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醫(yī)學院圖書館 趙士斌 (石家莊 050091)
易水學派肇始于金代,因創(chuàng)始人張元素是河北易縣(金之易州)人而稱其為易水學派。該學派師承傳人及私淑者,以張元素、李東垣、張景岳、薛已、李中梓、趙獻可六大家最著名。
元素之學,先后傳于李東垣與王好古,李東垣之學傳于羅天益。私淑李東垣的學者,有薛已、張景岳、李中梓諸家。趙獻可又私淑薛己。傳獻可的學者,有高鼓峰、董廢翁、呂晚村諸人。張璐對薛已和張景岳二家之學均有所承受。李中梓之學一傳沈朗仲,再傳馬元儀,三傳尤在涇。其師承私淑著述考如下。
張氏學習刻苦,對醫(yī)藥學的研究很有獨到之處,成為金代一家,學術上自成一派,稱之為易水學派。一生著述頗多。
現(xiàn)存有:《醫(yī)學啟源》明嘉靖11年壬辰 (1532)安正堂刻本等4種刻本;《潔古珍珠囊》明嘉靖萬卷樓刻本 (原題李東垣先生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張元素撰 (清)周學海校正,1927年廣東中醫(yī)藥專門學校鉛印本;《藥性賦》原題 (金)張元素撰見《醫(yī)要集覽》;《黃帝八十一藥注難經(jīng)》張元素注,抄本;《張氏藏府藥式補正》張元素撰,(清)趙書堂注、(民國)張壽頤補正,1921年嘉定張氏體仁堂鉛印本;《潔古家珍》見《濟生拔粹》。
已佚有《醫(yī)方》30卷、 《藥注難經(jīng)》、 《潔古本草》、《產(chǎn)育保生方》、《補闕錢氏方》、《潔古云岐針法》等。
在醫(yī)學上造詣很深,頗負盛名。因創(chuàng)建脾胃內傷學說,被后世尊為“補土派”宗師。他一生以活人為己命,冥思苦慮,且勤于筆耕,著述豐富,茲分別考證如下。
《內外傷辨惑論》三卷,又名《內外傷辨》見《醫(yī)藏目錄》;《古今醫(yī)統(tǒng)》作《內外傷辨》;《補遼金元藝文志》作《辨惑論》。明咸化23年丁末 (1487年)刻本等十四種版本;《脾胃論》三卷,明萬歷29年辛丑 (1601)新安吳勉學??坦沤襻t(yī)統(tǒng)正脈全本等十二種版本;《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一卷,原題朱震享 (丹溪)撰,實為李杲之書。明刻本等十一種版本;《傷寒治法舉要》。汪琥曰:傷寒治法舉要,元東垣老人李杲撰,書止一卷。首言冷熱風勞虛復,續(xù)辨惑傷寒論,共舉治法之要三十二條;《傷寒會要》該書三十余萬字。序中記敘明之治病奇效數(shù)案例;《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4卷,又名《藥性賦珍珠囊》。明刻本等五十七種版本;《蘭室秘藏》三卷,其名“蘭室”,是取《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藏靈蘭之室”一語,元刻本、明刻本等十七種版本;《食物本草》舊題《李東垣食物本草》李時珍參訂。7卷本,又有22卷書。明天啟9年辛酉(1621)刻本等四種版本;《東垣試效方》九卷,本書為東垣弟子羅天益整理而成。該書有明刻本,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本;《用藥法象》一卷,據(jù)《本草綱目·序例》稱,此書在《珍珠囊》的基礎上,增加了用藥凡例,諸經(jīng)響導及綱要治法等內容。原書已佚。但其內容保留于李東垣弟子王好古所撰《湯液本草》上卷中;《醫(yī)學發(fā)明》一卷,明萬歷刻本、明抄本等十一種版本。
李氏尚有《活法機要》一卷,《萬愈方》一卷,《醫(yī)學辨惑論》諸書,后二種失傳。
元代醫(yī)家學,旁搜博采眾家,結合自己的體會,于1281年撰寫了《衛(wèi)生寶鑒》二十四卷,明永樂15年丁酉(1417)吳郡韓彝刻本等十種刻本;《羅謙甫治驗案》(民國)裘慶元編,1916、1917、1918年紹興醫(yī)藥學報社刻本。
