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成 武
(鄭州成功財經(jīng)學(xué)院 文法系, 河南 鞏義 451200)
杜甫具有濃郁的鄉(xiāng)人情結(jié)。他一生交往的有名姓可考的人數(shù)以百計,其中感情最深的就是他的幾個鄉(xiāng)人:韋濟、鄭虔和房琯。他向這些老鄉(xiāng)坦誠傾訴心曲,拋棄個人政治前途為他們主持公道,甚至不惜生命與朝廷抗爭,為他們鳴冤叫屈。
先說韋濟。據(jù)《舊唐書》卷八十八記載,韋濟是“鄭州陽武人”[1]2861。陽武即今河南原陽縣,屬于河南新鄉(xiāng)地區(qū),與杜甫出生地鞏縣相距不遠。這個人曾做過河南尹,相當(dāng)于今天的直轄市市長,后來又晉升為尚書左丞,是個高品級的官員。他對年輕的杜甫很看重,經(jīng)常向人打聽杜甫的情況,還每每在百僚聚會的場合吟誦杜甫的清新詩句,為杜甫張揚詩名。杜甫當(dāng)時正在長安做進入仕途的準備,長時期沒有進展,對這位老鄉(xiāng)備加感激,寫了三首詩表達心情。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詩中,他向老鄉(xiāng)傾訴困居之苦:“江湖漂短褐,霜雪滿飛蓬。牢落乾坤大,周流道術(shù)空?!闭f自己身穿粗衣,漂泊江湖;滿頭白發(fā),如霜似雪。乾坤之大,卻無寄身之所;周游萬里,竟然一事無成。將個人的苦情坦誠相告,這是請求老鄉(xiāng)施加援手,拔久困之泥途。韋濟晉升尚書左丞以后,杜甫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長詩,具體陳述個人的文學(xué)才干、政治理想和生活困境,稱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揚雄是漢代大辭賦家,曹植是三國魏著名詩人,李邕是當(dāng)時的大文豪,王翰是詩壇勁旅??陀^地說,杜甫沒有夸飾自己,但這樣的言辭是不便對一般人說的,可以看出杜甫確實是把韋濟作為鄉(xiāng)親來傾訴衷腸的。詩中訴說自己的平生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即通過自己的輔佐,讓君王之圣明超過堯舜,讓社會的風(fēng)俗歸于淳樸。這志向夠遠大,也很具體,很全面,對上對下都想到了。杜甫一生所作詩篇的思想主旨就是這樣的,他講的是心里話。有如此遠大理想,而命運之神似乎在捉弄他,他過的竟是乞丐般的生活:“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彼M相l(xiāng)給予提攜,還說如果幫不上忙,就要離開長安、隱居山林了:“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顯然,這是在發(fā)牢騷,而這種牢騷話,也只能對老鄉(xiāng)發(fā),跟一般人是發(fā)不著的。在《贈韋左丞丈濟》詩中他再次請求韋濟,稱自己是“老驥思千里,饑鷹待一呼”,痛切之情,溢于言表。如此長吁短嘆,汪汪淚眼,正好說明他心中固有的鄉(xiāng)人情結(jié)。
再說房琯。《舊唐書》卷一百十一記載,房琯是“河南人”[1]3320?!缎绿茣肪硪蝗耪f他是“河南河南人”[2]4625。今人陳冠明《房琯行年考》:“房琯籍貫,舊傳謂‘河南人’,此為府名;新傳謂‘河南河南人’,后一‘河南’為縣名。考拓本陳修古《唐故鄉(xiāng)貢進士潁川陳君墓志》云:‘君房氏之出也。外曾叔祖相國贈太尉琯,外曾祖刑部郎中琨,外祖漢州司馬式雍。松槚在緱氏縣北原?!湃松鷦t還鄉(xiāng),是為桑梓;死則歸葬,是為松槚。房琯既歸葬于‘緱氏縣北原’,可知是緱氏縣人?!盵3]考據(jù)詳實。緱氏縣今為偃師市緱氏鎮(zhèn),距鞏義很近,可以說杜甫與房琯是同鄉(xiāng)。