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靖
林語堂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和語言學家,現(xiàn)代文學大師,也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他一生著作頗豐,其譯作和外語創(chuàng)作多于母語創(chuàng)作;漢譯英作品超過英譯漢的作品,因此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榜首長達52周,曾被譯成十幾國語言,在歐美掀起了“林語堂熱”。193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讓他躋身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
一
從30年代末,日本就開始翻譯、出版林語堂的著作,到20世紀末,林氏著作的日文翻譯本已超過26種。隨著林語堂在國際文壇上的崛起,國內外對于林語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和熱情。但林語堂還曾將中國名著《紅樓夢》翻譯成英文出版,后來又有多種日文譯本,卻很少有人知曉,或一直以來表述不詳。
近年,美國著名學者余英時在《試論林語堂的海外著述》中(《余英時文集》(第五卷):現(xiàn)代學人與學術,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對于林語堂及其海外著述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評述,但并未提及曾寫作并出版過《紅樓夢》英文版之事。林語堂之女林太乙,在1989年所著《林語堂傳》(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并于2002年再版的《我心中的父親——林語堂傳》(陜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一書附錄:《林語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譯作品總目》中均未列入。
2013年5月,黑龍江大學翻譯科學研究院院長黃忠廉,在《光明講壇》發(fā)表的演講《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范》(載《光明日報》2013年5月13日第5版),論及了林語堂在國外發(fā)表的各種英文著作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也未曾提及林語堂《紅樓夢》英文版之事。目前國內史學界公認,對于《紅樓夢》英文版全譯本有兩個:一個版本翻譯者是中國學者楊憲益與夫人戴乃迭;另一版本翻譯者是英國漢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大衛(wèi)·霍克斯。
但筆者近期見到臺灣“漢學研究中心”所編《中國文學著述外文譯作書目(初稿),1990年》“分類冊”第217頁及“語文冊”第78頁曾經收入林語堂《紅樓夢》英文版。馮羽在《日本“林學”的風景——兼評日本學者合山究的林語堂論》(載《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第1期)述及:“另外,佐藤亮一還譯有一冊林語堂的紅學著作,名為《紅樓夢》,其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不詳”。
實際上,林語堂早于1954年2月,在紐約創(chuàng)作完成了英文版的《朱門》一書的寫作之后,即開始著手將《紅樓夢》翻譯成英文的工作,1973年的11月在香港定稿。但他考慮到《紅樓夢》故事情境的巨大時空差異,會影響西方讀者的興趣和理解能力,從而影響對于書中內容的接受程度。他所采用的方式為變譯,并非全譯的手法,即對于原著進行大量的增減、編縮的變通式翻譯,對于《紅樓夢》一書進行再創(chuàng)作,英譯本書名為《The Red Chamber Dream》。筆者雖然目前還無緣見到這部英譯本,但查見到了日譯本書籍。
據(jù)日本查詢索引Webcat Plus中顯示,關于涉及林語堂《紅樓夢》一書共有六個版本的書,翻譯者均為佐藤亮一。在1983年的日文譯本,是東京“六興出版社”出版,共四冊。1992年東京“第三書館”又對其再版,書名為《紅樓夢全一冊》,曹雪芹作,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譯。在此書的封面中,第三書館稱此書為“中國近世小說的金字塔”。另有一本“六興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合訂本,出版年限不詳。由此可見,林語堂《紅樓夢》節(jié)譯本在日本是極受歡迎的。
佐藤亮一現(xiàn)任日本翻譯家協(xié)會副會長,2012年曾應邀到廈門大學做日語翻譯方法的演講。從50年代開始,佐藤亮一就曾將林語堂的英文著作《京華煙云》(1950年)、《杜十娘》(1956年)、《朱門》(1973年),于不同年代先后翻譯成日文版。
1939年,林語堂在美國出版的英文小說《京華煙云》,其書中含有強烈的反日內容,并涉及到南京大屠殺許多事件的描寫,但并未影響該書于一年之后在日本的翻譯和出版,可見《京華煙云》一書在日本的影響力。但鑒于作品內容的敏感性,當年的兩個譯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刪節(jié)。直到1950年,才有佐藤亮一的全譯本問世。這樣,在《京華煙云》中文本尚未出現(xiàn)的時候,日本國內就已經有三個以上不同的翻譯本出現(xiàn)了。佐藤亮一在1956年翻譯的《杜十娘》,則是根據(jù)林語堂《英譯重編傳奇小說》(1951年原版)的全譯版本。而《朱門》一書的日文最新版本,書名則更改為《西域的反亂》。
