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姝嬙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莫扎特傳》主人公莫扎特的悲劇命運
蘭姝嬙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歷史人物的原型,莫扎特在這部劇中被塑造成為一個才華橫溢卻放蕩不羈的音樂天才。作者皮特·舍弗并未給予濃墨重彩的描述來贊美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而是褪去了大師的神秘色彩賦予了天才更多普通人的情感性情,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一生充滿波折坎坷的音樂巨匠。該文分別從個人、他人以及社會三個方面原因?qū)δ氐拿\進行了具體分析,得出莫扎特的悲劇是由其自身性格的缺陷,薩列里的迫害以及上流社會的壓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莫扎特傳》;悲?。幻\;人性;上帝
皮特·舍弗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之作《莫扎特傳》講述了18世紀維也納的兩位作曲家——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安東尼奧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沃爾夫?qū)ぐⅠR德烏斯·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同時他也為人 們展現(xiàn)了莫扎特短暫一生輝煌的音樂成就和與他天才身份極不相稱的悲慘命運。
對《莫扎特傳》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將這部作品作為歷史劇的研究和劇中反映的有關(guān)宗教神學的解讀。關(guān)于《莫扎特傳》的歷史真實性問題一直是充滿著爭議的并在評論家中引起了一系列激烈的批評討論。他們認為盡管這部劇潛在的主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但是跟當時的真實事件是不吻合的,或者說它并非對歷史客觀而真實的再現(xiàn)。麥克·沃爾什[1]的文章是有關(guān)對《莫扎特傳》的批評的一個典型范例,他指控舍弗和弗里曼“繼承了故意將莫扎特的形象不真實化的光輝傳統(tǒng)”,他甚至申稱“這部劇完全沒有了真實性,這點是極其惡劣的”。宗教神學問題也一直是舍弗的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在這部劇中所體現(xiàn)的是關(guān)于上帝的本質(zhì)以及上帝面前公平與非公平的奧秘。一些評論家認為從薩列里與莫扎特身上體現(xiàn)了該隱與亞伯的原型,如喬治·艾倫·羅賓斯[2]甚至覺得它的電影版本就是“一部創(chuàng)世紀4的電影翻版”。受到羅賓斯的觀點的影響,楊敬叢[3]在她的文章中也提出這部劇讓人聯(lián)想到該隱與亞伯,讓讀者感到人與人的不平等。另外還有一些評論家認為此劇是關(guān)于人物典型的預言故事,他們將莫扎特看作一個忍受人性邪惡迫害的基督的形象。
這些研究成果都為這部劇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素材與豐富的研究視角,此外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可去挖掘和探尋。這部劇反映了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主題,但對人物的命運的關(guān)注也是不容忽視的。鑒于前人的這些研究中還沒有有關(guān)人物命運的分析,本論文嘗試著從個人,他人和社會三個方面來分析劇中悲劇主人公莫扎特的悲劇命運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揭示作者對人性,人與上的關(guān)系以及世俗社會的思考。
導致莫扎特的悲劇命運的原因主觀上在于他天真善良而又高傲的個性。盡管莫扎特在音樂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和純熟的造詣,但是在個性上卻表現(xiàn)得十分孩子氣,或者說幼稚。評論界對此也是爭論不止,許多評論家尤其是莫扎特的崇拜者覺得難以接受認為舍弗偏離了人物歷史真實性丑化了莫扎特的形象。但是這也是作者用意所在,他故意將人物性格夸張化,與其他人物形成一種強烈對比從而為莫扎特最后的悲劇命運埋下伏筆。和劇中另外的一個主要人物——世故的薩列里相比,莫扎特顯得十分的單純,也更為善良,他在人情世故方面幾乎一竅不通,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也顯得非常的不成熟,他不像薩列里那樣圓滑,跟別人說話也總是直來直去,使得他在不經(jīng)意間跟他人產(chǎn)生誤會引來不滿跟厭惡。他后來的窘迫清苦生活狀況也跟他那為所欲為隨心所欲的態(tài)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他和妻子婚后在物質(zhì)上只管大量揮霍而又不懂得節(jié)制和規(guī)劃,讓他們那個原本就不富庶的家庭一步一步陷入經(jīng)濟危機。