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興華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春秋涉相古地名“袲”考辨
姬興華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編年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盵1]36“相”特指安徽省淮北市相山之陽的相城,即清代的“相鄉(xiāng)”或“相城鄉(xiāng)”。春秋涉相古地名有兩處,比較明確的即“袲”,亦即今相山區(qū)渠溝鎮(zhèn)渠溝村?!洞呵铩?、“三傳”及其“正義”“注疏”均有其記載和注解,先賢之爭議,“史志”之陳述,“古圖”之標注,亦使我們眼界大開?,F(xiàn)綜述而辨之,以求教于大家同仁。
春秋;相;袲;犖;考辨
“百度百科”——“渠溝鎮(zhèn)”之“人文歷史”欄:“渠溝鎮(zhèn)(亦作曲溝、瞿溝),又名曲陽鎮(zhèn),是淮北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小城鎮(zhèn)。春秋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魯、宋、衛(wèi)、陳四國會盟于渠,協(xié)商討伐鄭國。這次會盟之地就是該鎮(zhèn)渠溝村。《后漢書·郡國志·沛國》注云‘杜預曰:在相西南,一名犖。’清《宿州志》記載:‘會盟之地或謂渠溝未詳?!被幢睅煼洞髮W傅瑛教授的《閱讀淮北》中云:“沒多久,我就在《春秋左傳注疏》里找到如下記載: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冬十一月,魯公與宋公、衛(wèi)侯、陳侯會盟于袲,共商攻打鄭國,未克而返。當年的‘袲’,就是與今天的相山近在咫尺的渠溝鎮(zhèn),《春秋釋例》明明白白注出:‘袲,沛國相縣西南,有侈亭莊?!恢肋@是不是淮北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但從此而后,只要從渠溝走過,我就忍不住會放慢腳步,將這個鎮(zhèn)子多打量幾眼:想一想,2700年前的某一天,這里已經聚集四國諸侯,旌旗翻動,鼓樂齊鳴,該是何等壯觀的景象!據(jù)說一直到明清時期,渠溝還有土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城門上有譙樓,城內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護城壕,城內外有七十二座廟、七十二座井,人煙之繁盛足可想見?!?/p>
上述引言兩段,感觸至少有二:一是淮北市相山區(qū)渠溝鎮(zhèn)人文底蘊之深厚;二是對這片故土的愛和情。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來不得半點虛假,剝去與抽干各種裝飾及水分,始可見其真面目。
《春秋》及其“三傳”關于“袲”的記載如下:《春秋·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袲,伐鄭。”[2]《左傳·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袲,伐鄭。”“冬,會于袲,謀伐鄭,將納厲公也,弗克而還?!盵2]《谷梁傳·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袲,伐鄭,地而后伐,疑辭也。非其疑也?!盵2]《公羊傳·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侈,伐鄭。”[2]記載之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公羊”多了個“齊侯”、將“袲”換成了“侈”。
“三傳”之“正義”及“注疏”中關于“袲”的記載和注解如下:《春秋左傳正義·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袲,伐鄭。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先行會禮而后伐也?!鹧D,昌氏反。相,息亮反?!薄岸?會于袲,謀伐鄭,將納厲公也。弗克而還?!盵2]《春秋谷梁傳注疏·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袲,伐鄭。袲,宋地?!鹧D,昌氏反。地而后伐,疑辭也,非其疑也。鄭突欲篡國,伐而正之,義也。不應疑,故責之?!盵3]《春秋公羊傳注疏·桓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侈,伐鄭。月者,善諸侯征突,善錄義兵也。不舉伐為重,用兵重于會,嫌月為桓伐有危舉,不為義兵錄,故復錄會?!鸪?昌氏反,二傳作‘袲’?!盵4]記載同上,注解十分明確?!把D”“侈”,音同;“袲”,隸屬周春秋時期的宋國,這是《春秋左傳正義》和《春秋谷梁傳注疏》共同的注解;沛國相縣西南,是“袲”的具體地理坐標,這是《春秋左傳正義》關于“袲”地方位的具體注解。
2.關于“犖”的記載和注解
《春秋》及“三傳”關于“犖”的記載如下:《春秋·僖公元年》:“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鞍嗽?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薄豆攘簜鳌べ夜辍罚骸鞍嗽?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薄豆騻鳌べ夜辍罚骸鞍嗽?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婁人于朾?!盵5]關于魯僖公元年(公元前599年)八月會盟之事,《春秋》及其“三傳”的記載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公羊”將“檉”字換成了“朾”,“邾人”二字中間加了個“婁”字,至于“檉”或“朾”與“犖”是什么關系,下文將述及。