另著有《內經(jīng)類編》、《藥象圖》及《經(jīng)驗方》、《醫(yī)經(jīng)辨惑》(見劉因《靜修文集》)等書,均佚。
2.2.1 他自己的著述:有《內科摘要》2卷,又名《薛氏內科摘要》、《薛氏醫(yī)錄》、《薛立齋先生內科醫(yī)按摘要》明萬歷19年辛卯 (1591)序刻本等十三種刻本;《婦科撮要》2卷,明刻本等十種刻本;《醫(yī)學指南》10卷,據(jù)明刻本復制本;《醫(yī)宗摘要》4卷,又名《醫(yī)宗撮精》,清乾隆33年戊子 (1768)白鐘麟刻本等三種刻本; 《經(jīng)驗全方》4卷,明刻本 (殘);《本草約言》薛已編,子目:《藥性本草》二卷、 《食物本草》二卷,明刻本等三種刻本;《過庭新錄》(一名《保嬰金鏡錄》)1卷;《匯輯薛氏內科醫(yī)案》3卷, (明)薛已、黃承昊編,明崇禎15年壬午(1642)刻本等三種刻本;《保嬰粹要》日本承應3年甲午(1654)武林市兵衛(wèi)刻本等四種刻本;《痘疹撮要》4卷,見十竹齋刊袖珍本醫(yī)書;《外科發(fā)揮》8卷,明刻本等五種刻本;《外科心法》7卷附《外科選要》,明嘉靖7年戊子(1528)日新書堂刻本等十種刻本;《外科樞要》4卷,明隆慶5年辛未 (1571)沈啟原刻本等十三種刻本;《正體類要》2卷,明刻本等九種刻本;《口齒類要》1卷,明刻本等九種刻本; 《疬瘍機要》3卷,日本承應3年甲午(1654)武林市兵衛(wèi)刻本等六種刻本;《外科經(jīng)驗方》1卷,明刻本等六種刻本; 《蓮齋醫(yī)意—立齋案疏》2卷,葉崧疏,清抄本;《薛案辯疏》(清)錢臨 徐蓮塘編,清抄本;《薛氏醫(yī)按十六種》明崇禎1年戊辰 (1628)徑草堂朱明刻本等八種刻本;《家居醫(yī)錄》明嘉靖27年戊申 (1548)范慶刻本等五種刻本。
2.2.2 他校注和增補的著作:有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24卷;(明)程希洛編《醫(yī)學撮要》清素漪氏抄本; 《外科精要》3卷,又名《外科寶鑒》明正德刻本(殘)等十四種刻本; 《保嬰金鏡錄》明嘉靖29年庚戌(1550)鶴洲草堂刻本等九種刻本;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3卷,明嘉靖30年辛亥 (1551)刻本等九種刻本;宋代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1卷,明萬歷刻本等九種刻本;王綸《明醫(yī)雜著》6卷,明嘉靖28年己酉 (1549)年刻本等十三種刻本;倪維德《原機啟微》3卷 (附錄一卷),明嘉靖11年壬辰 (1532)刻本等十五種刻本;(元)胡元慶撰、薛已校補《癰疽神秘灸經(jīng)》,又名《癰疽神妙灸經(jīng)》日本享保13年戊申 (1728)鐵研刻本等三種刻本;薛鎧《保嬰撮要》20卷,又名《保嬰全書》明嘉靖35年丙辰 (1556)著者自刻本等十五種刻本;薛氏校書,常附以己見和醫(yī)案。如對《婦人大全良方》,增加候胎、瘡瘍兩門,附有個人治驗和方劑,對《原機啟微》,也有增補。
2.2.3 ??再|:有滑壽《十四經(jīng)發(fā)揮》3卷,杜本《敖氏傷寒金鏡錄》1卷,徐用誠《本草發(fā)揮》4卷,陶華《癰疽神秘驗方》1卷。