他的內(nèi)心的單純還表現(xiàn)在對他人的寬容上,不像薩列里那樣心胸狹窄,容易記仇,在他的許多作品里像《費加絡(luò)的婚禮》,《魔笛》都反映了愛與寬容的主題。當自己花了大量心血所創(chuàng)作的歌劇遭到大臣們一致反對和無情刪減,他只是憤怒地罵著那些官員,發(fā)泄過之后仍舊投入他的重新創(chuàng)作中;他明知道薩列里嫉妒他的才華想盡千方百計為難他,他也清楚薩列里是外表上的君子內(nèi)心上的小人,當薩列里假裝真誠的提出要幫他求情解圍他仍然選擇相信薩列里,并自責地為自己曾經(jīng)的冒犯向薩列里道歉,稱他是真正的好人。作為上帝的使者,他代表者上帝的仁慈和寬恕,他的心中是充滿陽光和愛的,甚至是對他的敵人也能懷著一顆寬榮的心。這樣一個單純和善良的莫扎特很難不讓人為之動容,也為他的的處境與未來的命運感到擔憂,他那用音樂建造的童話世界是純凈和簡單的,而他生活的物質(zhì)世界卻是現(xiàn)實和復雜的,他的天真和善良與社會的復雜形成強烈的反差也是導致他不幸命運的個人原因中的一個主要因素。
個人原因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他過于驕傲。這也是導致其悲劇的一個致命的弱點。中國有句老話,槍打出頭鳥,用到莫扎特身上一點也不為過。由于從小跟著父親巡演于各地受到過無數(shù)人的追捧,對于這個在鮮花和贊美中長大的莫扎特難免不會養(yǎng)成心高氣傲的性格。他對自己的音樂天賦表現(xiàn)得信心十足,認為自己是最出色的樂師,在維也納這個音樂家之都沒人能創(chuàng)作出比自己更好的作品。帶著這種天生優(yōu)越感和自負情緒與人相處難免沒有不碰釘子的時候。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他依舊保持著我行我素的作風,做著自己認為是對的事,為了達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莫扎特敢于創(chuàng)新并大膽地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當自己的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他不是反思自己的作品而是嘲笑別人不懂得欣賞音樂因而引起了群臣們的反感。更糟糕的是在受到多次冷遇之后他仍不知收斂,依舊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而不顧他人的批判建議,鋒芒畢露,漸漸觸犯了大臣們的底線,導致最后莫扎特在上流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一落千丈,在他困難的時候沒有人給他提供一絲幫助。
作為莫扎特的勁敵的薩列里跟莫扎特的死有著最直接的關(guān)系,在造成莫扎特悲劇的客觀原因中薩列里的迫害占主要部分。他對莫扎特的迫害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事業(yè)上為他設(shè)置障礙從而扼殺他的藝術(shù)生命;另一個是在精神和生活上給他施加壓力,造成莫扎特身心雙重困擾進而達到完全毀滅這個人的目的。自私且陰險的薩列里為了打壓莫扎特不擇手段,派人監(jiān)視莫扎特的行蹤,并采取應對措施。他知道大臣們對莫扎特懷有芥蒂,在得知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費加絡(luò)的婚禮》時加入了國王明令禁止的芭蕾舞的內(nèi)容他以此為理由并唆使大臣們上演了一出刪劇風波;為了斷絕莫扎特的經(jīng)濟來源,他兩次勸阻皇帝不要提供重要職位給莫扎特,后來又設(shè)計讓莫扎特與兄弟會產(chǎn)生誤會糾葛,切斷了他最后一絲生存希望,他甚至利用莫扎特對父親的內(nèi)疚對處在貧困與病痛交加中的莫扎特進行精神上的折磨,最后導致不堪忍受重負的莫扎特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摧殘中痛苦的死去,使得薩列里的陰謀最終得逞。
導致薩列里產(chǎn)生謀害莫扎特的動機的根源在于內(nèi)心的嫉妒和對上帝的怨恨與不滿。起初這個將自己與上帝的關(guān)系視為一場交易的薩列里堅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一定會得到上帝相應的回報,他的經(jīng)歷也印證了這一點。然而好景不長,正當雄心壯志的他期待著有更大發(fā)展時,莫扎特的出現(xiàn)讓他剛剛?cè)计鸬南M查g灰飛煙滅。在第一次與莫扎特的正面交鋒中莫扎特在音樂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天賦與高超的技能讓他既羨慕又覺得不可思議,讓他困惑不解的是那么優(yōu)美的音樂竟然來自一個行為放蕩不羈,滿口粗言俗語的毛頭小子,而他作為一個嚴格遵守基督教義禁欲苦修又品格高尚的人卻沒能獲得如此優(yōu)待,于是驚嘆過后便是深深的嫉妒和對上帝的懷疑。在嫉妒莫扎特超凡才華的同時,他還嫉妒莫扎特的隨心所欲的生活態(tài)度,羨慕他可以不受任何束縛做自己想做的事。莫扎特就如同他的另一個帶有各種強烈欲望的自我,或者說本我[4](Huber and Zapf 305),而因為跟上帝的約定薩列里的本我被超我所控制著,當心里的平衡被眼前的現(xiàn)實打破他壓抑的本我瞬間爆發(fā),他人性中的邪惡也隨即被激發(fā),在欲望與嫉妒的驅(qū)使下愈演愈烈。