對于這位同鄉(xiāng),杜甫曾干過一件舍生忘死、驚動朝野的大事,說來令人驚心動魄。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造反;第二年五月,叛軍進攻潼關(guān),唐玄宗帶領(lǐng)近臣棄城出逃,奔向成都避難;七月,他的兒子李亨在沒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在靈武(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偷偷即位,這就是唐肅宗。就在此時,逃入蜀地的玄宗召集扈從群臣,商議如何抵抗叛軍。會上,房琯提出由各位王子分頭抵抗叛軍的策略,把指揮權(quán)仍放在玄宗手里,他的策略被玄宗采納。但是這個策略等于否定了肅宗即位。實際上,身在蜀地的玄宗君臣并不知道肅宗即位的消息。肅宗即位一個月后,派出的使臣才到達成都。玄宗看到木已成舟,只好承認既定事實,并派遣房琯、嚴武等人,捧著傳國玉璽前往靈武,輔佐肅宗,肅宗任命房琯為宰相。兒子已經(jīng)即位,老爹還在主持開會,這事本來是個誤會,過去也就過去了??墒怯袀€叫賀蘭進明的人把會上的情況密報給肅宗,而肅宗心胸狹隘,把房琯看成異己分子,處心積慮要罷免他。
那么杜甫怎么攪到房琯事件中來了呢?這與他擔(dān)任左拾遺的職務(wù)有關(guān)。在唐代,拾遺、補闕這類官職的職責(zé)是專門向皇帝提批評意見的,對于皇帝的過失,“小則上封,大則廷諍”。拾遺的官階是從八品上,品級雖說不高,卻因是皇帝的近臣而往往得到升遷,唐代有許多臺省大員都曾任過這種官職。杜甫擔(dān)任這個官職沒有幾天,就遇到了肅宗罷免房琯這一政治事件。當(dāng)時肅宗一門心思地找茬罷免房琯,后來終于找到了:房琯的門客、一個叫董庭蘭的琴師接受了賄賂。按道理說,門客受賄,與主無干。可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無限上綱之后,就成了罷免的理由。杜甫認為房琯有大臣器識,“罪細不宜免大臣”,堅決反對肅宗的做法,抗爭的言辭十分激烈,結(jié)果觸怒了肅宗。肅宗命“三司”(唐代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合稱三司)審查他,一時間陰云慘淡,殺氣昏昏,杜甫面臨著生命之憂。幸好辦案的人員能夠秉公行事,結(jié)論為:抗爭的言辭雖說過于狂妄,但不失諫官的職責(zé)。杜甫保全了生命,而且官復(fù)原職。按照有關(guān)規(guī)定,杜甫應(yīng)該向皇帝謝恩,令人驚訝的是,杜甫在《謝表》中仍然堅持他的觀點。從此,肅宗看杜甫有如芒刺在眼,幾個月后就把他貶謫到華州去了。
作為皇帝的近臣,如果迎合了“圣意”就會快速升遷,杜甫并非不知道這種官場潛規(guī)則??墒?,心懷正義而且鄉(xiāng)情濃厚的他不愿違心趨奉,寧可面臨不測,遭遇斧鉞之禍也要為老鄉(xiāng)申訴冤情,此時,個人的仕途進退、功名利祿、身家性命完全置于腦后了。后人論及此事,認為杜甫有俠義心腸。宋代蘇轍說:“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盵4]說李白不具備這種品格,因此趕不上杜甫。明代學(xué)者盧世潅更認為杜甫是“千古大俠,司馬遷之后一人”,理由是司馬遷“為救李陵而下腐刑,子美為救房琯幾陷不測”[5]。稱杜甫為“千古大俠”并非過譽之論,杜甫的確具有俠肝義膽。在唐代,俠文化是僅次于儒、道、釋的第四種文化,任俠意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世人心中。李白說“縱死俠骨香”,王維也說“縱死猶聞俠骨香”,行俠復(fù)仇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認知面。