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本主義與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論略

2014-04-06 00:22:46李建軍
華中學術 2014年2期
關鍵詞:梁啟超觀念轉型

李建軍

(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宜春,336000)

民本主義與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論略

李建軍

(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宜春,336000)

在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轉型進程中,傳統民本主義思想觀念始終如影相隨,并內化為一種較穩(wěn)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成為當時文學“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資源。清末民初中國文學在價值理念、文學觀念、主題擇取、生產傳播等方面所發(fā)生的現代轉型,均與“民本主義”的直接驅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民本主義 清末民初文學 民族國家 現代轉型

關于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研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之一。已有不少富有創(chuàng)新且令人信服的成果,研究方法也趨于多元。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古代向現代轉型的發(fā)生期,五四文學是激變期和完成期。在研究視角上,論者多從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等外源性因素或者文學體式、文學語言等方面介入。這其中,“民本主義”這一承載著中國幾千年豐富政治、文化、思想傳統的核心觀念在近現代的衍變及其與中國新文學關系研究仍然是一個薄弱研究環(huán)節(jié)。

正基于此,本文的研究興趣在于,作為中國自古以來極其重要的政治思想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念,民本主義思想與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發(fā)生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它又以何種態(tài)勢影響或介入文學的現代轉型過程中?

一、從“以民為本”到“以民為主”:民本主義的現代轉型

清末民初民本主義的現代轉型是一個“現代性事件”,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多元共生的“現代性方案”。它與清末民初特定的社會歷史現實及國人同一性的“民族國家想象”密切相關,其轉型路徑含蘊和折射出特定時代復雜的價值觀念、思維認知等內涵。

如所周知,在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后,近代中國遭遇了“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1],昔日的“天朝上國”備受凌辱。在“強國保種”的迫切吁求下,具有“現代性”特質的西方民主政制等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引入中國,刷新著國人的知識視野,引發(fā)了國人強烈而復雜的情感認同。而與之對應,實際上早在西方民主思想大規(guī)模登陸中國以前,作為“中國政治思想中之主流”[2]的“民本主義”也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發(fā)展,衍生新義。由此,當外來的民主主義遭遇中國本土民本主義后,開始了它們碰撞交融、互融互匯之旅。

在接觸西方現代民主思想的基礎上,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洞悉中國積貧積弱的病垢在于封建君主專制,由此疾呼“以民為主”“民主君仆”“權歸于眾”“君末民本”“君主立憲”等口號,力倡“國民”“公民”之建設和“平等”“自由”精神的發(fā)揚,冀以西方現代民主政治代替舊有封建君主專制政治,“興民權之微旨”[3]。康有為指出,西方各國的強大根本在于“以民為國”,即國人有參政、議政權力,是現代之“公民”[4]。至20世紀初,鄒容等革命黨人更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為國家之主人,國家為人民之產業(yè)”[5]。他所指的人民,“有自治之才力,有獨立之性質,有參政之公權,有自由之幸福”[6]。不消說,這一觀念已經與西方民主觀念非常相像了。承此,按照這一思路發(fā)展下去,中國語境的現代民主觀念似乎指日可待。

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盡管清末民初時期西方的現代民主觀念也已經由多種途徑進入了中國,但當時國人對其的接納與借鑒并未采取簡單的移植和挪用,而是有選擇地進行了甄別和吸收,并使其與本土文化資源——民本主義思想交融,賦予其新意。

梁啟超在深入比較傳統民本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想后指出:“孟子僅言‘保民’,言‘救民’,言‘民之父母’,而未嘗言民自為治,近世所謂of people,for people,by people之三原則,孟子僅發(fā)明of與for之二義,而未能發(fā)明by義。”[7]梁啟超的這種政治反省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顯然是建立在傳統民本主義思想基礎上的一種“比附”——即在激賞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同時,依然充分肯定了中國傳統民本政治的合理性。甚至在他系統研讀了伯倫知理的國家主義思想后,依舊用“三世”說對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進行推演,并得出了“要之我國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統治之下,行民本主義之精神”[8]的結論。很明顯,這一結論具有中西雜糅的特色。