林語堂翻譯的《紅樓夢》節(jié)譯本,不但將全書給予適當重組,以便讓讀者了解整個故事的連貫性,并對原作稍加修改,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合理化。他將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的故事情節(jié)分為四個部分,全書共有六十六章,包括“楔子”(序言)、“尾聲”(終章),以及六十四章節(jié)故事內容,其中二十七章是寫后四十回的內容。和一般節(jié)譯本注重前八十回故事不同,林語堂認為一百二十回是一個整體的故事,其結局尤其重要,但他的英譯本的順序并不同于原著。
二
林語堂的《紅樓夢》情結最早要追溯到20年代。關于這一點,從林語堂的個人傳記和他的家人出版的一些作品中,不難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1916年林語堂到清華大學任英文教師時,有感于以往教會學校對中文的忽視,他開始認真在中文上下功夫。從這時候開始,《紅樓夢》就成為他的理想教材。引用他在《八十自述》一書中的話:“我看《紅樓夢》,籍此學北平話,因為《紅樓夢》上的北平話還是無可比擬的杰作。襲人和晴雯說的語言之美,使多少想寫白話的中國人感到臉上無光”。從那時以后,《紅樓夢》便成為他經常閱讀的一部著作。正是這種持續(xù)讀“紅學”的效果,使林語堂不僅獲得了語言與文化的營養(yǎng),而且極大地豐富了他寫作的思維與靈感。后來,他所發(fā)表的《中國人的家族理想》、《家庭與婚姻》等許多散文與隨筆,均與《紅樓夢》保持著這樣或那樣的關聯(lián)。
1939年11月出版的《京華煙云》是林語堂的第一部小說,在美國以英文書寫,也是他借鑒,甚至直接參照《紅樓夢》寫成的長篇小說。全書描寫了姚、曾、牛三代家族的興衰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講述了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故事,書中以女主角姚木蘭的半生經歷為主線,其中“重要的人物約八九十,丫頭亦十來個,大約以《紅樓》人物擬之,木蘭似湘云,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玉……”(見林語堂《給郁達夫的信》)。
林語堂的大女兒林如斯曾經為《京華煙云》寫過書評。關于此書的寫作原由,林如斯寫道:“1938年春天,父親突然想到翻譯《紅樓夢》,后來再三思慮感到此時非也,且《紅樓夢》與現(xiàn)代中國相離太遠,所以,決定寫一部小說”。關于此書的寫作過程,林如斯又寫道:“初兩個月的預備期全是在腦中的,后來開始就把表格畫得整整齊齊的,把每個人的年齡都寫出來了,幾樣重要的事件也記下來?!?/p>
林如斯還追憶他父親1938年擱筆的經過,“每晨總在案上寫作,有時8頁,有時2頁,有時15頁,而最后一天寫了19頁”。林語堂寫完書中的人物“馮紅玉”之死,取出手帕擦拭眼睛并笑言:“‘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绷终Z堂認為,只有至情至性之文才能流芳百世。林如斯評價《京華煙云》一書,“實際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此書的最大優(yōu)點不在于性格的描寫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畫的巧妙,而是在它的哲學意義。留給讀者的細嚼余味,忽然恍然大悟,何謂人生,何謂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
如何理解林如斯所謂“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就是要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突出自己的觀點與文學素養(yǎng),并能按照西洋人的口味進行改革,方便西洋人閱讀。正如余英時在《試論林語堂的海外著述》一文中,評價林語堂:“懂得西方但又不隨西方的調子起舞,這是林語堂在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獲得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此后,林語堂在臺灣還曾發(fā)表過多篇“紅學”的論文。在1958年發(fā)表的《平心論高鶚》一文中,他提出了與當時一般人不同的看法,認為《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乃曹雪芹一人完成,后四十回只是經高鶚修補,而非續(xù)作。然后又有《論晴雯的頭發(fā)》、《再論晴雯的頭發(fā)》、《說高鶚手定的,〈紅樓夢〉稿》、《論大鬧紅樓》等一系列文章披露于“中央社”的特約專欄中。
1976年,林語堂到臺灣定居之后,對于《紅樓夢》的研究興趣有增無減,他所發(fā)表的演講、接受的采訪,大多內容都與《紅樓夢》有關聯(lián)。到了晚年,即林語堂逝世的1976年,臺灣華岡仍然出版了林氏的中文著作《〈紅樓夢〉人名索引》。可見,林語堂對于《紅樓夢》的研究幾乎伴隨著他的一生。
(選自《檔案天地》2013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