這里薩列里和莫扎特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里的該隱和亞伯,該隱因為上帝寵愛弟弟亞伯卻冷落自己從而產(chǎn)生嫉妒將弟弟殺害。同樣,薩列里認為上帝將應該屬于自己的一切都給了莫扎特,掩蓋了他的光芒,尤其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禁欲苦修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jié)果,而莫扎特不需要向他那樣付出卻得到了上帝的垂青,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跟諷刺,更讓他無法忍受的是,自己是唯一一個懂得欣賞莫扎特音樂蘊含的美感的人,可不論自己多么努力也譜寫不出那般動人的音樂,仿佛莫扎特就是上帝派來羞辱他并告知他不再得到上帝的眷顧,被永遠的拋棄了。從他的一段自白中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對上帝的不滿和憤怒:
“你給了我其他人不曾有過的贊美你的渴望,卻讓我變成了只能聽不能唱的啞巴。你讓我感到自己是無人能及的卻又讓我確信自己將是永遠平庸的……從此你我便是敵人,你和我!”[5]
這段獨白標志著薩列里與上帝的決裂,他將仇恨的矛頭由莫扎特轉(zhuǎn)向了上帝,誓死與上帝抗爭到底,而莫扎特,這個他眼中上帝的代言人被他當成打擊和報復上帝的工具。內(nèi)心的嫉妒仇恨和心理極度的不平衡不斷激發(fā)著他內(nèi)心的邪惡,漸漸占據(jù)上風左右了他的思想和行動,而莫扎特便成了他與上帝的這場戰(zhàn)爭中的犧牲品。他的罪惡行為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深感罪孽深重的他企圖已死來達到自我解脫,可偏偏不能如愿,這表明人性的邪惡終將給人帶來災難,也表達了作者對人類自我靈魂的救贖的強烈呼吁。
雖然權(quán)力的壓制并不是直接導致莫扎特的悲劇的原因,但他為薩列里謀害莫扎特提供了有利條件,也間接促成了悲劇的產(chǎn)生。如果說薩列里是殺害莫扎特的主謀,那么權(quán)貴勢力就是這一事件的幫兇。從皇帝和群臣對藝術(shù)家和音樂的態(tài)度可看出他們與莫扎特之間是存在矛盾分歧的,這種矛盾成了上層階級打壓莫扎特的理由。以皇帝為首的上層階級把藝術(shù)家看成是一群沒有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權(quán)力的,只是為他們的階級服務并提供消遣娛樂的工匠。藝術(shù)家只能按照上層階級的意愿去創(chuàng)作,就像薩列里,為了謀得生計和地位,不得不用音樂去討好那些貴族們。相反,莫扎特不愿做為階級利益服務的奴仆,更不愿為權(quán)貴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他主張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而拒絕以迎合上層階級的口味為目的去創(chuàng)作。
從一開始一些大臣就對莫扎特存有偏見,認為他的音樂不論形式還是素材都是荒唐的令他們難以接受的,體現(xiàn)的主題也太粗俗而難登大雅之堂。在他們看來,歌劇應該蘊含高雅的主題,所歌頌的人物也應當是傳統(tǒng)歌劇里的神靈和英雄人物,而莫扎特對此很不以為然并堅持要創(chuàng)新而不是拘泥于一種固定死板的傳統(tǒng)模式,他強調(diào)要從現(xiàn)實中的人物和事件里找靈感從而體現(xiàn)人們最真實的情感。他超前的思想超出了上流社會所限定的界限,在他們眼中是充滿反動性質(zhì)的因此引來他們的反感和抵觸,加上他那天真直爽又居高自傲的性格,說話口無遮攔,他甚至公然嘲笑辱罵皇帝和大臣,一次次地挑戰(zhàn)他們的忍耐極限,使得他最終陷入一個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盡管表面上看來皇帝和某些大臣很欣賞他也很維護他,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實際上對于莫扎特的音樂他們是不能理解甚至是厭惡的。因而當莫扎特的歌劇遭到反對,沒有一個人肯為他辯護,不僅如此,當莫扎特陷入經(jīng)濟危機他們也是冷眼相觀,甚至阻斷了他獲得經(jīng)濟援助的機會,這一舉動也扼殺他最后一線生存的希望。由此可見,莫扎特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是格格不入的,隨著矛盾的激化他與上流社會的關(guān)系變得越發(fā)的不協(xié)調(diào),這注定了他要被這個世俗的環(huán)境所拋棄。
