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坤赤,張煒煒
(齊魯師范學院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 葬送”的究竟是什么?
——話劇《茶館》主題新探
叢坤赤,張煒煒
(齊魯師范學院 文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長期以來學界多從政治角度解讀老舍提出的“葬送”說,并由此形成了“反描法”、“側面透露法”等重要觀點。其實對于“葬送”說,不僅可以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角度強調新舊社會的對比,或者生活對革命歷史的折射,也可以從人性、文化角度進行探究和審視。在《茶館》中,老舍通過三個時代被逐步“葬送”的過程,展示了人性的善與惡,追悼了日漸逝去的文化風習。
《茶館》;人性;傳統(tǒng)文化
圍繞“葬送三個時代”這一核心,學界對于《茶館》的解讀往往有這樣幾種主要觀點:首先是“反描法”,即強調“葬送”背后的反襯與對比,認為《茶館》是通過埋葬舊時代以歌頌新時代,“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作者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盵1]另外就是“側面透露法”,即“通過‘茶館’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落,表現(xiàn)了五十年來中國歷史的變遷”,說明作者是要以小見大,以民間敘事模式獲得與時代“共名”的契合。[2]這兩種解讀都使人產生疑問。首先,為什么作品越寫越沉悶,既然其結局沒有一點亮色,那么反襯之說從何談起呢?其次,那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真的只是作為“側面”而出現(xiàn)的嗎?作者在茶館變遷的民間敘事中流露出來的情感真的能與時代話語相契合嗎?本文力圖從全新的角度直面“葬送”二字,以求能夠更好地探究這部劇作的深層內涵,從而深切感受其經久的藝術魅力。
在《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中,老舍提到了“葬送”說。他說:“有人認為此劇的故事性不強,并且建議:用康順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參加革命為主,去發(fā)展劇情,可能比我寫的更像戲劇,我感謝這種建議,可是不能采用,因為那么一來,我的葬送三個時代的目的就難達到了?!盵3]759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老舍之所以寫三個時代的被“葬送”,其目的并不在于表現(xiàn)革命力量的摧枯拉朽,而是有著更為深層的目的,那么這一深層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老舍沒有明說,卻值得細細探究。
《茶館》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征之一就是它采用了“以人物帶動故事”的結構方式?!恫桊^》不像《雷雨》那樣以戲劇沖突見長,而是通過人物性格及其命運遭際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重在寫人而非寫事。《茶館》的這種“人像展覽式”的結構藝術無疑為“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戲劇創(chuàng)作開拓了新的空間,而且也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結構方式呢?筆者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老舍終于擺脫了建國以后一直嚴格遵循的緊扣時代脈搏的創(chuàng)作動機,而又重新找回了建國前對“國民性”進行深入探討與審視的創(chuàng)作動機。“老舍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在于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他第一個把‘鄉(xiāng)土’中國社會現(xiàn)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xiàn)出來并獲得了巨大成功。”[4]然而非??上У氖沁@一創(chuàng)作特點在建國后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從老舍的作品中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對政策形勢的圖解謳歌。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在《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中,老舍又開始努力擺脫外來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重新選擇了自己所擅長的鋪寫世間百態(tài)、解剖人性倫理的創(chuàng)作視角,主體意識逐漸凸顯。在《茶館》中,主人公王利發(fā)的性格可以說和《離婚》中的張大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爺?shù)纫幻}相承。如果說張大哥一生的“事業(yè)”就是努力調和各種矛盾,讓大家“湊合”著過日子,是鄭重其事地敷衍,那么王利發(fā)就是見誰都說好話,誰也不得罪,是挖空心思地敷衍。另外他的“莫談國事”、恭順地向便衣按月上交那點“意思”,不是和祁老太爺用破缸堵門防范日本兵,“和藹”地領受“訓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他們都是“善良”到了逆來順受、茍且偷安的地步??梢哉f,正是王利發(fā)身上所背負的老中國兒女們保守茍安的庸人哲學,加速了他在動蕩不居的社會變革中破產的悲劇命運,使其成為欲順應天命而不得的可憐的殉葬品,最終隨同那些黑暗的時代一起被葬送。