“三傳”之“正義”“注疏”中關于“犖”的記載和注解如下:《春秋左傳正義·僖公元年》:“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檉,宋地。陳國陳縣西北有檉城。公及其會而不書盟,還不以盟告?!饳f,敕呈反?!薄扒?。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盟于犖,謀救鄭也。犖即檉,地有二名。○犖音洛,又力角反。”[6]《春秋谷梁傳注疏·僖公元年》:“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檉,宋地。○檉,敕貞反,一本作朾,音同?!盵7]《春秋公羊傳注疏·僖公元年》:“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婁人于朾。月者,危公會霸者而與邾婁人有辨也。不從有夫人喪出會惡之者,不如危重也。○朾,敕貞反,又他丁反,《左氏》作‘檉’。惡之,烏路反,下同?!盵8]“解云:朾字,《左氏》作‘檉’字,亦有作‘朾’?!薄皺f”或“朾”,音同字通;地有二名,檉即犖,犖即檉(或朾);檉,宋地,是《春秋左傳正義》和《春秋谷梁傳注疏》一致的注解;陳國陳縣西北有檉城,是《春秋左傳正義》關于“檉”或“朾”或“犖”地方位的注解。(陳,是西周分封的小國,小國依附大國在春秋時期是常有的事,后人將小國之地注解為大國之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先賢”特指秦漢至明清之際《春秋》及其“三傳”的研究者,在涉及“袲”與“犖”的隸屬、方位等,有異議、有爭議,現(xiàn)列舉綜述如下:
1.關于“袲”地隸屬之爭議
解析:將合金加入足量NaOH溶液中,只有Al參與反應,加入足量稀鹽酸中,兩種金屬均反應,由得失電子守恒可知,Al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和與足量稀鹽酸反應得到的氣體的量相同,均為6.72L,故Mg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氣體為11.2L-6.72L=4.48L,結合關系式Mg~H2↑或得失電子守恒知,,m(Mg)=n(Mg)×24g·mol-1=4.8g,此處計算的質量為原來的一半,故原有質量為9.6g。本題答案應為D。
“袲”地隸屬關系之爭議,意見有四:①宋地;②鄭地;③宋鄭間地;④亳州之地。
①宋地:“注: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音義:袲,昌氏反;相,息亮反?!?影印資料:(晉)杜預《春秋左氏傳注疏》卷六)“注:袲,宋地;音義:袲,昌氏反。”(影印資料:(晉)范寧《春秋谷梁傳注疏》卷四)“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七)“杜注: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宋)張洽《春秋集傳》卷四)“杜氏注: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宋)陳深《讀春秋編》卷二)“杜氏注: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宋)呂本中《春秋集解》卷四)“袲,宋地?!?影印資料:(元)李廉《春秋諸傳會通》卷四)“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元)程端學《春秋本義》卷五)“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影印資料:(明)王樵《春秋輯傳》卷二)“袲,宋地名?!?影印資料:(明)湛若水《春秋正傳》卷六)“杜注: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釋例:沛國相縣西南有侈亭,袲、侈形近(說文作袳)音同?!?影印資料:(清)李富孫《春秋三傳異文釋》卷一)“袲,宋地,江南宿州?!?影印資料:(清)范士齡《左傳釋地》卷一)“袲,杜注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有袲亭,今在江南鳳陽府宿州?!?影印資料:(清)羅典《讀春秋管見》卷二)
晉之杜預、范寧分別在《春秋左氏傳注疏》《春秋谷梁傳注疏》將“袲”一致注解為“宋地”,此后之先賢多從杜、范。尤其是杜預不僅將“袲”注解為宋地,而且注出了具體地理方位,即“沛國相縣西南”,此后先賢更多從杜,在涉及這個問題時,言必稱“杜注”或“杜氏曰”。鄙人初學,亦從杜。
②鄭地:“音注:袲,鄭地。袲,昌氏反?!?影印資料:(宋)胡安國《春秋傳》卷六)“袲,鄭地?!?影印資料:(明)姜寶《春秋事義全考》卷二)
③宋鄭間地:“袲,宋鄭間地?!?影印資料:(清)汪紱《春秋集傳》卷二)
④亳地:“袲,杜氏曰宋地。鄭氏曰亳州,在今河南府路亳州?!?影印資料:(元)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卷二)“杜氏曰: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鄭氏曰:亳州。愚按今屬河南府路?!?影印資料:(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篡疏》卷六)
“鄭地之說”,明人卓爾康在《春秋辯義》中就明確予以否認,即“非鄭也”;“宋鄭間地”,僅此一說而已;“亳地之說”,僅列出卻沒有評判,查閱《亳州志》無相關記載,不可憑。其實,事實十分明了,宋國為主的會盟伐鄭,怎么可能跑到鄭國的地盤上會盟呢?
