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2014心臟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外科治療更新解讀
王春生
2014年3月3日,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國心臟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發(fā)布了《2014心臟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1]。這是該指南2008年版的更新,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國心臟外科醫(yī)師重視。
本指南的重要更新之一,是將心臟瓣膜病分為A、B、C、D四期,分別是危險期、進展期、無癥狀重度病變期和有癥狀重度病變期(表1),在治療上更加重視早期干預。指南認為,“與其討論瓣膜病終末期的治療(就像心力衰竭終末期),不如了解更多關于瓣膜病進展的信息,并進行全程干預,以期更好地預防和治療并發(fā)癥”。
表1《2014心臟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對心臟瓣膜病的分期
指南還首次引入手術危險評分系統(tǒng)(表2)。該評分系統(tǒng)在美國胸外科醫(yī)師學會評分基礎上增加了3個要素:患者虛弱程度、手術不能改善的主要器官損害和手術操作相關障礙,將患者的手術風險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禁忌。但指南也指出,除評分外,還應強調個體化評估和決策。
表2 《2014心臟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的心臟瓣膜病手術風險評估
指南提出,外科手術和經導管手術均可行主動脈瓣置換,具體選擇何種方法需進行綜合風險評估。對于行主動脈瓣置換術為低?;蛑形5幕颊?,相對于經導管手術,外科手術仍是最佳選擇(A級證據,Ⅰ類推薦)。但對于外科手術禁忌、預期壽命超過12個月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為Ⅰ類推薦;對于外科手術高危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是一種合理的替代方法,為Ⅱa類推薦。對于有癥狀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當經導管手術和外科手術難以權衡時,具體選擇何種方法需通過心內科、心外科、影像科、麻醉科進行綜合風險評估來確定,但目前尚無有力證據支持。此外,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適應證選擇中,指南單獨提到,如合并冠狀動脈三支病變,外科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術同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最佳選擇。
指南首次納入了應用MitraClip系統(tǒng)進行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對于具有明顯心力衰竭癥狀(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Ⅲ或Ⅳ級)、預期壽命較長,但有外科手術禁忌的慢性重度原發(fā)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患者(D期),新指南推薦行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Ⅱb類推薦),對繼發(fā)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則未進行推薦。
對于原發(fā)性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指南強調了二尖瓣修復術優(yōu)于二尖瓣置換術。其中二尖瓣病變局限于后葉者,推薦行二尖瓣修復術(Ⅰ類推薦)。對于孤立性重度原發(fā)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其病變范圍局限(少于后葉的一半)時,除非嘗試二尖瓣成形失敗,否則不推薦二尖瓣置換術(Ⅲ類推薦)。而對于二尖瓣病變位于前葉或包括前后瓣葉者,如果可以成功修復瓣葉也首選二尖瓣修復術(Ⅰ類推薦)。
對于無癥狀的心功能代償(射血分數>60%及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40mm)的慢性重度二尖瓣反流(C1級),在技術水平較高的心臟中心,如果預期手術病死率<1%,殘余反流的可能性<5%,可行二尖瓣修復術(Ⅱa類推薦)。而對風濕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其推薦級別為Ⅱb類。
指南以專門的篇幅對二葉式主動脈瓣的處理進行了論述。其中Ⅰ類推薦包括以下內容。
(1)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評價瓣膜形態(tài)、主動脈瓣狄窄及反流的嚴重程度,以及主動脈竇部和升主動脈的形態(tài)和內徑,以評價其臨床預后并判斷進行治療的時機(Ⅰ類推薦)。
(2)當超聲心動圖不能正確充分顯示主動脈竇部、竇管交界或升主動脈時,建議行主動脈MRI或CT血管造影(Ⅰ類推薦)。
(3)當二葉式主動脈瓣患者的主動脈內徑超過4.0cm,應進行系列超聲心動圖、心臟MRI或CT血管造影隨訪以評價主動脈竇部和升主動脈內徑。當主動脈內徑超過4.5cm時,應該每年評價1次(Ⅰ類推薦)。
(4)當主動脈根部或升主動脈內徑超過5.5cm,應行主動脈竇修復或升主動脈置換術(Ⅰ類推薦)。
(5)當主動脈根部或升主動脈內徑超過5.0 cm,且存在主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主動脈夾層家族史或內徑增大速度≥0.5cm/年),應行主動脈竇修復或升主動脈置換術(Ⅱa類推薦)。
