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豪
沙頭是楠溪江大源、小源通往溫州城區(qū)和永嘉縣城的咽喉之地。在四通八達的公路網(wǎng)尚未形成之前, “咽喉之地”尤顯突出。50年前的楠溪人所熟知的沙頭,不是如今的沙頭鎮(zhèn)所在地高浦村,而是隔江相對的沙頭灘,這里曾經(jīng)經(jīng)歷近百年的那個。可以沾邊于漢字中的“繁華”。
陰晴圓缺形成潮汐的大小。東海潮汐漲漲落落,月盈的日子漲大水潮,月虧時漲小水潮,沙頭以下的楠溪江下游潮漲潮落,大水潮會漲到離太平巖腳不遠的灘頭,小水潮則僅到沙頭灘灘腳“報個到”就回頭了。所以樂清的“劃泥溜”(又稱浪上飛)所載的海鮮、私鹽大都在沙頭灘卸貨出賣,沙頭灘就形成了交易市場。
此外,楠溪江中、上游的數(shù)千只舴艋舟從溪口、巽宅兩條源流載旅客及貨物去溫州,或買賣經(jīng)商,或探親訪友,或求學致仕,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舴艋船兒。小船趁著漲潮從溫州到沙頭,落潮從沙頭到溫州,都得六小時左右。在江面上一掌一掌地劃,到了沙頭也得歇歇力,繼續(xù)上行或下行。所以沙頭灘沿江七八百米,一字排列著大小差異不大的舴艋船。
沙頭灘還有一只渡船過渡到高浦的巖龍頭,鄉(xiāng)間道路可延伸到峙口、綠嶂直到上塘、中塘,還可翻山到永臨,使沙頭的咽喉之地更顯重要。
由于沙頭以下江面漸寬,江水漸深,竹筏從上游運來的原木、用作鐵路枕木的“三六條”、公司段(松木鋸成長短不一的木頭段,供火柴廠作火柴梗使用)和毛竹,只能在此卸下轉(zhuǎn)裝較大噸位船只方可。運到更遠的地方,而沙頭灘附近老百姓擁有的大噸位舴艋船,可運載十多噸貨物的叫作“沙頭航”,承載著從上游來的笨重物資。因此,從現(xiàn)代的話說,當年的沙頭灘也可稱中轉(zhuǎn)埠。
解放前,楠溪的山民極少去過溫州,但對到沙頭乘輪船幾乎都有熱切的向往。去過溫州見過輪船的人,回家描述起“沙頭輪”,真有點像天方夜譚。沙頭灘又是來來往往的人們駐足歇息、等候白天趕路需住宿的地方,還有“城里人”乃至永嘉強,不少中老年拜佛客,慕名到大若巖、太平巖燒香拜佛,也在這里住宿。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沙頭輪船于“民國”之后開通到沙頭灘,此前沙頭灘已搭起了沙頭廠,直至解放后的1956年,輪船埠改為響山上碼道為止,沙頭灘的小繁華經(jīng)歷了將近一百年。
沙頭灘因全部是茅棚廠(廠:露舍、棚屋),所以是以沙頭廠得名的。沙頭廠用松木做梁柱,毛竹條作“椽”,用灘林中的茅葦和稻草編成一扇扇“廠扇”蓋于頂背,連廠門也是竹籬用繩索捆縛在松木柱上的。由于茅葦、稻草編得嚴密,所以在廠里面冬暖夏涼,很適合人的居住。
沙頭廠舊址正處于現(xiàn)在建設(shè)中的沙頭引水工程工地上。東西長約300米,30多個茅棚廠分南北兩排搭成,南排向北,北排朝南,門戶相對,中間一條四米多寬的道路叫做“沙頭銜”。每座茅棚廠100平方米,開設(shè)起飯店、面店、餛飩店、麥餅攤,還兼作客棧。夜晚30多只“桅燈”亮掛在各自廠門前,使沙頭街亮堂堂的,也算是一道風景線。
永嘉農(nóng)村雖然都有大小麥,麥制品也屬主食之一,但像沙頭廠薄得如紙的餛飩皮卻難以品嘗到,因此這里的餛飩生意很不錯。沙頭廠的麥餅更是名氣大,溫州以及市郊區(qū)乃至樂清、永強、梧埏來的生意人和拜佛客,經(jīng)過這里都喜歡帶麥餅回去,讓家人或親友品嘗。有一首順口溜早已四處流傳:
沙頭麥餅噴噴香,我要帶回永嘉強(即永強)。
老人吃了瞇瞇笑,娒兒(小孩)吃了不懶娘。
沙頭街的最西邊原有兩間的南北相對店鋪,一間是賣魚咸的,在大水潮幾天,“劃泥溜”運來的海鮮在灘頭批發(fā)出賣,剩下少量的帶魚、黃魚、海蜇、目魚,就廉價賣給這間魚咸店,咸魚干貨在這里幾乎常年有賣,楠溪山底舴艋船及竹筏放運到這里,也帶點魚咸干貨回當?shù)匦〉赇伭闶邸6}店呢,通常只買幾十斤公鹽(從溫州朔門橫街“鹽行”批發(fā)來的)零售,作為販鹽生意的“引頭”,以應(yīng)付國民黨鹽務(wù)局稽查,證明是合法經(jīng)營罷了。而大量的私鹽,是“劃泥溜”從樂清琯頭、磐石順著甌江潮漲運到沙頭灘,夜間潮平時卸下,由好多挑夫挑往一華里多的潮際地方的偏僻處隱蔽存放,擔鹽客來時偷偷挑走,到遙遠的山區(qū)出賣。永嘉北部、西北部山區(qū)崇山峻嶺中有一條販私鹽通道,沙頭以上的陡門、古廟、花坦,有一批貧窮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完全依靠磨破肩頭肩皮,經(jīng)巽宅、過石染,肩挑食鹽翻山越嶺,一直挑運到一百多華里,到仙居、縉云調(diào)換貨物養(yǎng)家糊口。足見謀生之維艱。
由于沙頭廠距離江流僅十來米,每到夏秋暴雨成災山洪暴發(fā),受災當然難免。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只憑肉眼觀天判斷,常有對臺風暴雨判斷不準確,財物來不及轉(zhuǎn)移而招致重大損失,有時轉(zhuǎn)移了財物,撤離了人畜,但廠蓬被洪水沖走就不可避免了??傊愁^廠“廠”民們,人人都遭受自然災害帶來損失的痛苦。
解放后,國家對森林資源實行保護,竹、木由政府按計劃進行采伐,食鹽也由供銷社經(jīng)營,沙頭輪碼頭于1955年起正式固定于石埠村外的響山上碼道對面,不再駛向沙頭灘了,從此沙頭廠也開始逐漸冷落直至完全撤離。而且當?shù)厝嗣裾畡訂T原系潮際、漁田的村民回村居住,對原籍巖坦、巖頭的人員安置在沙頭灘南岸的高浦村中,從此沙頭廠的蹤跡就不復存在了。
接著,沙頭至巖頭的“沙巖公路”于1957年動工興建,用木炭作燃料的第一輛汽車,用“輪渡”由沙頭輪拖到高浦村渡船頭附近的溪灘邊,五六十名青壯年用繩索有在前拉的,也有在車后推的,好不容易將這輛汽車從輪渡上通過跳板推向溪灘,推上沙頭的起點公路,掀開了永嘉公路運輸史上新的一頁。
責任編輯:黃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