2.關于“犖”地的爭議
①隸屬:“注:檉,宋地,陳國陳縣西北有檉城。音義:檉,敕呈反。疏注:正義曰經書會于檉,傳言盟于犖。犖,即檉也?!薄懊擞跔?謀救鄭也。注:犖,即檉也,地有二名。音義:犖,音洛,又力角反?!?影印資料:(晉)杜預《春秋左氏傳注疏》卷十一)“注:檉,宋地。音義:檉,敕貞反。一本作朾,音同?!?影印資料:(晉)范寧《春秋谷梁傳注疏》卷七)“左氏釋文:檉,敕呈反。公羊釋文:朾,敕貞反。疏朾,左氏作檉,亦作朾。谷梁釋文:檉,敕貞反,一本作朾,音同。案左氏正義云,經書會于檉,傳言盟于犖,犖即檉也。釋例:宋地,檉、犖二名,陳國陳縣檉城。檉、朾同音通字?!?影印資料:(清)李富孫《春秋三傳異文釋》卷三)“檉,宋地,河南陳州境。犖,即檉,一地二名?!?影印資料:(清)范士齡《左傳釋地》卷一)犖,即檉或朾,一地二名,周之春秋時期隸屬宋國,也可說屬陳亦屬宋,上文已述及因緣。
②方位:西北,亦西南,蓋是陳國檉邑的兩個不同地理區(qū)域或地名而已。具體因緣,下文有陳述。
“史志”,特指“通志”或“統(tǒng)志”以及“地方志”。先秦以后,歷代“史志”涉及到“相”或“相城”皆有陳述,現(xiàn)就比較典型的舉證綜述如下:
唐代《括地志》涉相記載至少有一處,即“故相城,在徐州符離縣西北九十里。”[9]128唐代《元和郡縣志》涉相記載至少有兩處:一是沛縣“本秦舊縣,泗水郡理于此,蓋取沛澤為縣名,漢興四年改名沛郡,領三十七縣,理相城,以此為小沛……”;二是“故相城在縣西北九十里,蓋相土舊都也”。[10](影印資料:(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制》卷十)泗水郡理于沛縣,改名沛郡后移治理于相城,相城在宿州符離縣西北九十里。此外,同是唐代“通志”或“統(tǒng)志”,何以出現(xiàn)“宿州”或“徐州”,蓋符離縣先屬徐州后割隸宿州。
《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多處涉相:其一,相山“在宿州西北九十里”;其二,相縣故城“在宿州西北”;其三,古袲亭“在宿州西”“相縣西南有古袲亭”;其四,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山”;其五,相山廟“在宿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上”(影印資料:(清)和珅《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相山在宿州西北、相山廟在宿州西北、相山故城在宿州西北、宋伯姬墓在宿州相城之西,相縣西南有古袲亭,袲亭與上述四處近在咫尺,又怎能將其定位在宿州之西呢?顯然有誤,或“西”字后脫漏“北”字。
《光緒重修安徽通志》亦多處涉相:其一,漢“沛郡相縣(今州西北,……)”;其二,后漢“沛國相縣、……”;其三,“相鄉(xiāng)故城,在宿州西北”……“今為相城鄉(xiāng)”;其四,“袲亭,在宿州西”“沛國相縣西南有古袲亭”。(影印資料:(清)吳坤修等《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清代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對“沛國”具體管轄范圍的具體陳述是“沛國,漢置,統(tǒng)縣九,……相、沛(漢高祖所起處)、豐、竺邑、符離、杼秋、洨、虹、蕭”。(影印資料:(清)畢沅《晉書地理志新補正》)相縣在宿州西北、相鄉(xiāng)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城鄉(xiāng)管轄的具體范圍亦在宿州西北,隸屬相縣、相城鄉(xiāng)的袲亭怎么又跑到宿州西了呢?原因除上述之外,與相互因襲有極大的關系。此外,清代相城鄉(xiāng)管轄的具體范圍在下文中還將述及。
《嘉靖宿州志》亦多處涉相:其一,相山“州北九十里相城鄉(xiāng),山頂有顯濟王廟”;其二,“(西北)瞿溝”,“在相城鄉(xiāng)”;其三,相城鄉(xiāng)“在州治西北,管圖十二”,“集八”,“……渠溝集……”;其四,相城“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山之下”,“宋共公嘗徙都于此”,“漢沛郡治相”,“今為相城鄉(xiāng)”,“相故城在符離縣西北”。[11](《嘉靖宿州志》卷一、卷七)沛郡之相縣或沛國之相縣,在宿州北或西北,在相山之下,去城九十里;瞿溝作為溝,在相鄉(xiāng)或相城鄉(xiāng),作為集鎮(zhèn)亦在相鄉(xiāng)或相城鄉(xiāng)。