著述豐富,經(jīng)有三十載而著成《類經(jīng)》三十二卷,明天啟4年甲子 (1624)天德堂刻本等二十一種刻本;《傳忠錄》3卷,抄本見《景岳全書》;《傷寒典》2卷,抄本見《景岳全書》;《脈神章》2卷,又名《景岳脈神章》抄本見《景岳全書》;《本草正》2卷,又名《景岳全書本草正》清刻本等四種刻本;《古方八陣》8卷,清康熙衡素堂刻本;《新方八陣》2卷,清康熙19年庚申 (1680)復芹堂刻本等四種刻本;《新方八略》清抄本;《景岳新方歌訣》抄本;《古方類聚》日本文政12年己丑 (1829)刻本;《溫病證治歌括》2卷附喉證匯參5卷,清光緒19年癸巳 (1893)富邑三多砦福善堂刻本;《(張氏)治瘧必喻》日本享保14年己酉 (1729)京師書坊玉枝軒刻本;《婦人規(guī)》2卷附《婦人規(guī)古方》抄本,見《景岳全書》;《宜麟策》清乾隆45年庚子 (1809)金陵周品漁刻本等九種刻本;《小兒則》2卷附《小兒則古方》1卷,清康熙49年庚寅 (1710)會籍魯超刻本;《(精選)幼科良方》日本享保13年戊申 (1728)平安書鋪刻本;《痘疹詮》3卷,見《景岳全書》;《痘疹詮古方》見《景岳全書》;《(景岳)痘瘡證治》抄本;《外科鈐》2卷附《外科古方》1卷,抄本見《景岳全書》; 《質疑錄》2卷,清康熙27年戊辰(1688)刻本等八種刻本;《張景岳先生醫(yī)論雜鈔》抄本;《景岳全書》64卷,明刻本等七十三種刻本;《醫(yī)學捷要》清同治10年辛未 (1871)刻本、《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等。
趙氏著有: 《醫(yī)貫》6卷,明萬歷45年丁巳 (1617)年步月樓刻本等24種版本。以《醫(yī)貫》流傳廣而影響大,系醫(yī)論著作;《增訂胎產(chǎn)心法》2卷,(清)季維翰增訂,清乾隆張殿甲刻本等四種版本;《內經(jīng)鈔》成書年代及內容未詳,見《浙江通志》; 《素問鈔》成書年代及內容未詳,見清光緒三十年《儀征縣志》;《經(jīng)絡考》成書年代及內容未詳,見《鄞縣志》; 《正脈論》成書年代及內容未詳,見《鄞縣志》;《二體一例》成書年代及內容未詳,見《醫(yī)籍考》等。
《邯鄲遺稿》4卷,由子貞整理而成。清嘉慶1年丙辰(1796)靈蘭閣刻本。
2.4.1 著書自娛,至老不倦——張璐:少穎悟,習儒而兼攻醫(yī)。明亡后棄儒業(yè)醫(yī),隱居洞庭山十余年,行醫(yī)著書,至老不倦。離鄉(xiāng)十六年,輯醫(yī)書一帙攜歸故里,故名之曰《醫(yī)歸》。將其中《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刻行??滴踔?,取《醫(yī)歸》殘稿,從頭檢點,并易名《醫(yī)通》(《張氏醫(yī)通》)。
現(xiàn)存有:《傷寒述》抄本;《傷寒纘論》2卷,清康熙4年乙巳 (1665)刻本;《傷寒緒論》2卷,清康熙6年丁未 (1667)刻本; 《傷寒大成》清康熙6年丁未 (1667)刻本;《傷寒證治》抄本;《石頑老人診宗三味》又名《診宗三味》清康熙28年己巳 (1689)金閶書業(yè)堂刻本等十四種刻本;《石頑老人脈證詳辨》抄本;《三家舌辨》抄本;《本經(jīng)逢原》4卷,清康熙34年乙亥 (1695)長洲張氏雋永堂刻本等二十一種刻本;《醫(yī)通祖方》抄本;《千金方衍義》30卷,清康熙37年戊寅 (1698)刻本等十一種刻本;《張氏醫(yī)通》16卷,清康熙48年己丑 (1709)寶翰樓刻本等十七種刻本;《醫(yī)通纂要》抄本;《張氏醫(yī)通纂要》4卷,日本永安5年丙申 (1776)定榮堂鳥飼昭浪華書肆積玉圃刻本; 《麻疹秘傳》6卷,清光緒14年戊子(1888)蓉城江氏刻本;《(秘本)麻逗新書》6卷,1918年蕪湖洲海書局石印本; 《師利心》清康熙18年己未(1845)文盛齋刻本; 《張氏醫(yī)書七種》清康熙寶翰樓刻本。
2.4.2 以其余財,救濟友人——高斗魁:少治詩古文辭,工書法,生平兼好醫(yī)藥方書,素服膺同里趙養(yǎng)葵醫(yī)說,以溫補為主。高氏行醫(yī)于吳越間,以其余財,救濟友人。求治者遍及南國。治病收入,隨手散盡,因此臨終時家徒壁立,幾至無以為殮。
醫(yī)書有《醫(yī)家心法》(見《醫(yī)林指月十二種》中,又名《鼓峰心法》清雍正32年乙巳 (1725)胡玨序刻本;《萃芳集》9卷,清嘉慶石竹齋抄本;《高鼓峰醫(yī)論》清稿本等二種刻本;《四明心法》三卷,又名《醫(yī)學心法》見《醫(yī)宗已任編》。他論醫(yī)宗旨,近于張景岳,然而他的學說,往往流于偏頗。