導致莫扎特的悲劇命運的原因總體上可以歸結(jié)為三個方面,先是主觀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天真而高傲的性格上。與老練世故的薩列里不一樣,單純善良的他在為人處世上毫無心計,這樣的性格對生活在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他很不利。此外,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自負也是產(chǎn)生悲劇的致命弱點。他對自己的音樂天賦的信心和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讓他在與別人的相處中大露鋒芒卻不知收斂,加上我行我素的個性最終招來了身邊人的極大的不滿和厭惡,以致在他在人際關(guān)系中出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次是薩列里的迫害。薩列里對莫扎特的死有著最直接的關(guān)系,在造成莫扎特悲劇的客觀原因中占主要部分。出于對莫扎特的嫉妒以及對上帝偏袒莫扎特的不滿和怨恨,在精神和生活上對他施加壓力。這場表面上看似是薩列里與莫扎特的戰(zhàn)爭實際上反映的是薩列里與上帝之間的矛盾。他與莫扎特就像圣經(jīng)中的該隱與亞伯,因為不滿上帝對莫扎特的偏愛而將其害死以此來與上帝抗爭。第三是權(quán)力的壓制。主要體現(xiàn)在上層階級對莫扎特的打壓與排擠。莫扎特在音樂方面的主張與上流社會所持的看法是相背離的,而他又不愿為此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做為階級利益服務的奴仆。由于上流社會的抵制和自身傲慢自負的性格促使他陷入孤立無援的局面,他與整個上流社會不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注定了他終究要被環(huán)境所拋棄。最后在三個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莫扎特的悲劇,并且這三者之間也相互影響,莫扎特單純又自負的個性為薩列里對其迫害提供了可趁之機,也促使他成為守舊勢力壓迫的對象,而守舊勢力的壓制為薩列里謀害莫扎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導致他的陰謀得逞。他的死是他個人與整個社會的矛盾的必然結(jié)果,這也反映出了作者對人性的邪惡以及上流社會頑固虛偽的世俗觀念的諷刺和批判。
[1]Walsh, Michael. Amadeus, Shamadeus[J].Film Comment, Vol.20,No.5(1984):51-52.
[2]Robbins, Gregory Allen. Mozart& Salieri, Cain &Able. A Cin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Genesis 4[J].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Film [online edition] Vol.1,No.1,Sring 1997.
[3]Huber, Werner, and Hubert Zapf. On the Structure of Peter Shaffer’s Amadeus[J]. Modern Drama 27,No.3(1984):299-313.
[4]Shaffer,Peter.Amadeus[M].in Liu Haiping&Zhu Xuefeng.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Plays and Critici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Gianakaris,C.J. Peter Shaffer[M].London:Macmillan,1992.
[6]Scott,Matthew.Amadeus:A Glimpse of Absolute Theatre[J]. Plays and Players,1980:40-41.
[7]Smith,Warren Sylvester.Peter Shaffer[J].Concise Dictionary of British Biograph.Vol.8:Contemporary Writers.1960 to the Prestent. Detroit:Gale Research,1992:337-56.
[8]Stern,Carol Simpson.Shaffer Peter (Levin)[J].Contemporary British Dramatists.Ed.K.A.Berney.London:St.James Press,1994:636-41.
[9]Thrall,William Flint and Addison Hibbard.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M].Rev.and enl.By C.Hugh Holman.New York: The Oddyssey Press,1960.
[10]Esslin,M.Absurd Drama[M].Harmondsworth:Pengiun, 1965.
[11]楊敬叢.解讀電影《莫扎特傳》中的人物命運[J].電影文學,2009,(14):52-53.
[12]霍海波.淺析《莫扎特傳》——完美的音樂與不完美的人生[J].電影評價,2011,(9):59-60.
I106
A
1673-2219(2014)06-0076-03
2014-01-20
蘭姝嬙(1988-),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責任編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