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云
(平頂山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99)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統(tǒng)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這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破解高等教育深層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步入管辦評分離改革深水區(qū),教育部門通過轉變政府行政職能,推動簡化放權,學校和社會相關組織應當擔負相應的職能和任務,共同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局面。
自1985年以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央和地方的權責更加明晰,有力推動了教育的大發(fā)展。但是,政府在教育中統(tǒng)得過多,管得過細依然存在,管辦評一體的問題比較突出。政府既是辦學的主體,又是管理的主體,還是評價的主體,這不僅束縛了高校的辦學活力,使高校辦學自主權缺失,而且導致了高校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正當其時。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治理離不開大學自主自覺和中介組織的獨立評價。從凱恩斯主義支配下“全能政府”包辦高等教育到新自由主義影響下“以市場為取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再到新結構主義潮流中高等教育有效治理的范圍和方式,無論以理性計劃見長的歐洲大陸“國家控制”模式,還是以大學自主管理為主的英美“國家監(jiān)督”模式,政府對社會和市場活動具有規(guī)范職能,政府有義務對大學施加影響,但這種管理是適度的,以促進大學健康發(fā)展,不侵害辦學自主權為限?!肮苻k評分離”是政府高等教育治理有序的基本前提,是建設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突破口,只有使有效的政府治理、規(guī)范的學校辦學、專業(yè)的社會評價相結合,三方分立、分工、互動與協(xié)調,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治理境地。
大學要履行現(xiàn)代化社會分工體系賦予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四大職能,就必須遵循高等教育規(guī)律辦學,尊重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實施教學,適應社會和文化的內在邏輯辦事,這些都要求大學擁有相應的自主權,推行管辦評分離使政府回歸宏觀管理,使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保證大學擁有相對于政府、社會和市場的獨立性,大學才能獨立開展教育與研究,并根據(jù)社會經濟需要調整學科專業(yè)結構,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貢獻。
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評估的主體主要是社會上的第三方機構。例如,美國實行通過來自民間的社會中介機構“認證”(accrcditation)來評估高等教育質量的認證模式。認證模式沒有一套評價的最低標準,對高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科研、服務等方面做出引導性的要求,判斷被認證高校是否具備通過認證的最基本條件。這種做法,一方面保證了高等教育質量的底線,起到了質量“守門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目標達標”評估,它以院校根據(jù)認證標準所制定的目標為根據(jù),確定院校是否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并提出咨詢建議與改進意見,凸現(xiàn)了高等教育“推進器”的效能。再如,英國通過“院校審核”(institutionlaccdit)來評估高等教育的審核模式,由既獨立于政府又獨立于大學的社會中介組織——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對英國境內外高等院校開展審核。通過審核評估,不直接鑒定受審院校學術水平本身,而對院校保障學術水準和質量水平的機制有效性、真實性、可靠性以及提高自身學術水準的方法技術、維持質量的規(guī)則程序等進行考察和評議,以此激勵高校改進質量管理,促進英國實現(xiàn)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目標。
長期以來,高校作為政府的附屬物,教育主管部門集管辦評為一身,權力過于集中,高校在招生、規(guī)劃、專業(yè)設置、教學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必須服從上級行政意志,大學只是政府人才培養(yǎng)大工廠的一個車間而已。在這種高校管理體制或模式下,行政管理可滲透到大學管理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學校缺乏應有的辦學自主權,而是簡單地服從政府數(shù)量上的擴張要求。結果,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結構性失業(yè),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權力與利益往往連接在一起,在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爭取更多的財政撥款、申報學科、學位,獲取各種科研項目、獎項,通過各種檢查驗收,不少高?!芭懿垮X進”,評估造假和學術腐敗泛濫成災,嚴重損害了高校的形象。在高校內部管理上,行政權力“一枝獨秀”,高校內部也按照政府科層制組織管理模式,設立行政級別,自上而下對院系和部門進行指導式管理,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而占據(jù)主導地位,教師和學生在學校管理中主體地位缺失,沮喪無奈的情況彌漫校園,教育質量下降。通過集中的權力壟斷導致了低效率,可見解決政府權力越位和學校失位、社會缺位問題已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意味著政府、學校、社會在法律的框架下恪守各自的邊界,發(fā)揮各自應有的功能,展現(xiàn)不同的優(yōu)勢。實質在于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專業(yè)組織之間的關系,關鍵在于明確以均衡為特征的治理秩序和實現(xiàn)路徑,改變長期以來政府“管辦評”為一身的失衡局面。
推動高等教育政府管理改革的起點和重點是進行職能調整優(yōu)化,簡政放權,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自理能力現(xiàn)代化,應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在工作理念上,實現(xiàn)從以管理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首先要改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管”字當頭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樹立公共服務意識與理念,將為高校服務落實到政府的各項工作中去。政府對高校的服務既包括為高校提供經費支持、國內外教育信息、學生獎貸助等直接服務形式,還包括制定規(guī)劃、維護秩序以及營造公平競爭的外部環(huán)境等間接服務。政府與高校之間不僅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控制關系,還要有平等協(xié)商式關系。
(2)在工作方式上,實現(xiàn)由簡單化的行政管理轉向綜合運用法律、規(guī)劃、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積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fā)展。在運用政策和運用法律上,更要善于運用法律進行管理。教育政策不等于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有時會根據(jù)領導者的意識而調整更改,缺乏穩(wěn)定性,一旦領導人更替,政策就會缺乏連貫性。因此,政府在服務高校的基礎上,要更加注意用法律進行管理。
