補衣服,能幫家里做家務。
徐芝李在體驗“和生”課程中游學美國胡弗小學,擔當了校門值崗的工作,她說:“這讓我明白了責任重于泰山?!?/p>
“人和教育”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帶著他的獨特性走入學校的,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實現(xiàn)“和而不同”,即尊重個體的差異,引導孩子成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少年?!叭撕徒逃笔冀K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魂。
顧明遠先生曾指出:“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是要全校師生用心營造的?!?/p>
重慶市渝中區(qū)人和街小學的“用心”,無疑為“看見”文化打開了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