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廈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探析
洪廈銀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是一類社會危害性極強的暴力犯罪,具有主體弱勢性、對象不特定性、行為突發(fā)性、動機泄憤性、影響示范性等特點。發(fā)生原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有效地防控此類犯罪必須做到嚴厲刑法打擊,規(guī)范媒體報道,提高快速反應、現(xiàn)場處置能力,完善情報機制,健全心理疏導以及完善社會保障等。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暴力犯罪;防控
近年來,我國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頻發(fā),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不僅擾亂了社會治安,還給公眾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了讓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基本的保障,讓社會治安得到切實的維護,打擊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已成為公安機關乃至全社會的重要責任。筆者在整理近期發(fā)生的極端暴力犯罪案例的基礎上,通過剖析其犯罪特點、產生原因,試圖提出有針對性的遏制此類犯罪高發(fā)態(tài)勢的方法和對策。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是指單個行為人為了達到發(fā)泄私憤、報復社會、制造影響等目的,以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運用爆炸、砍殺、放火、槍殺、車撞等暴力手段,以社會或他人為侵害對象,危害后果特別嚴重的犯罪。[1]與傳統(tǒng)的暴力犯罪相比,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特點突出表現(xiàn)在“個人”和“極端”上:“個人”是指犯罪活動完全由犯罪嫌疑人一人策劃、實施,沒有團伙之間的相互影響,只具有個體危險性;“極端”是指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犯罪手法的極端,犯罪嫌疑人實施此類犯罪,幾乎都是在一種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的,并且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選擇在公共場合實施犯罪,以期用這種極端殘忍和暴力的犯罪手法來制造出最大程度的危害和影響。
具體來說,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犯罪主體弱勢性
從近幾年發(fā)生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的情況看,犯罪嫌疑人大多面臨著收入來源不穩(wěn)定、家庭生活不和諧、自身社會地位不高等問題,可以說是社會中相對弱勢的群體。犯罪嫌疑人全為男性,年齡大都集中在30-40歲,“中年危機”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期處于窘迫的生活困境之中造成了犯罪嫌疑人內心的不平衡,容易產生自卑、絕望、厭世、仇世的心理。
(二)犯罪對象不特定性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暴力犯罪中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受害人大多是與犯罪嫌疑人毫不相關的無辜者。犯罪嫌疑人選擇以這種極端暴力的方式實施犯罪,使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犯罪嫌疑人發(fā)泄情緒的犧牲品,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安全感。
(三)犯罪行為突發(fā)性
犯罪行為突發(fā),一是指犯罪嫌疑人選擇作案手段、作案地點、作案對象的隨機。對于這種隨機性的理解應從不同主體考量,對于犯罪嫌疑人本身來說作案方式的選擇也許是經過思考和計劃的,但對于公眾來說,這種犯罪行為具有隨機性。二是指犯罪行為持續(xù)時間較短。典型的如:駱效記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駕車在中學門口撞死5人、撞傷19人;鄭民生55秒內砍死8人、砍傷5人。[2]犯罪行為的突發(fā)性給公安機關的現(xiàn)場處置以及事后的抓捕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四)犯罪動機泄憤性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發(fā)生后,人們總會有該犯罪嫌疑人是否是“精神病人”的疑問,但實際上,這類犯罪嫌疑人并沒有精神疾病,他們大都是在自身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實施極端行為,他們有著明確的犯罪動機,那就是以犧牲無辜民眾為代價制造社會影響,宣泄自己心中對社會的不滿。
(五)犯罪影響示范性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因其給公眾心理帶來巨大沖擊極易引起社會關注,潛在的犯罪嫌疑人卻把這樣的新聞報道當成教科書,用來模仿和學習。特別是個別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進行不當?shù)膱蟮?,把犯罪嫌疑人描繪成“受害者”,大肆渲染出這類案件的發(fā)生都是絕望的人最終無奈的選擇,表達出對犯罪嫌疑人的同情,導致了誘發(fā)犯罪的負面效應。
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任何一種犯罪心理都是內、外不良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3]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產生原因也是基于這兩方面。
(一)外因