遺著有《桐齋集》、《語谿集》、《冬青閣集》數(shù)種。
著有《內經(jīng)知要》2卷,明崇禎16年癸未 (1643)刻本等三十種刻本; 《黃帝內經(jīng)素問》 (李中梓校)抄本;《傷寒括要》3卷,清順治6年 己丑 (1649)刻本等六種刻本;《新著四言脈訣》清光緒21年己未 (1895)奉新許氏??瘫?《診家正眼》2卷,清順治17年庚子 (1660)二雅堂刻本等十四種刻本;《(鐫補)雷公炮制藥性解》6卷,明天啟2年壬戌 (1622)翁氏刻本等二十八種刻本;《本草征要》清光緒6年庚辰 (1880)刻醫(yī)宗必讀本;《本草圖解》1928年上海中華新教育社鉛印本;《本草通玄》2卷,又名《本草通元》清康熙17年戊午 (1678)云南刻本;《醫(yī)學傳心》清乾隆51年丙午 (1786)刻本;《病機沙篆》2卷,(清)尤乘增補,清康熙15年丙辰 (1676)刻本等五種刻本;《婦科寶案》吳錫麟抄本;《壽世青編》2卷,又名《壽世編》李中梓撰、尤乘編,清康熙28年己巳 (1689)刻本等十三種刻本;《李中梓醫(yī)案》又名《里中醫(yī)案》抄本;《醫(yī)學論述》抄本;《頤生微論》4卷,明萬歷書林葉仰峰刻本;《醫(yī)宗必讀》10卷,明崇禎10年丁丑 (1637)序刻本;《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豪》三書,1667年匯刊在一起,署曰《士材三書》。清康熙47年戊子 (1708)萃秀堂刻本等三十五種刻本;《藥性解》6卷等。
2.5.1 中國較早之麻風病專家 ——沈之問:撰有《解圍元藪》,該書乃沈氏望祖父沈恰梅、父沈史軒和他本人三代相傳之資料及臨證經(jīng)驗而成。書成于嘉靖29年 (1550),是關于麻風病的專著。治學嚴謹,對麻風的診治及病因認識作出了一定貢獻。清康熙10年辛亥 (1671)抄本等六種版本。
2.5.2 虎丘懸壺行醫(yī),施濟針藥 ——尤乘:早年習儒,弱冠時拜李中梓為師學醫(yī),后遍訪良師,得針灸之傳。在虎丘懸壺行醫(yī),施濟針藥,求治者甚眾。著有:《壽世青編》2卷,又名《壽世編》李中梓撰、尤乘編,清康熙28年己巳 (1689)刻本等13種刻本;《勿藥須知》清同治13年甲戌 (1874)虞山顧氏刻本;《臟腑性鑒》清康熙27年戊辰 (1688)刻本等三種刻本;《經(jīng)絡箋注》明抄本;《食治秘方》民國蘇州國醫(yī)書社鉛印本;《尤氏喉科秘書》,又名《無錫尤氏秘傳喉科真本》、《喉科尤氏書》、《喉科秘本》、《喉科秘傳》附《喉科方》清嘉慶13年戊辰 (1808)張氏刻本等十六種刻本;《尤氏喉癥秘訣》清刻本;《博物知要》清康熙30年辛未 (1691)林屋繡刻本。
并對老師所撰的《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篆》進行增補,還修訂明代賈所學的《藥呂辨義》,為傳播士材學派作出了貢獻。
2.5.2.1 飼鶴山人 ——尤怡:跟隨馬元儀學醫(yī)。馬元儀為明末名醫(yī)李士材的再傳弟子。尤怡學有淵源,博覽醫(yī)籍醫(yī)典,深得他器重。在他晚年,醫(yī)術更加精深,治病常獲奇效,故而登門求醫(yī)者極多。為了解除煩勞,一有閑暇就讀書澆花,養(yǎng)鶴觀魚,自為娛樂,故號飼鶴山人。
著有《傷寒論貫珠集》8卷,又名《宗圣要旨傷寒論貫珠集》抄本等二十一種刻本;《金匱心典》3卷集注,清雍正刻本等二十四種刻本;《醫(yī)林玉尺》4卷,民國抄本;《吳門尤北田在涇氏大方雜證集議》抄本;《金匱翼》8卷,清嘉慶18年癸酉 (1813)趙亮彩刻本;《醫(yī)學讀書記》3卷,清乾隆4年己未 (1739)程氏??瘫?《靜香樓醫(yī)案》2卷,清抄本等十種刻本。
此外,他又常寫詩誦詞,以吟詠自得,著有《北田吟稿》、《北田讀書錄》刊印行世。