(3)在職能調整優(yōu)化上,由政府集管辦評為一身轉向恪守各自邊界。政府要有效放權,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激發(fā)辦學活力,要擴大招生、專業(yè)設置、干部人事任免、人才招聘,教師職稱晉升等自主權,簡化基建審批環(huán)節(ji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和政府采購制度,適時調整學費標準,加大對學校的公共財政投入??偟脑瓌t是,凡是有利于落實和擴大高校自主權決策管理的,能下放堅決下放,能交給社會的交給社會,能由學校自主決策管理的交給學校。能減得堅決減,能取消的堅決取消。政府必須下決心克服立項過多,審批過多的弊端,減少行政審批,減少檢查評估,減少微觀管理、直接管理,給高校創(chuàng)造更大空間,提供更多方便,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干預干擾,讓政府真正成為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務政府。
健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提升高校治理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學校是辦學主體,教育質量高不高,能否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關鍵在學校。作為政府放權的主要對象,高校要真正享有獨立事業(yè)法人組織的各項應有權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已經基本走出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革,已經進行的改革也還有待于深化。而進一步擴大辦學自主權,提高內部治理能力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高校作為國家、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在“外接內治”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多方面的關系,學校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亂”。在獲得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之后,學校如何才能用好這些自主權,承擔哪些相應責任,備受社會注目?!陡叩冉逃ā返谑粭l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該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施民主管理。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整體,指明了高校行使自主權的基本內容。自主權不是自說自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正確行使自主權,正如袁貴仁部長在講話中的要求那樣,必須做好“面向”、“依法”、“民主”三個方面的文章。高校要面向社會定位,面向社會設置專業(yè),面向社會進行教學改革,要善于利用市場和非市場的機制吸納各種社會資源,還要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所謂“依法”就是要依據(j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學位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正確處理學校事務。所謂“民主”就是要依靠師生員工,發(fā)揮黨的基層組織、教代會、民主黨派、學術委員會等各方面的積極性,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這種民主也包括學校向院系放權,發(fā)揮基層積極性。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要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在招生、學科專業(yè)設置、學位授予、科學研究等方面充分用好辦學自主權,而這其中關鍵就是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推進大學現(xiàn)代制度建設。因此,高校要堅持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制定好大學章程,建立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體系,使依法治校成為常態(tài)。要構建決策科學、執(zhí)行堅決、監(jiān)督有力的行政權力運行體系,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客觀政策,自主確立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經費等資源,自主制定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并組織實施,自主設置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機構。通過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學術機構科學運用學術權力,自主開展教學活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社會服務,全面提升辦學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評價質量,檢驗成果,保障公信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強化國家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jiān)測。促進高等教育的“管辦評分離”要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將評的任務主要交給社會組織來完成,建立起“政府管、學校辦、社會評”的三方協(xié)同格局。目前,高校辦學質量的評價大多由政府部門主導,雖然經過不斷改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客觀性、真實性、科學性常常受到質疑。一些由民間機構組織的評價,內容不全面,數(shù)據(jù)來源不可靠,又缺乏足夠的權威和公信力。在國外,評價高校大多借助第三方,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我們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專業(yè)學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參與教育公共治理的積極性,積極培育專業(yè)化的教育評估監(jiān)測社會組織,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評估監(jiān)測高校辦學質量,適時將委托社會組織開展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監(jiān)測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程序之中,作為完善評估監(jiān)測制度體系的重要運作方式。
目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xiàn),高校發(fā)展多樣化,社會需求多樣化,質量的標準也應多樣化。因而,高等教育評價也應是多樣的,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其中主要包括必要的政府評估、社會評估和學校自我評估。管辦評分離應該是分工、互動、協(xié)同,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管辦評也無法完全分裂。管理、辦學、評價分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的軍令狀已經下達,集合號已經吹響。政府、學校、社會都要動起來,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各歸其位,使我們整個高等教育更加科學、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周海濤:世界高等教育評估發(fā)展背景、模式和趨勢[J].教育研究,2008(10).
[3]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制度文件輯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4]習近平在考察山東時講話[N].解放日報,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