與王利發(fā)的悲劇命運主要顯示出保守敷衍的“國民性弱點”相比,秦二爺和常四爺?shù)谋瘎∶\所顯示出的好人遭難、壞人得勢的社會黑暗更加讓人觸目驚心。該劇的藝術結構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主要人物自壯到老,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3]758這一結構特點曾經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有人認為“幾個人物都世襲傳代,也覺得不好。有一個兩個還可以,相面的、說媒拉纖的、打手、特務都是世襲的,就未免嫌多了”。[5]另外,這一結構“與當時流行的‘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是賊兒混蛋’之類的論調十分一致”[6],實在不能不讓人感到是一種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缺憾。然而通過文本細讀,筆者卻發(fā)現(xiàn)這一結構安排實在是大有深意。作品中最具有父子相承特點的是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和二強子等幾位,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常四爺與秦二爺。單從戲劇結構看,兩組人物的戲份相差無幾,所以簡單地以重要、次要區(qū)分未必合理,筆者認為這兩組人物的真正區(qū)別在于他們人性的善惡之分。常四爺與秦二爺不畏強暴、奮發(fā)圖強,他們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人格力量的代表,可是卻一輩子單打獨斗、孤苦無依,正面的能量無法繼續(xù)傳遞下去。劉麻子等人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可以說無惡不作。但是就像小尼姑詛咒阿Q“斷子絕孫”,“精神勝利法”卻連綿不絕一樣,偏偏這些人品極壞的人,不但子承父業(yè)而且兒子比老子更壞,同時也比老子混得更好,甚至是飛黃騰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王利發(fā)其實也是子承父業(yè),他的兒子王大栓也繼承了父業(yè)繼續(xù)經營茶館,可是這對父子的承續(xù)感并不是很強,王大栓并非“小王利發(fā)”,為什么?因為那是一個美好善良無路可走、卑劣丑惡卻橫行無阻的“邪年頭”。與“小劉麻子”要開“托拉斯”,“小唐鐵嘴”成了唐天師不同,曾經生意興隆的裕泰茶館卻日益蕭條、逐漸破敗下去,王大栓已經無父業(yè)可承!
在文化批判視野中對人性以及人倫關系進行探討,正是老舍曾經最為擅長的創(chuàng)作視角。建國初期,他曾經為了配合革命宣傳,刻意制造尖銳的階級矛盾來證明革命活動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可是卻并不成功。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3]758,所以這一次,他力求擺脫政治視角的束縛,重新回到對人性本身的關注?!霸崴汀彼貜娬{的并非是政治性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迭,而是個體生命在時代變遷中的生存狀態(tài)和由此展現(xiàn)的人性善惡。老舍通過中國老百姓在頻繁的政權更替中所承受的命運起伏,來審視、探討人性美丑,并抒發(fā)自己對這種美好生命苦苦掙扎、丑惡生命卻如魚得水的人類生存窘境的深深憂慮、焦灼與痛恨。早在革命的力量到來之前,這三個時代已經自個兒先從骨子里壞了、爛了、潰敗了,所以真正葬送它們的不是政治性的革命力量,而是它們自己對人性的侮辱與損害,是典型的多行不義必自斃。所以筆者認為,作品描寫這三個時代的意圖與其說是用“反描法”映照出新時代的美好,不如說是用“渲染法”描繪出這三個時代愈演愈烈地對人性進行扭曲與踐踏的腐朽與黑暗。
幾乎是被大家所公認的,在《茶館》的三幕戲中,第一幕是最出彩、最成功的。在第一幕里,作者調動了豐富的生活資源和深沉的感情積淀,用濃彩重抹描繪出一幅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憑借天才的藝術功力將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鮮活生動地呈現(xiàn)在多以矛盾沖突見長,時間、空間都極其有限的話劇舞臺上。
