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蘭
(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 人文系,安徽 桐城 231402)
安徽省中部偏西南的桐城,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居深山之中,地方百余里,一面濱江,而群山環(huán)之,山連亙千余里”,[1]有山有水,農(nóng)業(yè)、漁業(yè)發(fā)達,為古時重要經(jīng)濟樞紐,素有“七省通衢,南北要沖”“江淮第一城”之美譽。自唐代始,便不斷涌現(xiàn)出名家文士。桐城文派的出現(xiàn),更是讓桐城聞名于世,被冠以“中國文都”之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獨特的地方文化,活躍的農(nóng)漁商運催生了火熱的桐城歌謠。
地方民歌是一個地區(qū)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考究一個地區(qū)文化風俗的重要資料。《漢書·藝文志》記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盵2]桐城人心慧口巧,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民歌中,留下一大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桐城歌謠。作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桐城歌,她的住居和交通民俗文化深厚,很值得研究。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緯度很廣,既有屬于溫帶的廣大中緯度地區(qū),也有南方屬于熱帶的地區(qū),各地區(qū)環(huán)境氣候各異。居住環(huán)境不同,居住習俗也自不同,形成了我國地域特色各異的居住文化。
無論什么年代,一所房子的建成對于一個家庭都是一件大事。桐城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雨水豐沛,這一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房屋多座北朝南,且呈人字形以便于排水。木結構,多為穿斗式。木質結構的房屋對制房技藝要求極其嚴格,尤其是對木工的要求。同時為了取得好的兆頭,各種建房儀式就格外隆重。桐城的建房表現(xiàn)出濃郁的民俗風情,姚興泉道:“桐城好,新室喜初移。徹夜連喧百子爆,進門才唱五更雞,步步上天梯?!盵3]我們從桐城歌中,可以了解這一風俗。
建房分動土、上梁、進屋等程序,以上梁最為隆重。上梁,也即固定木頭圓柱上最粗最結實的木頭以搭建屋脊,形成木結構的主要框架。大梁的材質,大梁上得好不好直接關系著房屋的質量好壞,因此格外受人重視。除了找道士選吉日良辰,還要舉行一系列儀式。儀式主要由手藝精湛的木匠師傅主持。
第一個步驟:請梁。在堂屋內設一個香案,“四四方方桌一張,下面擺著香火盞”。正梁置于堂中,“上面架的是正梁”,擺設主家設好的三牲等,由木匠唱請梁詞。請梁詞主要借助魯班的傳說為主家添好兆頭,稱贊主梁材質的不凡,“魯班師傅打馬而過,一見此木生得正好,一字彎彎,好做正梁?!盵4]
第二個步驟:祭梁。木匠以米、茶葉拋灑于梁上,并以酒祭梁,“府上送我一只瓶,瓶里裝著羊羔酒。此酒不是凡間酒,乃杜康所造,大仙所留。我把此酒祭正梁”。接著主家準備大紅公雞一只,木匠以斧頭砍斷雞脖,以雞血祭梁:“府上送我一只雞,此雞不是凡間雞……引吭正值魯班師傅上梁時,主梁歸位,百子千孫萬年富貴?!辈⒊懒焊琛5]
第三個步驟:上梁。最為關鍵的一步,由木匠、瓦匠師傅扛梁登上屋脊。“今日日吉時又良,主東接我上屋梁?!蔽萘荷吓麙齑蠹t布,“五尺紅,梁上掛。斧頭紅,系斧把,現(xiàn)在就把正梁上?!辈⒊狭焊?,所唱歌詞多含吉利富貴的寓意:“梁口開得深又深,秤稱銀來斗量金;梁口開得淺又淺,榮華富貴萬萬年?!薄皷|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紅云開,大吉大利時候來?!盵4]
第四個步驟:贊梁。上梁儀式最后一個步驟。架上大梁,由木匠在登梯時唱贊詞,也多吉語,“腳踩一檔不為多,子子孫孫都做官。腳踩二檔兩朵金花,誰個不愛誰個不夸……”并于梁上拋灑米粑、喜糖等供所有參與儀式的親朋好友分享,“說拋糧,就拋糧,我請主東進華堂,拋糧粑粑你先嘗……其余的,賜給左領右舍,親戚朋友,個個沾恩,共享其成?!盵4]
由上可知,無論是請梁、祭梁,還是上梁、贊梁,所有的儀式和歌曲保持一致,演唱祭歌本身已經(jīng)成為儀式的一部分。
