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軍
出生于1908年8月的民革中央監(jiān)察委員、上海社科院特約研究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汪一鶴,如今已是105歲的高齡。解放前,老人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總務處處長,舊交通部秘書廳主任秘書等職;解放后,老人又任上海人民銀行辦公室主任,后入華東革大學習。結(jié)業(yè)后,老人響應建設(shè)大西北的號召去了新疆,后回上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老人經(jīng)當時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北華先生推薦,受聘為上海市社科院特約研究員;1988年代,又受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老人的高壽和他的心態(tài)及生活習慣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歷盡人生劫數(shù)但依然能保持淡定自若的心態(tài)是老人高壽的主要原因。上世紀50年代初,老人從華東革大結(jié)業(yè),去了新疆。由于那里臨近西伯利亞,氣候十分惡劣,不久就出現(xiàn)了四肢僵痛、關(guān)節(jié)失靈等毛病。無奈之下,他只能以重病辭職的方式,輾轉(zhuǎn)回到上海。1954年代,老人經(jīng)人介紹,進入培明中學高中部,為學生講授世界地理課程。哪知好景不長,“1955年,肅反運動擴大化,提藍橋監(jiān)獄一時人滿為患。不久,我也以反革命分子罪被判刑7年,走進了牢房。我想我覺悟不高,未曾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但我思想進步,熱愛祖國,決不反對革命。我在國民黨組織部當過處長,做過官,但那時是國共合作,反革命分子這罪名遲早會澄清。果然,1957年7月1日,新成區(qū)人民法院重審此案。此堂宣布,對我的政治歷史問題‘原判刑確有不當,‘應不予追究,‘無罪釋放。于是我就安然回家了”。(《汪一鶴自傳》)事后,有關(guān)部門安排老人進入當時的衛(wèi)星中學(后并入上海民立中學)任教。“文革”期間,老人再次受到?jīng)_擊。在一次批斗會上,有個學生用鞭子朝著老人的頭部狠狠抽去,頓時血流如注。到了醫(yī)院才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晶狀體被打壞,就這樣,老人失去了左眼。但萬幸的是,他的右眼視力一直很好,晚年還能讀報、看電視,確保了他下半生的正常生活。“文革”后,上海某大學的一個負責人突然來到老人家中,向他了解一位學生的情況。原來,鞭打老人的學生在“文革”后進入某大學學習,畢業(yè)后,他想留在大學繼續(xù)攻讀研究生,這位負責人來詢問老人,正是組織上對這位學生的政審。在得知學校的來意后,老人說,當年打壞自己左眼的事,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現(xiàn)在一切都過去了,就不要再追究了吧。老人的話讓這位負責人深感意外,同時也對這位學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健康的體魄和始終如一的人生追求是老人得以高壽的另一個原因。對于這一點,老人曾用“好”與“找”兩個字來概括。老人說,這“二字真言”并非是他的“首創(chuàng)”,而是受著名學者胡適先生的啟發(fā)。老人祖籍安徽績溪,和胡適先生是同鄉(xiāng)。當時老人因家道中落,遷往北京,借住在北京的績溪會館。老人回憶:時任館長的胡適先生對館務十分熱心,這也讓他有幸聆聽到了先生的教誨。當時胡適先生經(jīng)常提到的兩句話就是“一個人要好好地活”和“一個人要動腦動手去找”。老人認為,胡適先生所講的“好好地活”,就是要身體好、道德好、學問好;所講的“動腦動手去找”,就是要找知識,找真理,找振興民族和國家的道路。他說“胡適先生的兩句話讓我受益終生”。后來,老人的一生就以此為目標,勤奮求學,認真鍛煉,努力尋找振興民族與救國之路。他先是勤奮刻苦的學習,考入了當時并非一般人都能考進的北師大附屬中學,后來又考取了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又因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入讀研究生,拜著名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陳岱孫先是為導師。大學期間,他還努力學習外語,先后學會了英語、德語和法語,為他日后留學歐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好學的同時,他也十分好動。他曾擔任校排球隊的主攻手,并在華東運動會上取得冠軍。這種偏好體育運動和鍛煉的“好動”精神,伴隨著他的一生。直到退休,他還時常進行徒步旅行、登山等活動。百歲以后,他還在女兒的陪伴下,在樓道里、小區(qū)花園里散步。“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在老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也正是有了這種“好動”的習慣,才為老人的健康長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老人高壽的另一個原因是堅持用腦。上世紀70年代末,老人從教師的崗位上退休,但他并沒有停下“好”和“找”的步伐。受聘為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后,老人憑借學生時代打下的專業(yè)基礎(chǔ),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研究,先后編寫了《中外合資經(jīng)營企業(yè)》和《外商投資企業(yè)》,對如何引進外資、利用外資這一熱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成為當時最早的專著。為此,社科院將這兩本書評為“最佳著作成果獎”,上海市委宣傳部也將此書列為1979~1982哲學社會科學得獎著作之一。此外,老人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先后編寫了有關(guān)對外貿(mào)易、國際經(jīng)濟合作、外向型經(jīng)濟、開發(fā)浦東等問題的論著,刊登在各大學和科研單位的全國性刊物上。2012年8月23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長趙雯在市文史研究館館長沈祖煒一行的陪同下,登門看望了老人。那天適逢老人105歲生日,趙雯副市長代表市政府向他表達了生日的祝愿,肯定了老人為國家、為社會作出的積極貢獻,并和老人合影留念。老人雖不如往年那樣反應敏捷,但顯得十分高興。
如今,已是百歲有五的老人正平淡悠然地享受著自己幸福的晚年。也許,用“一生禍福榮辱皆過往,淡然已如煙;從來勤學好動不曾歇,悠然度百年”來形容他的一生,是最貼切的吧!
現(xiàn)代養(yǎng)生·上半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