《光緒宿州志》亦多處涉相:其一,鳳陽府宿州“舊志鄉(xiāng)七,系相城、閔孝、蘄縣、孝義、閔子、渙陽、仁義也。今孝子合為一鄉(xiāng),凡六鄉(xiāng)?!逼涠?“相鄉(xiāng)在州西北,管圖十二”,“渠溝集,至城八十五里”。其三,古地“查宿地最著者,曰相山、曰苻離、曰蘄、曰铚,而近于相者為袲、為厥城、為靈璧,……”其四,“相城于宿最古,城在州西北,相山下,即商之相土也?!逼湮?“今為相城鄉(xiāng),在州西北八十五里?!逼淞?“袲,古地?!D,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二里,有古袲亭,一名犖,或謂即今瞿溝,未詳?!盵12](《光緒宿州志》)袲,作為古地名屬相、屬相縣、屬相城鄉(xiāng),即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qū)渠溝鎮(zhèn)渠溝村。此外,《光緒宿州志》未再提及“袲,在宿州西”,編者亦已意識到前“史志”之缺陷,不再因襲。
1.關于“袲”的標注
作為地名的“袲”,其具體地理方位是“沛國相縣西南”。就《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2)—“春秋、戰(zhàn)國組圖”之“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02∕08.jpg)而言,“袲”或“袲亭”應在“睢水”北岸“相”之西南(或“相”之西稍偏南)。可是,其“鄭、宋、衛(wèi)(圖)”(www.guoxue123.com∕other∕map∕ pic∕02∕3.jpg),將“袲”(“侈”)明確地標注在“澮河”之支流“包河”或“渙水”[13]9,36之南,即“铚”之西北。此處不屬相縣,屬铚縣或臨渙縣。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標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忽視了“袲”或“袲亭”在沛國相縣西南,二是著重考慮了“袲”或“袲亭”在“江南鳳陽府宿州西”。但是,從清代宿州志前前后后的表述,可以斷定將“袲”或“袲亭”其地理方位確定在“江南鳳陽府宿州西”是不確切的,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懷疑“西”之后是不是脫落了“北”字。相山之地理方位在宿州之“西北”,相城鄉(xiāng)之地理方位也在宿州之西北,到“袲”或“袲亭”偏偏在宿州之“西”?脫落“北”字,是極有可能的,不然則無法解釋“在沛國相縣西南”這種一致認可的歷史地理定位。(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2)—“春秋、戰(zhàn)國組圖”。資料來源:國學導航—“中國歷史地圖集”www.guoxue123.com∕other∕map∕zgmap∕)
另外,屬铚縣或臨渙縣的標注,今屬渦陽縣石弓鎮(zhèn)或丹城鎮(zhèn),查閱《渦陽縣志》,沒有關于“袲”這方面及其相關的記載,因此也就排除了其它隸屬關系。
2.關于“犖”的標注
作為地名的“犖”,其具體地理方位是“陳國陳縣西南”?!吨袊鴼v史地圖集》(2)—“春秋、戰(zhàn)國組圖”之“鄭、宋、衛(wèi)(圖)”(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02∕3.jpg),標注十分明確,即“陳”(“陳縣”或“淮陽”)“西南”之“檉”(“犖”“朾”)??梢?“犖”作為地名有自己明確的地理方位和坐標,不能作為“袲”或“侈”或“袳”的“別名”或“一名”,更何況杜預在《春秋左傳正義》注解“袲”也沒有說“一名犖”,不能不說“后漢”有點牽強。
《淮陽縣志》之“周陳國略圖”也明確地標出“檉”這一地名,且地理方位在陳國西偏南?!拔髦?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武王克殷紂,求舜后,得媯滿封于陳。轄壺丘、焦、夷、株林、株野、相、鳴鹿、晨陵、防、檉、留、項、沈、頓等14邑。”[14]79可見,“檉”作為邑名,屬陳國,與“袲”不相及。