梁啟超的上述說法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即如列文森所說“在理智上與中國疏遠,但感情上又要認同中國思想”[9]的悖論。但若聯系他給嚴復的信中所談,便可聽出弦外之音和中心之旨了。他說:“中國今日民智極塞,民情極渙,將欲通之,必先合之。合之之術,必擇眾人目光心力所最趨注者,而舉之以為的,則可合,既合之矣,然后因而旁及于所舉之的之外,以漸而大,則人易信而事易成,譬猶民主,固救時之善圖也。然今日民義未講,則無寧先借君權以轉移之?!盵10]“我中國今日所最缺而急需者,在有機之統一與有力之秩序,而自由平等直其次耳,何也?必先鑄部民使成國民,然后國民之幸福,乃可得言也?!盵11]若再比對一下嚴復所論,其具有的策略性和戰(zhàn)略性考量便更清晰,嚴復說:“君臣之倫,蓋處于不得已也!唯其不得已,故不足以為道之原”[12]。一個“不得已”,將梁啟超們的“權宜之計”[13]和面對現實的調適心態(tài)畢現無疑。

無獨有偶,后來的革命黨人,如孫中山、陳天華等在論說現代民主主義思想時,也常引用傳統“民本”思想為參照,作為其革新現實、拯救國家的精神資源和思想動力之一。如有學者指出,孫中山的“三民”“五權”之說即是“民本思想與西洋民治主義兩相融貫涵攝”[14]。不難看出,其與梁啟超“中西結婚”[15]的思路仍大體相合。

上述論說給我們的啟示是,其一,現代民主主義觀念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資源,在其中國行中,逐漸尋找到自己的合法性支撐,與本土堅實的傳統民本主義思想資源交融共生。其二,清末民初時期的民本主義在遭遇民主主義的沖擊時,并未像某些論者描述的潰不成軍,而是在涵化現代“民權”“民主”“自由”等時新觀念過程中,不斷調適,并逐漸衍生出契合當時國人需要的現代語義。傳統民本思想中“民”的概念已由“臣民”“子民”“部民”逐漸演化為具有現代性的“國民”“人民”和“公民”,一種新的民本主義觀念及價值體系逐漸清晰并建構起來。其三,在“民主”觀念與“民本”思想的交集中,圍繞“國民”“人民”“公民”等詞所開展的相關闡釋和論證活動變得活躍異常。在聚訟紛紜的論爭中,清末民初中國社會文化中的民本主義思想逐漸實現了從“以民為本”到“以民為主”的華麗轉身,并向更為現代的“以人為本”思想轉型。

二、“救國”與“覺世”:民本主義與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轉型

如上所述,在清末民初與西方民主主義的碰撞和交鋒中,中國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彰顯出其超強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在中國朝向“現代”的旅程中不斷涵化新知,調適并重構著其價值體系。由此不禁想到列文森論及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時提出的“沖擊—回應”模式,在他看來,外來思想對本土傳統的傳播和沖擊“取決于它們在多大程度上使異質的母體社會脫離了原有的軌道”,而當“外來的沖擊及其對于原有社會的顛覆達到相當的程度,外來思想就開始排除本土思想”[16]。以清末民初民本主義思想所遭遇的列強入侵、帝制結束等“母體社會”現實而論,其遭遇的“沖擊”不可謂不大,但其“回應”和結局顯然和列文森所推演的出入較大。

就“民本主義”的現代中國之旅而言,在我看來,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規(guī)約和超穩(wěn)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已深入人心,其固有的中國文化內涵和心理慣性先驗地存在著,本能地應對著對其進行改寫的任何企圖,并滲透于清末民初政治、思想、文化、文學和社會生活等各個細胞中,持續(xù)發(fā)揮著其深遠的影響。以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轉型論,清末民初民本主義所聚合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文學觀念和具有現代民主思想、人文主義色彩的價值理念不僅作為外在語境,影響和制約著文學主題、意義的生產和組織、傳播過程,而且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在需求,驅動著文學觀念和文學思維的現代轉型。進一步可以說,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文學自然發(fā)展的結果,卻與此一時期民本精神的內在要求和近世以來“新民”“合群”“救國”激情的燃燒息息相關。

當從小說談起。因為作為清末民初文學“三界革命”中聲勢最盛的革新領域,“小說界革命”所攪起的文學風暴無疑是最具革命性質,也最能反映和說明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發(fā)生史。

在梁啟超那篇一直以來被學界廣為征引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他以政治家撼人心魄的氣勢斷言:“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17]賦予小說“熏、浸、刺、提”四力,并宣稱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在我看來,梁氏此論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其一,從“救國”“新民”的主旨出發(fā),刻意夸大了小說的政治和社會意義,將小說政治化,突出了小說之“用”,使之成為承載和宣揚新道德、新思想的工具,最終達到“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18]的目的。