杜甫顯然是接受了俠文化的影響,他的家族也出現(xiàn)了幾個復(fù)仇的義士,如他的叔叔杜并,就是為了給蒙冤父親報仇而刺殺仇人,明知身死而義無返顧的。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杜甫這種行為也與他的老鄉(xiāng)情結(jié)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房琯遭到貶謫,死在閬州,當(dāng)時杜甫也在川北漂泊,聞到噩耗,前往吊唁,作《祭故相國清河房公文》,對房琯一生匡救國家之功給予贊揚,對自己當(dāng)時未能成功救助做了自責(zé)。其中有這樣四句:“先帝松柏,故鄉(xiāng)枌梓。靈之忠孝,氣則依倚?!盵6]918枌梓是桂木的泛稱,桂樹有異香,古人常以“蘭桂”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賢人。這里說故鄉(xiāng)的桂木心向先帝的陵墓,用以表述鄉(xiāng)人房琯對玄宗的忠孝之心。這里的“故鄉(xiāng)”二字值得品味,房琯是洛陽人,杜甫也是在洛陽長大,強調(diào)房琯是“故鄉(xiāng)”人,表達了自己作為房琯鄉(xiāng)人的自榮,也可以看出杜甫心中的鄉(xiāng)人情結(jié)。
再說鄭虔。據(jù)《新唐書》卷二百二記載,鄭虔是“鄭州滎陽人”[2]5766。滎陽與鞏縣相鄰。杜甫與鄭虔私交甚密,一生為鄭虔寫的詩多達九題十八首,是友人中贈詩最多的,且感情深厚真摯,絕無作態(tài)套語。早年在長安困居,二人就已“忘形到爾汝”,“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fù)疑”(《醉時歌》),他還為鄭虔多才而被冷遇表示不平:“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醉時歌》)。其后,鄭虔遭貶死在臺州,杜甫在成都得知,作詩痛悼:“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對于鄭虔被朝廷遠貶,杜甫始終認為是冤枉的,一直在為他鳴冤叫屈。他認為鄭虔是個像蘇武一樣正直的人,并沒有投降變節(jié):“燃臍郿塢敗,握節(jié)漢臣回”(《鄭駙馬臺池喜遇鄭廣文同飲》),認為鄭虔被貶是“碩儒”“銜冤”(《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可憐此翁懷直道,也沾新國用輕刑”(《題鄭十八著作故居》),心懷直道,竟也遭貶,故嘆其可憐。
鄭虔究竟是怎么遭貶的?這需要對鄭虔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xiàn)做一番考察。《新唐書·鄭虔傳》載:“祿山反,遣張通儒劫百官置東都,偽授虔水部郎中,因稱風(fēng)緩,求攝市令,潛以密章達靈武。[2]5766若說鄭虔有意降賊,他何必不接受水部郎中這個官職?若說他無意降賊,為何又求作攝市令?筆者以為《新唐書》本傳“求攝市令,潛以密章達靈武”這兩句話,值得深思。這兩句話是手段與目的的關(guān)系。鄭虔在叛軍營中,把觀察到的敵軍情況寫成了“密章”,這件事杜甫在詩中也有反映,所謂“慘淡閟《陰符》”(《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jiān)》)即是?!蛾幏肥枪糯鴷?,這里借指鄭虔所寫的軍事情報?!伴s”,是秘密書寫的意思;“慘淡”,是說鄭虔寫此情報時的艱危。鄭虔寫“密章”是要把敵情報告給肅宗政府,當(dāng)時肅宗政府在靈武,與洛陽相距遙遠,如何送到是個大問題,他必須考慮如何才能找到一個能送“密章”的人,這種人必須有公開出入敵營洛陽的身份,而且不受叛軍的嚴厲檢查。