①“袲”或“侈”或“袳”,在先秦,音同字通。“左”“谷”用“袲”字,“公羊”用“侈”字,“說文”用“袳”字,怪也不怪。
②“犖”,音洛;“檉”或“朾”,音同字通;地有二名,將二者連在一起。
③“袲”與“犖”不相及,與“檉”或“朾”亦不相及,“后漢”之牽強,考辨必得詳。
④作為地名的“袲”,即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qū)渠溝鎮(zhèn)渠溝村,亦即《光緒宿州志》所陳述的“袲,宋地,在沛國相縣西南二里,有古袲亭,……或謂今瞿溝,……”。
⑤作為地名的“犖”,即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境。
⑥安徽省淮北市渠溝鎮(zhèn)在宣傳、推介時,可以使用“袲”,但最好不要使用“犖”。
[1]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左丘明.春秋左傳[EB/OL].國學網:桓公.http:// www.guoxue.com/book/cqzz/0002.htm.
[3] 春秋谷梁傳[EB/OL].國學網.http://www.guoxue. com/book/cqglz/0002.htm.
[4] 春秋公羊傳[EB/OL].國學網.http://www.guoxue. com/book/cqgyz/0002.htm.
[5] 春秋公羊傳[EB/OL].(2012-07-19)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book/cqgyz/0005.htm.
[6] 春秋左傳正義[EB/OL].www.xiexingcun.com/shisanjing/index.htm.
[7] 春秋谷梁傳注疏[EB/OL].www.xiexingcun.com/ shisanjing/index.htm.
[8] 春秋公羊傳注疏[EB/OL].www.xiexingcun.com/ shisanjing/index.htm.
[9] 李泰.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G]//賀次君,校.括地志輯校,中華書局,1980.
[10]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G]//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 嘉靖宿州志[G]//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12] 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28)[G]//光緒宿州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3] 安徽省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7.
[14] 邵士杰,王守德.淮陽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5] 中國方志叢書[G]//黃佩蘭,修.王佩箴,等,篡.(安徽省)渦陽縣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影印(全二冊).
[16] 譚其驥.中國歷史地圖集[EB/OL].www.guoxue123. com∕other∕map∕zgmap∕.
[17] 春秋左傳集解[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8] 劉彬.中國古典文化精華(左傳)[G].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彩云
G256
A
1671-8275(2014)05-0104-04
2014-08-20
姬興華(1963-),男,安徽濉溪人,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