(6)當因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或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行主動脈瓣手術時,如升主動脈內徑超過4.5cm,建議同時行升主動脈置換術。
指南推薦以修正的Duke標準對可疑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進行評價。而對于懷疑瓣周感染但超聲心動圖無法清晰顯示其結構的患者,應行心臟CT檢查。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手術時機應由心內科、心外科、感染科專家組成的多學科團隊進行評價(Ⅰ類推薦)。但以下幾種情況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應在完成足夠療程抗感染治療前盡早手術。
(1)伴有因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癥狀性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Ⅰ類推薦)。
(2)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或其他高耐藥的病原體感染的左心感染性心內膜炎(Ⅰ類推薦)。
(3)感染性心內膜炎伴心臟傳導阻滯、瓣環(huán)或主動脈膿腫、破壞性的穿透性病變(Ⅰ類推薦)。
(4)感染性心內膜炎伴持續(xù)性菌血癥或正確的抗感染治療后發(fā)熱仍持續(xù)5~7d不緩解(Ⅰ類推薦)。
(5)感染性心內膜炎在正確抗感染治療后仍反復發(fā)生栓塞和持續(xù)性贅生物(Ⅱa類推薦)。
(6)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贅生物最大徑>10mm且活動度大時可考慮盡早手術(Ⅱb類推薦)。
關于人工瓣膜選擇機械瓣還是生物瓣,指南推薦如下。
(1)年齡<60歲無抗凝禁忌證的患者行主動脈瓣或二尖瓣置換術,可選擇機械瓣(Ⅱa類推薦)。
(2)年齡>70歲的患者可選擇生物瓣(Ⅱa類推薦)。
(3)年齡60~70歲的患者可選擇生物瓣或機械瓣(Ⅱa類推薦)。
抗凝治療是瓣膜病藥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南關于瓣膜病抗凝治療的推薦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所有接受機械瓣植入的患者均應接受維生素K拮抗劑抗凝治療(無論使用哪種機械瓣)并監(jiān)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INR)(Ⅰ類推薦)。
(2)二尖瓣狹窄合并心房顫動(包括陣發(fā)性、持續(xù)性、永久性心房顫動)、既往栓塞史、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均應接受維生素K拮抗劑或肝素抗凝治療(Ⅰ類推薦)。
(3)機械主動脈瓣置換術后患者,如無其他栓塞事件的危險因素,建議抗凝治療INR達到2.5,但如有其他栓塞事件的危險因素(如心房顫動、既往栓塞史、左心室功能不全、高凝狀態(tài))或使用傳統(tǒng)類型機械瓣(如籠球瓣),建議INR達到3.0(Ⅰ類推薦)。對于機械二尖瓣置換術后患者,建議INR達到3.0(Ⅰ類推薦)。生物二尖瓣置換術或二尖瓣修復術患者在術后前3個月內也建議接受維生素K拮抗劑抗凝治療,并使INR達到2.5(Ⅱa類推薦)。
(4)接受機械瓣植入的患者除了應接受維生素K拮抗劑抗凝外,還建議加用阿司匹林75~100mg/d(I類推薦)。接受生物瓣植入的患者建議單獨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d(Ⅱa類推薦)。
(5)接受機械瓣植入的患者在妊娠時如充分知曉華法林治療的利弊,可以在中孕期和晚孕期接受華法林治療,每天劑量≤5mg(Ⅱa類推薦)。
隨著瓣膜病的介入治療由傳統(tǒng)的二尖瓣球囊成形術發(fā)展為經皮主動脈瓣植入術、經皮二尖瓣修復術等新型瓣膜介入術,瓣膜病的手術適應證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新的指南強調了學科間的合作,推薦由心臟瓣膜團隊進行患者治療策略的選擇。
心臟瓣膜團隊包括心外科醫(yī)師、心內科醫(yī)師、瓣膜介入醫(yī)師、心血管影像專科醫(yī)師、麻醉科醫(yī)師及護士等專業(yè)人員。經導管介入和外科介入應在操作量大、經風險校正后病死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治療質量不斷改善、持續(xù)收集和分析患者數據以改善療效的高級心臟瓣膜病中心進行。瓣膜病的治療方法應該由團隊人員一起討論、選擇最優(yōu)的干預手段;包括:無癥狀重度瓣膜病變患者是否需要手術處理、患者采取哪種外科策略(瓣膜置換或瓣膜修補)更受益、采取介入手術還是外科手術等。
[1]Nishimura R A,Otto C M,Bonow R O,et al.2014 AHA/ACC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Cuidelines[EB/OL].J Am Coll Cardiol,(2014-03-03)[2014-04-02].http://conlenL 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1854230&esultClick=3.
(本文轉載自《中華外科雜志》2014年10月第52卷第10期)
10.3760/cam.j.issn.0529-5815.2014.10.002
200032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外科E-mail:cswang@medmai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