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尋求適應(yīng)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模式,力求改變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的現(xiàn)狀。其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進而超越課本就不失為一個好的嘗試。
這種教學模式以有形的情景教學給予學生最真實、最生動的體驗,可以把呆板的知識變?yōu)榍槿ぐ蝗坏慕虒W因素,更可以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發(fā)散思維,從而實現(xiàn)超越課本的教學目的。
為此我做了一些嘗試,下面就是一次野外教學的實例。
一、教學契機
課本上學到何其芳的《秋天》,劉禹錫的《秋詞》,同時我又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樣是“秋”,文人墨客們卻對它有著各不相同的感受,這是為什么?
學生有如下回答:
“因為他們看秋的時間不同,有的是初秋,有的是深秋?!?/p>
“因為他們看秋的地點不同,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p>
“因為他們的心境不同,有喜有悲?!?/p>
……
我說:“大家說得很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看到了不同的秋。那么你們眼中的秋是什么樣子的?處在秋風中的你,內(nèi)心又是怎樣一種感受呢?”
學生便吟誦起描寫“秋”的詩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p>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清、靜、悲涼……”
引導:這不是你們眼中的“秋”,這還是別人眼中的“秋”。你們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觀察過“秋”嗎?
學生:“沒有。老師,那你現(xiàn)在讓我們觀察吧?,F(xiàn)在正好是秋天。”
二、教學活動過程
時值深秋季節(jié),帶領(lǐng)學生走進秋景上佳的南湖公園,一起去領(lǐng)略真實的“秋”。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秋”的一角,要有自己獨特的發(fā)現(xiàn)。
自由活動一小時后,全班在湖畔的白樺林中圍坐一圈,請大家談?wù)勛约旱氖斋@。
學生甲:(秋天)我覺得秋天不像劉禹錫說的那樣,看不到“晴空一鶴排云上”,相反天黑黑的,低低的,讓人感覺心情抑郁,這“秋”果然是寂寥的。
學生乙:(秋色)我覺得秋天還是挺美的,尤其是顏色。我看秋天不是像書上說的一片黃燦燦的。你看這近處的樹葉是黃色的,遠一些的還是綠的,再遠一些又是黑的,這顏色似乎在告訴我們秋在一步一步走向我們,我們也一步一步走向深秋。
學生丙:(秋水)我是站在橋上賞秋的。我覺得水在動,我也在動,秋天的水看起來更清。湖面那么寬廣,我感覺此時自己更像湖面遠處的小漁船,那么渺小。我一定要努力,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將來成為一條大船,能穩(wěn)穩(wěn)地、驕傲地在湖面上行駛。
學生?。海ㄇ飿洌├蠋?,你看秋天的白樺林,樹上的黑斑像一顆顆眼睛,它們似乎在看著我們,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看著我們的心,我們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
學生們都能從自己的特殊角度來感受秋,描述秋,找到了自己的秋天。這既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從特殊角度看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課后作業(yè)
請每位同學寫一篇“秋”的隨筆。
要求:寫出你眼中的“秋”。
學生習作節(jié)選。
深秋季節(jié),我徜徉在小路上,我發(fā)現(xiàn)秋的顏色多彩而成熟。深藍的天空向我們敞開著他最寬廣的胸懷;碧綠的湖水告別了夏的激情,走入了秋的深沉,它看起來那樣平靜,仿佛在積聚力量以備重生;金黃的落葉用它耀眼的色彩為秋穿上了最美的衣衫;路上行人們也都穿上了多彩靚麗的秋裝……
這一切顏色融會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秋。
通過這次野外教學,學生從最真實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秋”。這感悟不但真切,而且視角各不相同。描述秋的文字已變?yōu)轷r活的畫面保留在學生的記憶中。課后學生的作業(yè)完成得十分認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與激情,他們說,等到春天還要去尋找自己的春,看看是不是和朱自清文中的《春》一樣美麗、充滿生機。
走出課堂進行野外教學,這是教學模式的一種轉(zhuǎn)變,也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轉(zhuǎn)變。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也正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w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走出課堂,超越課本,不僅能讓學生真切地體驗生活,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尤其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可以適當采用。
編輯 李艷韜