若從小說自身的歷史發(fā)展和演進來看,梁啟超的文學政治論并不新鮮。在中國古代士大夫創(chuàng)作的大量文言小說中,以美刺的形式“補正史之闕”、發(fā)表政治見解時有顯現。即在勾欄肆井的說書藝人有時也會在說書時偶發(fā)議論,指責昏君奸佞、勸善懲惡,只是其教化目的未成常態(tài),更未有小說家將小說上升到為政治服務的程度。故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小說始終被排除于正統文學之外,成為“小道”。及至《蕩寇志》的出現,開辟了“中國現代政治小說的先聲”[19]。其作者俞萬春通過對《水滸傳》的“翻案”,在讓水泊梁山所有“強盜”全軍覆沒之余,使小說成為儒家綱常名教的教科書。該書后來于太平天國起義期間被官方出資大量印行,成為清王朝的政治宣傳品[20]。應該說,這一例子是以小說“救世”、將小說政治化并使小說為官方接受的一個生動說明。爾后,在清王朝屢次受挫、帝制衰敗的過程中,西方傳教士也敏銳地捕捉到小說的這一特殊作用。在梁啟超此論發(fā)表之前,美國傳教士傅蘭雅便舉行過一次小說競賽,在其競賽廣告中提及,“竊以感動人心,變易風俗,莫如小說,推行廣速,傳之不久,輒能家喻戶曉,氣習不難為之一變”[21]。不難看出,傅蘭雅的這則廣告和梁啟超的小說論有諸多相通之處,梁啟超或許從中受益。這也進一步說明,清末的“小說界革命”及小說的政治化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但問題是,同樣是將小說政治化的設計,俞萬春和傅蘭雅為何沒能使“小說界革命”提前出現,并獲得和梁啟超一樣廣泛的社會支持?

答案須從梁氏小說論所蘊含的內在理路里尋找。中國古代文學向有“以文治國”“文以載道”的傳統,傳統民本主義所蘊含的儒家淑世精神構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動力之一。馮天瑜在《中華元典精神》一書中指出:“民本思想興起于周代,成于其時的《尚書》《詩經》透現民本思想的處所,數不在少。”[22]以民本主義為基,構筑起自《詩》《書》以來中國文化、文學的基本精神之一。而經由文學來弘揚和彰顯民本主義所蘊含的宏論微旨——以“勸懲”為目的,以實用為品格,教化民眾,補察時政,移風易俗,闡發(fā)“重民”“護民”“惜民”“養(yǎng)民”“憐民”“愛民”等政治、倫理、道德內容,已生長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傳統之一。而梁啟超顯然也是以“文以載道”的固有思維來看小說的,所不同的是,他把所載之“道”加以了革新,將儒家的封建政治倫理替換成了以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為旨歸、“合群救國”的政治理想,亦使得這一小說論具有明顯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特點。而這一點,恰是俞萬春和傅蘭雅尚未達到的。

其二,梁氏在鼓動小說之“四力”時,先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民本情懷和“立德、立功、立言”意識[23]被外化為其日趨焦灼的“覺世”“醒世”心態(tài),由此將政治小說化,使小說成為“武器的文學”。

仍以傅蘭雅的《小說競賽廣告》為例與之對照,該廣告指出“今中華積弊最重大者有三端,一鴉片,一時文,一纏足。若不設法更改,終非富強之兆,茲欲請中華人士愿本國興盛者撰著新趣小說,今顯此三事之大害,并祛各弊之妙法,立案演說,結構成篇,貫穿為部,使人閱之心為感動,力為草除,辭句以明顯為要,語意以趣雅為宗,雖婦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述事務取近易有,切莫抄襲舊套,立意尚希奇古怪,免使駭目驚心”[24]。傅蘭雅的思路非常明確,即改良惡俗;采取的方法也穩(wěn)妥周全,即在革新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的基礎上針砭時弊,解決社會問題。與之相對,梁啟超就顯得有些過急。這鮮明地體現在他強化文學的功用,卻只字不提小說藝術上。在新民情緒的激動中,他不但將《水滸傳》《紅樓夢》視為“誨淫誨盜”之作,即如“新小說”該如何寫也無暇顧及。或許在梁氏看來,“寫什么”是最重要的,“怎么寫”并不重要。

由之我聯想到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之一:輕文而重道。其中包含的邏輯是:道的標準第一,文的標準第二。說到底,和中國傳統的許多文人一樣,或許在梁啟超看來,治國平天下乃是文人的“正道”,而詩文純系“余事”“末事”;“立言”僅僅是手段,“立功”與“立德”才是真正目的。清末民初的許多文人在以“覺世”為己任,自覺推行“以文救國”文學觀念時,更多在小說之外提倡新小說,更多關注于小說的政治意義,而對于表現人生、追求藝術技巧方面給予重視明顯不足,因此也難以像王國維那樣真正將西方小說中的先進觀念與中國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結合起來。這也難怪有學者指出的:“梁啟超打著‘新小說’的旗號,文學觀念的核心卻是舊的。王國維推崇《紅樓夢》,文學觀念的核心卻是新的?!盵25]以此觀之,想來與新小說倡導者們“病急等不得慢郎中”的功利主義心態(tài)有關。

