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生
《歷史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適度溝通是解決問題、構(gòu)建新知的前提
一出好戲應有好的開始。課堂情境的設置可起到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fā)自主學習的興趣等多種作用。課堂教學中,我就經(jīng)常運用這一方式,導入新課時,為了將學生融入到所學內(nèi)容中去,上課前都會準備一個小故事或者音樂或者視頻之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比如上《和同為一家》一課,以《愛我中華》來導入,再輔以一張有56個穿著不同服飾的人排成“56”的圖片來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知道了我這節(jié)課的大致內(nèi)容,并且腦子里就已經(jīng)在思考一些關(guān)于今天上課的內(nèi)容??上攵?,這節(jié)課的效果是很令人滿意的。記得我2010年參加了蘇州外校的一個“同課異構(gòu)”活動,課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上課前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讓陌生的學生首先在情感上認同我,進而能夠和我一起走進課堂。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我決定先打情感牌,趁著下課和他們進行一個簡單的交流,隨便聊聊。通過這樣的適度溝通,獲取一些最初的感性認識。課前再用熱身的形式打出三個關(guān)鍵詞,讓學生猜猜是何歷史事件,在此基礎上引出相關(guān)的知識點。此舉在后來的評議過程中得到了與會的所有老師的認同。
二、適度的課堂提問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課堂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師互動的表現(xiàn)方法之一。隨著教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課堂提問在認識上有所深化,在實踐中有所創(chuàng)新。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使提問真正收到滿意的效果,提問不僅要做到具有啟發(fā)性、科學性、針對性和面向全體性,而且還要做到適時、適度。
首先,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中。讓更多的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其次,提問要精簡數(shù)量,直入重點。一節(jié)課40分鐘,不能問個不停。第三,要做到提問與探究和創(chuàng)設情境相結(jié)合。以上三點是我平時上新課時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各位同事的幫組下,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我也摸索出一些提高學生課堂效率的方法,這里也列舉幾個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比如我抓住他們要分數(shù)及小組“面子”的心理,在課堂上一般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第二種就是讓每個學生都當回小老師,即給他們一點時間準備,讓他們自己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出題,然后自主選擇由哪組來回答他們的問題,當然我事先要大致統(tǒng)籌安排,這樣一節(jié)課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不讓哪個學生掉隊,人人參與,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提問,學生在課堂中既能集中注意力,又可以熟練的掌握知識,確實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
三、注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和《歷史課程標準(實驗)》都要求教育要創(chuàng)新,這固然是一個趨勢,但在創(chuàng)新當中不要違背教育的主旨,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在剛剛結(jié)束的人教版初二歷史八(上)的中國近代史的講解中,尤其當講列強侵華和中國人民的抗爭時,我特別注意了這一點。
比如在上《鴉片戰(zhàn)爭》對《南京條約》進行分析時,既要提高學生全面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又不能讓學生走進《南京條約》的簽訂也給中國帶來了好處的誤區(q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能讓學生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所以,在新課改之下的歷史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也就是精神教育這個根本,否則,課堂創(chuàng)新也就失去了意義,就不值得去肯定。
我在此基礎上又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當你們看到近代的中國飽受列強的侵略時,當我們的國家利益一次又一次受到傷害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學生的答案真的很有創(chuàng)意。我靜靜的聽著他們充滿智慧的發(fā)言,這時突然初二(八)班的一個女生舉手了。
“老師,我覺得我以后再也不學英語了”。此語一出,立馬引起班級的陣陣“騷動”,贏得學生們的一致“好評”。聽完她的發(fā)言后,我的心被觸動了。心想,她的這個想法可能有點偏激,同時又被一部分比較調(diào)皮的同學給“利用”了。想到此,我沒有解釋什么,只是輕輕問一句:
“為什么?”“老師,它們對我們的國家傷害太大了,現(xiàn)在還要學他們的語言?!?/p>
“我們學歷史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位同學知道?”聽后,我沒有直接講評他的發(fā)言,而是在采取迂回戰(zhàn)略。
學生們立馬討論開來,有的說是為了知道過去,有的說是為了勾起我們自豪與感傷的過去……
在他們的基礎上我開始把兩個問題合并起來,一并回答。
“同學們,說得通俗點,我們學歷史的主要用意就是知道并了解我們的這片沃土上曾經(jīng)發(fā)生了什么,然后進行總結(jié)和反思,探究出一些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我們以后的發(fā)展道路進行一個簡單的預測。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不能僅僅只停留在過去,更不能因為列強欺侮我們,我們現(xiàn)在就不去學他們的語言,相反我們更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文化,先進的理念,找到他們先進的原因,從中找到能為我所用的東西,達到最后的目的——超越他們。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中國學生學英語太瘋狂了,學的熱情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門學科,其實我們要辨證的看待這件事情,認識到學習英語的利,盡量避免盲目的學,無目的的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學好英語,學好歷史,學好其他各門功課?!?/p>
這堂課后,我意識到一堂比較好的課,除了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外,更主要的還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做到觸類旁通,達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
所以,在新課改之下的歷史教學中,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也就是精神教育這個根本,否則,課堂創(chuàng)新也就失去了意義,就不值得去肯定。
四、重視反思
反思就是對課堂行為進行總結(jié),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考》一書中這樣界定反思:“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主動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對每一節(jié)課都做認真的課后總結(jié),以指導下節(jié)課的操作。
反思一:我在講《開元盛世》一課時,最后讓學生討論武則天的功過,在我的引導下,講到武則天的“無字碑”時,就有一個初一女生這樣寫到:“雖為女子但為帝,身在其職促發(fā)展?!边€有另一女同學這樣寫到:“誰說女子不如男?一代女皇武則天,打破了這千百年的鐵門。我們驕傲多半基于我們無知,武周的傲骨像歷史扉頁,雖沒激烈的火花,卻已光照千古。時間可以沖淡一切,是的,但這冰心傲骨的那一刻,已璀璨歷史的長河?!焙髞碓诜此紝W生為什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寫出這么好的語句時就在想可能與我的激發(fā)興趣有關(guān),當然可能也與這兩位學生的性別有關(guān),因為她們都是女孩子。
反思二:俗話說,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起碼要有一桶水。我們這些年輕老師到底該怎樣才能做到?年輕老師教學經(jīng)驗不足,我堅持走出去,當然學校領導也很支持,從教幾年來也出去聽了很多節(jié)課,一有時間,就想盡辦法去聽我們學校的一些其他老師的課,課后及時的進行學習、消化,以此來提高自己。
反思三:年輕教師在進行新課改時如何駕馭課堂。有時候?qū)W生太激動了,以至于課堂比較亂,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在這里也懇請一些老教師多給我一些指導性意見。
反思四:一個年輕老師,因為與學生的年齡差距非常小,很容易與他們相處,甚至相處的非常好,但是有時候有些學生會沒大沒小,弄得我很尷尬。該如何把握與學生的交往的一個度的問題,我也一直在思索。
以上幾點就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的一些較淺的認識。新課程改革對我來說起步不長,但要形成完整的理論性的教學方法,還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真正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青藤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