在當(dāng)時來說,商人無疑是最佳人選,他們來洛陽買賣貨物,在大小車輛中藏個“密章”是很容易的。于是,就有一個如何與商人自然接觸的問題,當(dāng)個“水部郎中”則顯然沒有職務(wù)之便,與商人接觸多了,自然會讓敵人懷疑。而“攝市令”這個職務(wù),干起這種事來則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皵z市令”即代理市令,市令是掌管市場交易的官職。《新唐書·百官志四》:“市令一人,從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盵2]1315這個官職的品級雖說很低,但在商人面前卻是大拿。鄭虔既可以利用職務(wù)之便與商人們頻繁接觸,物色傳送“密件”的人選,又可以利用職權(quán),給商人一些好處,令其保守秘密,把情報送到靈武。所以,《新唐書》本傳所云“求攝市令,潛以密章達靈武”,實際上道出了鄭虔求此官職的目的。由此看來,鄭虔是為了方便間諜活動而求官,他雖未經(jīng)唐政府的正式派遣(當(dāng)時戰(zhàn)局混亂,也無從派遣),卻在實際上做著諜報工作。不論他的情報價值高低,他的愛國之情是不容懷疑的。就當(dāng)時的處境來說,他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須在敵人那里取得一個合法的身份,這是古今中外做諜報工作的常識,無須贅述。但是,昏庸的肅宗政府卻只看現(xiàn)象,不問實質(zhì),把他也給遠貶了,這實在冤枉。對于老鄉(xiāng)的冤情,杜甫曾先后寫過四首詩予以申辯,第一首是得知鄭虔倉促上路之后寫的,第二首是在幾個月后去長安城南的鄭莊憑吊鄭虔故居時寫的,第三首是客居秦州時寫的,第四首是客居成都草堂時聞知鄭虔去世寫的,悲憤之情纏繞一生,申辯冤情死而后已。詩中曾用“白發(fā)千莖雪,丹心一寸灰”的鮮明筆墨為鄭虔畫像,凸現(xiàn)出白發(fā)老臣不但遭遇亂世而且遭遇昏君的不幸身世,同時也凸現(xiàn)出杜甫那根深蒂固的老鄉(xiāng)情結(jié),他敢于堅持同朝廷大唱反調(diào),完全不計個人得失。
杜甫之所以具有如此濃厚的鄉(xiāng)人情結(jié),與他所受河洛文化精神的陶冶有直接關(guān)系。杜甫的出生地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是河洛文明的發(fā)祥地,城北10里就是洛水匯入黃河之處,是“河圖”“洛書”出現(xiàn)之地。傳說遠祖伏羲氏登臨河邊土臺,觀看清洛與濁河二水交匯所形成的回流而后畫出太極圖。河洛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產(chǎn)床,其文化精神要素是和合思想、崇文重禮、愛國精神、本根情結(jié)等。從杜甫一生的行跡、所作的詩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河洛文化精神的接受和發(fā)揚。河洛文化精神之一的“本根情結(jié)”,是指人們對生身之地的依戀,體現(xiàn)為“葉落歸根”的歸宿意識,以及“尋根問祖”的本根意識,包括對鄉(xiāng)人的友愛、救助、匡護。杜甫對其鄉(xiāng)人韋濟、房琯、鄭虔投入如此深情,不計個人得失甚至安危,正是河洛文化“本根情結(jié)”的反映。
[1]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陳冠明.房琯行年考[J].杜甫研究學(xué)刊,1998,(1).
[4] 蘇轍.蘇欒城集(三集),卷八,四部叢刊本.
[5] 盧世潅.杜詩胥鈔,崇禎四年刻印.
[6] 韓成武,等.點校杜工部詩集輯注[M].保定: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