曾經(jīng)與李杲一起學醫(yī)于張元素,但其年齡較李杲小二十歲左右,后又從師于李杲,盡傳李氏之學,著述甚富。著有:《陰證略例》1卷,清光緒5年己卯 (1879)歸安陸心源刻十萬卷樓從書本等十一種刻本。為其代表作,專門論述陰證的專著; 《醫(yī)壘元戎》12卷,明嘉靖22年癸卯(1543)余姚顧遂刻本等二十種刻本;《此事難知》2卷,元刻本等18種刻本;《東垣此事難知節(jié)抄》3卷,(鳳林輯)清抄本;《癍論萃英》清朱文震刻本等七種刻本;《伊尹湯劑仲景廣為大法》3卷,明刻本;《湯液本草》3卷,元后至1年乙亥 (1335)刻本等二十種刻本;《此事難知》刊于公元1308年,系編輯其師李杲之醫(yī)論,包括臟腑、經(jīng)絡、氣血、營衛(wèi)、診法、病因病機、天人相關、治法等。
著有:《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2卷,明宣德錢氏刻本等四種刻本;《潔古老人注王叔和脈訣》張元素注張璧述,據(jù)元至元19年序刻本復制本;《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脈訣論并治法》張元素注張璧述,見《濟生拔粹》。
《云岐子論經(jīng)絡迎隨補瀉法》張璧撰 杜思敬編,見《濟生拔粹》;《醫(yī)學新說》見《醫(yī)學源流》; 《脈談》見《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易水學派以探討臟腑病機為核心,尤突出于脾腎的精氣虛損的主張,這些理論,對明代溫補學派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該學派師承傳人及私淑者,以張元素、李東垣、張景岳、薛已、李中梓、趙獻可六大家最為著名。通過收集、考證得知,他們撰寫了大量醫(yī)療經(jīng)驗著作,對后世影響甚大,對中醫(yī)學產(chǎn)生著十分重要影響,成為中醫(yī)學寶庫中重要文獻。
[1] 馬新云,王其飛.河北歷代名醫(yī)學術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0
[2] 薛清錄.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12
[3] 趙士斌.李東垣著述考 [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1998,13(4):21-22
[4] 郭靄春.中國分省醫(yī)籍考 [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1
[5] 《中國醫(yī)籍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醫(yī)籍大辭典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8
[6] 姜春華.歷代中醫(yī)學家評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9
[7] 李云.中醫(yī)人名辭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5
[8] 裘沛然.中醫(yī)歷代名家學說[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11
[9] 李經(jīng)緯.中醫(yī)大辭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
(2013-10-28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