作為歷朝古都,北京有一種帝王皇城所特有的從容穩(wěn)健、雍容大度,北京文化也是特別的豐富寬厚且又深廣雄渾,有一種天然渾成的親和力與包容力,而茶館正是這種包納、融匯型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作為海納百川的社會窗口,茶館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自由地溝通交流、聊天閑扯。從熙熙攘攘、高朋滿座的熱鬧喧囂到裊裊彌散、香氣盈懷的茶飲小吃,老舍運用縱橫自如的鋪排功夫,左右穿插,將看似散漫無序的片斷場景連綴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生活畫卷。我們從中既可以領略到老舍收放自如的大手筆,又可以感受到老北京所特有的華貴優(yōu)雅的文化氛圍和閑淡舒適的生活情調。三教九流匯聚一堂,熱鬧非凡而又相安無事。解決糾紛當然可以,遛鳥唱戲自然也行,紛繁喧鬧中顯示出生活本身的豐富與鮮活、沉穩(wěn)與厚重,而這種對以茶館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描繪也正是《茶館》第一幕的魅力所在。老舍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對北京的點點滴滴無不親切熟悉。北京不僅是老舍的生命家園,更是他的精神沃土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曾說:“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的描畫它。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盵7]在老舍的心目中,北京的每一條胡同、每一座院落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承載,它們不僅僅是一景一物,一城一池,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風習,承載著老舍對北京深沉摯誠的愛慕依戀和豐富濃厚的文化情懷。
對于北京,老舍并不僅僅是一味地熱愛、謳歌和贊美,他也會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場上對以滿族文化為代表的北京市民文化的精神本質進行審視與思考,茶館的興衰榮辱所呈現(xiàn)的正是老舍與一座城市的血肉相連和對一種文化的感懷興嘆。劇中第一幕的生意興隆、祥和安泰背后卻是危機四伏、丑惡骯臟。朋友們聚首是為了解決由一只鴿子引起的爭端,費心勞神促成的生意竟然是把大姑娘賣進宮里給太監(jiān)做玩物,表面的車水馬龍卻掩蓋不住內里的空虛無聊、腐敗墮落,真真是“內囊已經盡上來了”。在第二幕里,雖然依然頂著“老裕泰”的名號,可是經過改制的茶館早已經面目全非,于是老舍把第二幕的時間安排在改制之后正式營業(yè)的頭一天,風味全無的“茶館”不開張也罷!劇本的第三幕則直接描寫了茶館倒閉的最后一天。在這一天里,評書藝人和能夠置辦一二百桌滿漢全席的廚師齊聚茶館,為那些曾經讓他們引以為自豪的玩藝兒行將失傳而黯然神傷,他們的出現(xiàn)無疑使劇作的傷悼氣息倏然加重。結尾處三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更是干脆自己為自己撒起了紙錢,在老人們嘶啞的喊喪聲里,不僅有作者對個體生命無路可走的悲憫,更有他對整個民族衰落頹敗的痛心和對一種文化逐漸消亡的哀悼。顯然,《茶館》這部劇作的敘述格調是越來越消沉的,它那沒有亮色的結局實在難以與那個時代的“共名”相契合,而其重要意義也恰恰就在于老舍除了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描摹贊嘆以外,還用深具現(xiàn)代意識的眼光對這種文化進行了反思與批判。
滿清入關二百多年,獨特的社會地位使?jié)M族上層子弟衣食無憂卻又百無聊賴,于是他們在悠久的漢族古代文化風尚的感召下,逐漸養(yǎng)成以吹拉彈唱、養(yǎng)鳥喂魚來填充自己空虛的精神世界的習慣,而下層窮苦旗人也同樣需要通過追求生活趣味來調節(jié)八旗制度管束下的沉悶生活。于是這個民族原來的驍勇善戰(zhàn)之氣逐漸退化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奢靡柔弱的藝術志好。他們喜歡“從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與刺激。他們在蛐蛐罐子、鴿鈴、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象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又有點糊涂的夢……(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具一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里”[8]。松二爺就是這樣一個將生命沉淪在窮講究的死水中而完全不能自拔的人。即使自己已經窮困潦倒,仍要提著鳥籠泡茶館,追求生活的雅致和精巧。一句“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9]285使他成為一種老熟的完全喪失了生機與活力的文化的代表。而信洋教、吃洋飯的馬五爺仰仗洋人的鼻息討生活,卻在同胞面前耍盡威風,他無疑是萎頓的失去了自信力的文化的生動代表。面對這些萎靡、污濁的靈魂,老舍忍不住借常四爺之口大喊一聲“大清國要完”,而他理性思考的現(xiàn)代意識和對傳統(tǒng)文化反省批判的精神力量也由此充分顯示出來。
裕泰茶館作為老舍精心勾畫出的一個文學夢,承載著作者對一種已經被“葬送”的文化的無盡緬懷。從劇本開始撲面而來的繁華熱鬧,到劇本結束余音繞梁的喊喪追悼,《茶館》深深吸引我們,讓我們震撼不已的正是老舍用一腔深情描繪出的豐富多彩的老北京風俗畫,以及他眼睜睜地看著老北京文化逐漸逝去而又無可奈何的愛與恨、傷與痛。不管是繁華美好讓人渴慕,還是萎靡墮落引人反思,其實一切都早已成為過眼云煙。劇作開篇第一句“這種大茶館現(xiàn)在已經不見了”,[9]264無疑為整出劇目定下了濃重的悼亡調子。然后作者在長達50年的歷史跨度中,通過七十多位人物的興衰變遷,一唱三嘆地寫出以茶館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的日漸凋零。舞臺上的熱鬧紅火,正與現(xiàn)實生活中“北京城內的大茶館已先后相繼關了門”[9]278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結尾處三位老人的叫喊哭喪,不僅是他們對個體生命慘遭踐踏的痛撫哀憐,更是作者面對日益衰亡的傳統(tǒng)文化而吟詠的一曲無盡挽歌。