戴名世曾說桐城:“與楚之薊黃,豫之光固,以及江淮間諸州縣,壤地相接,犬牙交錯,雖山川阻深,而人民之所走集,皆為四達之衢?!盵1]桐城多山水,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也決定了該地的交通方式必須陸地和水地交通相結合。我國的交通方式主要是“以帆船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運輸業(yè),以畜力車、人力車為主要工具的古代陸路運輸業(yè)和以郵驛為主要方式的古代郵政遂信業(yè)?!盵5]而這些常見交通工具在桐城歷史上都可看見。
當然,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而言,步行依然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日常生活,比如上山打柴,下地干活時,需要勞力們步行:“走下田來把秧排,前埂排到后埂來?!?《插秧薅草歌》)[4]“挑起柴擔快步跑,跑上三趟才黑天?!?《換回稻米和油鹽》)[5]走街串巷的小販,大多需要步行:“桑樹扁擔軟悠悠,挑著貨擔下蘇州。”(《游過蘇州去杭州》)[4]探望紅顏的小伙,雖一往情深,卻也囊中羞澀,也是用這種方式:“相認大姐在舒城,來來去去翻大嶺。”(《勸姐嫁到我桐城》)[5]再如:
乖姐住在檀香崖,
高山高水又高排,
翻山越嶺去找姐,
草窠走出大路來,
大路來,
一年多跑幾雙鞋?!?《乖姐住在檀香崖》)[4]
以每年穿破的鞋子來比喻情郎探望情姐的頻率,可謂直接又幽默,讓我們對小伙子的深情感動。從這些桐城歌中,我們可以看見當年桐城人民步丈天下的影子。
騎馬乘車甚至坐轎是官員有錢人的享受,“打匹白馬路茫茫,一步出在城門口,二步就在半路上。”(《菖蒲和艾的傳說》)[4]一般人是無福消受的。窮人只能羨慕眼紅,獨自苦嘆:“正月里來正月雙,有錢媳婦回娘家,又有驢子又有馬,又有糕餅和糖粑。”(《苦媳婦自嘆》)[4]不過,大多數(shù)女子一生之中還是能在結婚的時候,舒舒服服光明正大地坐一次車馬轎子:“車來車駐,馬來馬停。一把喜果,撒開轎門?!?《一把喜果撒轎門》)[4]
船也是桐城人的重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居住在江湖邊上的漁民,幾乎都要與船打交道?!案绱驖O來妹劃槳,哥掌舵來妹劃槳,菜子湖里無田地,一網(wǎng)魚蝦一網(wǎng)糧?!?《一網(wǎng)魚蝦一網(wǎng)糧》)[4]對于漁民而言,船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就成了情歌中的寄托深情的引子:“姐想解悶郎唱歌,姐想撐船我下河。”(《由姐撐向哪條河》)[5]再如:
姐愛小郎在河東,
要想看郎把船撐,
水深浪大船無舵,
搖搖擺擺在河中,
在河中,
看郎不怕有險情——(《看郎不怕有險情》)[4]
為了看望心上人,幾乎要冒著生命危險,桐城人對愛情的大膽潑辣在歌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然而,并不是所有生活在水邊的情人們都能通過船打破距離的障礙,也有一些地方?jīng)]有船,便需要有橋梁的幫助。橋梁在我國出現(xiàn)較早,周代便已建造梁橋和浮橋。桐城多水,橋梁當然必不可少,為民修橋也就成了大善舉,如相傳為戴名世出資所修的南山橋便世代為人稱頌,“南山橋,了了橋,代代百姓都知道,硯莊有個戴名世,他為百姓來修橋。”(《南山橋了了橋》)[4]據(jù)《康熙桐城縣志》卷一山川類不完全記載,當時全縣共有知名橋梁共四十余座。[6]可畢竟還是有地方?jīng)]有橋梁,便有“我與情哥隔道河,楊柳發(fā)青望不著。”(《坡上相戀好快樂》)[4]141或橋梁受汛情影響被淹,于是桐城歌中對橋的期盼便唱了出來:
戀姐莫戀隔河嬌,
水漲三尺淹了橋,
郎抱橋頭哭橋尾,
姐抱橋尾哭橋腰,
二人哭斷路一條?!抖丝迶嗦芬粭l》[4]
深情的人兒連短短的幾天汛期都等不得,雖顯夸張,卻更動人。從這些動人的歌曲中,我們感受到一方水土的風情,感受到一方文化的魅力。
桐城歌藝術價值極高,旋律優(yōu)美,易于演唱表演,有唱有誦,形式多樣。同時,它的文本又極具藝術性,它的比興運用,它的五句頭,它的押韻,讓人們忍不住拍案激賞,明清時期大量桐城歌被輯錄進入各種民歌集便是很好的佐證。然而,在桐城這方熱土上孕育生長起來的桐城歌,不僅僅為我們提供如許,更重要的是她作為研究桐城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而寶貴的科研價值,為我們研究桐城文化打開了又一扇窗。
[1][清]戴名世.戴名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48.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1355.
[3]徐庶,葉瀕.桐城民俗風情[M].合肥:黃山書社,2002:172.
[4]葉瀕,張志鴻.桐城歌[M].合肥:黃山書社,2012:30-141.
[5]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49-137.
[6]康熙.桐城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