近些年,我國經濟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然而,快速發(fā)展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滋生了各種社會問題。社會轉型期各類矛盾增多,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都強烈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感受。經濟的發(fā)展只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方面,此外,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更是公民基本生活要求和幸福感的源泉。筆者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不少犯罪嫌疑人都有被歧視、被忽略、被社會邊緣化的經歷。除此以外,媒體對于該類犯罪不當?shù)膱蟮酪彩侵匾耐庠谝蛩?。犯罪嫌疑人受新聞報道的誘導和啟發(fā),實施同樣類型的犯罪案件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
(二)內因
導致極端暴力犯罪產生的根源并非在于挫折的打擊,最根本的原因是犯罪嫌疑人自身對挫折的歸因認識錯誤。在遇到困難與挫折后,他們總是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習慣性地把自身受挫的原因全部歸結于社會,認為是社會的問題導致了自己艱難的處境。長此以往,在內心中形成了對社會的仇恨,當遇到“最后一根稻草”時,長期積攢的仇世心理爆發(fā),在極端的心理狀態(tài)下實施極端的暴力犯罪。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控制與防范,并非一個機關、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需社會各方面、各部門的努力,多管齊下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一)嚴厲刑法打擊,發(fā)揮預防作用
刑法不僅有打擊犯罪的作用,更有預防犯罪的作用。一是要保證刑罰的嚴厲性。對于個人極端暴力犯罪一定要嚴抓嚴打。這不僅是罪責刑相適應的體現(xiàn),更是對潛在犯罪嫌疑人的提醒和震懾;二是要保證刑罰的及時性。個人極端暴力犯罪通常會引發(fā)廣泛的社會關注,如果能在短時間內抓獲犯罪嫌疑人并及時起訴、宣判,無疑會在社會上形成嚴厲打擊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氛圍。如果長拖不決,就容易讓公眾誤以為該類犯罪的后果并非很嚴重,低成本的犯罪的示范更易誘發(fā)出新的犯罪。
(二)規(guī)范媒體報道,樹立正確導向
媒體報道常常有放大鏡的效果,要想讓這種效果不再成為更多悲劇的導火索,我們必須加強對媒體的引導和監(jiān)管:一是引導媒體從業(yè)者樹立正確的新聞態(tài)度。新聞記者是輿論的引導者,認清自身肩負的責任是第一步;二是在新聞報道中選準角度。運用專業(yè)的新聞學、傳播學的知識把握報道尺度,將負面新聞的正效應發(fā)揮出來。
(三)提高快速反應、現(xiàn)場處置能力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往往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襲擊公眾,這就要求公安機關切實提高快速反應的能力。到達現(xiàn)場之后,制服正在行兇的犯罪嫌疑人、搶救傷者、保護周圍群眾是基本的處置,對于有極端危險性的暴力犯罪嫌疑人,必要時需要請求特警支援,發(fā)揮特警處置暴力犯罪的專業(yè)性作用。為了遏制此類案件的高發(fā)態(tài)勢,公安機關還應改進勤務模式、加強裝備保障以及增加專業(yè)訓練,提升綜合處置能力。
(四)完善情報機制,強化矛盾排查
雖說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具有突發(fā)性的特點,但在有些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發(fā)生前還是有一些征兆會表現(xiàn)出來。例如,企圖實施極端暴力犯罪的人大多言語表達異常;在網絡上發(fā)布暴力犯罪的準備過程;無故購買砍刀、汽油等暴力犯罪物品等。因此,在社會面的防控上,要加強對矛盾的排查能力,發(fā)動群眾力量收集情報信息。同時,對矛盾突出的重點對象進行有區(qū)別關注,對危險等級過高的個別極端分子必要時可采取一定措施;最后,通過對矛盾信息的梳理整合,完善情報機制,對于重點人員的監(jiān)控形成長效機制。
(五)健全心理疏導,關注弱勢群體
心理問題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又得不到排解導致的。一方面,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大背景下,積極拓寬社區(qū)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工程的建設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任務;另一方面,應加大對弱勢群體幫扶,弱勢地位造成了他們難以接觸到及時的心理疏導,政府在對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進行經濟上幫扶的時候還應注重心理上的引導和疏導。
(六)完善社會保障,根本消解戾氣
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防控不能僅靠“堵”,更要在“疏”上下功夫。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在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就業(yè)上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要求;平衡收入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公平有序的糾紛解決機制。秉承“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理念,消除或減少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產生的潛在社會因素[4],讓人們逐漸從戾氣中擺脫出來,進入幸福感之中才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安定和諧的基礎。
[1]張繼東.淺析個人極端暴力犯罪[J].公安研究,2010(9):50.
[2]靳高風.當前中國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個案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5).
[3]沈曉君,吳波.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犯罪研究,2012(1).
[4]俞亮.當前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9).
DF792.6
A
1673―2391(2014)12―0158―02
2014-07-11責任編校:周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