這挽歌將“夢”與“真”融匯在一起,既帶有濃郁的懷舊痛惜情緒,又具有鮮明的文化批判傾向,真真是話劇舞臺上的一曲“絕唱”。所以筆者認為,這部劇的真正價值不在于作者通過茶館的興衰來透露某些時代消息,而在于作者通過描繪那些帶有鮮明時代色彩的習俗風尚來呈現(xiàn)以茶館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的豐富與厚重,并由此對日益衰落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刻而沉痛的反省與批判,以及直抒因這些文化風俗在時代變遷中逐漸被歷史遺棄而引發(fā)的哀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茶館》最為重要的思想主題就是要寫出三個時代理應被葬送的黑暗與骯臟,寫出對日漸衰亡的傳統(tǒng)文化的追悼和痛惜。通過描摹踐踏、扭曲人性的黑暗而寫出人性的善良與邪惡、堅強與脆弱;通過描繪從豐厚鮮活到日益衰落的傳統(tǒng)文化而寫出對美好事物的贊嘆與追憶,這種擺脫了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在“配合不上”中呈現(xiàn)出的主體意識才是《茶館》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如果非要把“黑暗”提升到以黑襯紅,把文化推置到以小見大,那是用社會學闡釋原則去框范《茶館》,似乎有些買櫝還珠之嫌了。
[1]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68.
[2]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83.
[3] 老舍.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M]//老舍全集(17).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7.
[5] 老舍.座談老舍的茶館[M]//老舍的話劇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397.
[6] 李光慶.從《茶館》看老舍1950年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7] 老舍.三年寫作自述[M]//老舍全集(17).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273.
[8] 老舍.正紅旗下[M]//老舍全集(8).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462.
[9] 老舍.茶館[M]//老舍全集(1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畢光明)
ATalkonNewThemesinTeahouse
CONG Kun-chi, ZHANG Wei-we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QiluNormal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interpreted the concept of “ruin” proposed by Lao Sh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thus having formed such views as the “anti-depiction approach” and “the lateral revelation method”, etc. As regards the concept of “ruin”, not only a contrast can be made of old and new society in terms of social ideology or a reflection of life on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alyzed but also an exploration and a survey can be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and culture. InTeahouse, Lao She has demonstrated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ity and paid the last tribute to the passing cultural customs via the process of gradual “ruin” of three eras.
Teahouse;humanity; traditional culture
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多元文化語境中的五、六十年代文學教學”(項目編號:2013GG069)
2014-07-02
叢坤赤(1973-),女,山東平度人,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張煒煒(1977-),女,山東肥城人,齊魯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I207.3
A
1674-5310(2014)-08-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