不惟如是,如果將眼光置于晚晴到五四文學發(fā)展的視域中,梁啟超遭遇的困境應該說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如五四文人在“個人”與“群”之間、“反傳統”與“整理國故”之間、“化大眾”與“大眾化”之間的彷徨??梢哉f,觀念的變遷從來不是一種歷史逐漸進步或完善的歷史。毋寧說,觀念的轉移更多是對一種特定歷史語境所作出的有效的應激反應,必須把它作為一個歷史的范疇加以考察和研究。正如王德威指出的,中國的文學革命向來不是所謂的直線運動,而是經常逃不脫“自我回轉的夾纏”,“回轉常和后退的動作聯系在一起。但它并不等同于反動,因為它的運動并不回到原點?!@正是現代性在中國的主要特征”[26]。

進一步推演開去,概念、觀念乃至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作用,并在歷史與邏輯規(guī)律的共同作用下并存與互動的過程。清末民初文人在倡導新文學、宣揚具有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說之時,推動文學向“現代”前行的,不僅有“日本體驗”和“西方想象”等外源性“現代”因素,也有作為民族文化心理而埋蘊心底的民本主義思想因子。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從來就不是單一指向驅使下的一維運動,而是一個多元交匯、涵容并蓄的“文學場”——現代西方民族國家政治的想象和民主、自由等“現代”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外面”;而民本主義等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本身亦成為文學轉型的“內面”。新文學觀念的形成和實踐恰是這二者彼消此漲的結果。

三、結論

綜上可見,作為中國自古以來極其重要的政治思想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念,民本主義思想滲透于清末民初中國追求現代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并內化為一種較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深深地影響并制約著現代文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清末民初文學的現代轉型進程中,“民本主義”不僅是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發(fā)生的重要思想支援和內在驅動之一,更是其重要的“文學品格”和“存在特質”,成為此一時期文學持續(xù)表現和關注的對象,影響、制約著文學觀念和文學思維的現代轉型,牽引著具有“現代性”特質的文學生產、傳播和消費等過程。

需要補充的是,有關“民本主義”和中國文學現代轉型之間關系的研究本身涉及面廣,限于篇幅,在此難免掛一漏萬。那些未涉及或未展開的,正是我接下去研究和開掘的目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清至五四時期民本主義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研究”[12CZW066]階段性成果。

注釋:

[1]康有為:《上清帝第四書》,見《強學:戊戌時論選》,鄭大華等編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頁。

[2]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5頁。

[3]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64頁。

[4]明夷:《公民自治篇》,《新民叢報》1902年第5期。

[5]漢駒:《新政府之建設》,《江蘇》1903年第8期。

[6]鄒容:《革命軍》,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47頁。

[7]梁啟超:《老孔墨以后學派概觀》,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324頁。

[8]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605頁。

[9][美]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8頁。

[10]梁啟超:《與嚴幼陵先生書》,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2頁。

[11]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6頁。

[12]嚴復:《辟韓》,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4、36頁。

[13]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第75頁。

[14]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4頁。

[15]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3頁。

[16][美]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8~9頁。

[17]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884頁。

[18]嚴復:《原強修訂稿》,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0~27頁。

[19]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晴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6頁。

[20]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5頁。

[21][英]傅蘭雅:《小說競賽廣告》,《萬國公報》1895年第77冊。

[22]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4頁。

[23]《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阮元??薄妒涀⑹琛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979頁。

[24][英]傅蘭雅:《小說競賽廣告》,《萬國公報》1895年第77冊。

[25]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49頁。

[26]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晴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8頁。

猜你喜歡
梁啟超觀念轉型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維生素的新觀念
轉型發(fā)展開新局 乘風破浪向未來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健康觀念治療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灃芝轉型記
葫芦岛市| 宜都市| 亚东县| 张家港市| 泗洪县| 洛南县| 西峡县| 秦安县| 马鞍山市| 西昌市| 辽阳县| 东山县| 沾益县| 阜阳市| 冷水江市| 台湾省| 蚌埠市| 长沙县| 中山市| 雅安市| 微山县| 民县| 虞城县| 青岛市| 金湖县| 斗六市| 岳阳市| 唐河县| 太谷县| 江油市| 汾西县| 昌图县| 凤冈县| 伊春市| 舞钢市| 合江县| 刚察县| 犍为县| 雅安市| 无棣县|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